撰文_郭憶靜 陳英杰
善良、無畏、不屈是海邊人永恒的本質。
崇武大岞海邊的風肆意地吹著,昨天還是艷陽高照,今兒就讓人見識到它的威力?;莅才亢樯?,一條繽紛的頭巾是她們與自然抗衡的盔甲,到了現代,黃斗笠編織的光影夢,已經揉碎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穿透我們的心靈屏障。
“我的愿望是讓惠女文化和惠女精神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海絲泉州的一張最美名片。”惠安女曾梅霞這樣說道。熟悉她的人知道這不是一句空話,當我們到達她經營的惠女民俗風情園時,電視屏幕上正滾動播出中央電視臺采訪她的畫面。
海洋在海岸峭壁忽然隱去,又在剎那間開闊遼遠。整個風情園臨海而建,風車、巖石在驚濤駭浪的陪襯下,看著孤獨卻也成了永恒。懸崖邊創作,自是全國各地攝影愛好者的最愛,曾梅霞就這樣為外面的人架起一座了解海洋文明、了解惠安女的橋梁。
某些情況下,惠安女成了一種成全、悲劇的隱喻,曾梅霞的語速非常快,她的講述真切發生在這片海島漁村的地理骨架與歷史記憶之上。曾經的惠女熟悉潮汐變化,可能只是為生活發愁,如今她們的焦慮似乎更復雜。
曾梅霞長相姣好,穿上傳統服飾更顯惠女氣質。2008年的一個冬天,在村里的菜市場,她遇見幾名攝影師正在拍攝惠安女。一向喜歡攝影的她,心中油然而生幾分親切感。后來聽說攝影師們找不到住宿地,曾梅霞便熱情地邀請他們住在她家,像朋友一樣,沒有收取任何費用。交談中,攝影師們感慨地說,眼前所見穿傳統服飾的惠安女都上了年紀,看不到年輕人穿,這樣下去,惠安女傳統服飾很有可能面臨失傳。
幾句話,一下子觸動曾梅霞的心。即使在漁村里長大的孩子,其實也已經在快速接受城市的巨變。當海灣另一頭的小岞鎮建起了現代社會與文明秩序的藝術館時,她知道海邊小島的沉默是時候要被打破了,十幾歲的孩子可能看到最當代的藝術展覽,包著紅頭巾的老婦卻又穿過熟悉的石頭與鋼筋混合的建筑,他們的生命被帶回城市。
“真不希望惠安女傳統服飾在我這一代消失。我想通過自身努力,去感染身邊年輕人,大家一起挖掘惠安女傳統服飾文化,一起來愛護它?!焙髞?,曾梅霞穿梭在崇武各個鄉村收集民間惠安服飾,甚至專門建了一個展示惠安女服飾演變的展覽館。
當太陽落入汪洋深處的時候,彎月從海的另一頭升起來。曾梅霞相信自己推廣的惠女文化,觀者也能有著同樣的悲歡。但是在農村,惠安女既傳統又保守,一開始很多人都覺得女人不應該在大庭廣眾之下拋頭露面。更何況當模特,讓那么多攝影師拍照、畫家作畫,被一些人指指點點。但是曾梅霞很執著,特別是得到家人的支持,后來曾梅霞的奶奶和女兒也一起加入了惠女模特行列。
在曾梅霞極力推動下,大岞村及周邊各村,惠女服飾又流行起來了,尤其是“80后”“90后”成了惠女服飾的愛好者和推廣者。漸漸地,曾梅霞聘請村里的30多名惠安女組成一個惠女農村模特隊。她們幾乎都是兼職的,有的是老師,有的是雕刻廠的女工,有的甚至是女民兵……這些女子穿著傳統服飾,日出日落,在海邊勞作、種植作物、繡花洗衣,成了八方游客鏡頭里最美的風景。
這些年做的努力,可能是熱情而又艱難的印記,如同映照出了曾經無數惠安女走過的道路。惠女文化傳播者這樣的身份讓她追問意義,惠女精神需要最大程度保留自己的真誠與初心。
大抵是情感滋養出來的堅守,才抵抗當下的虛無與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