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觀測數據是氣象科學研究與業務發展的基石,每一次探測技術的革命性進步,都推動了氣象科技的巨大發展。例如,地面觀測系統的建立使得早期的天氣圖預報方法和較為初級的短期天氣預報得以實現;高空氣象探測資料對探索包括大氣長波在內的大氣環流整體機構及數值天氣預報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天氣雷達網的建設為中小尺度強對流天氣的研究和短時臨近天氣的監測預警做出重要貢獻;氣象衛星觀測網的形成則為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和全球天氣預報服務提供了實時覆蓋全球的觀測數據。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初步建立了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結合,門類比較齊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并組織實施了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新一代天氣雷達、氣象衛星等一系列重點工程項目。目前,我國已建成由7顆風云氣象衛星、7個國家大氣本底站、24個國家氣候觀象臺、216個國家天氣雷達站、120個國家高空氣象觀測站、56個國家空間天氣觀測站、10714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超過5.5萬個常規自動氣象觀測站組成的立體氣象監測網,監測預警能力顯著增強。
隨著觀測技術不斷升級,高空探測逐漸滿足更多元的需求,移動觀測的手段也不斷增多?;鸺娇?、下投式探空、平飄氣球、飛機探測等平流層探測手段,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氣象探測。本期封面報道介紹了基于平流層飛艇的氣象探測技術探索,該試驗基于平流層飛艇平臺從18 km高度在指定區域進行下投探空,在平流層完成了連續18 h的溫度、濕度、氣壓等要素的觀測,并獲取了觀測資料。
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各國政府、政府間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共同關注的議題。目前正值IPCC第六次評估周期內,本刊特別推出“氣候變化及評估研究”專題,就IPCC作者隊伍的遴選標準、職責和組建流程,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影響評估,WMO首次在聯合國安理會上闡述氣候變化威脅,頂尖氣候變化學者計量分析,以及美國氣候基準站網建設等方面進行闡述。以期以更全面的視角來審視氣候變化問題。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本期論壇欄目從我國氣候觀象臺的現狀、氣象檔案事業、科普刊物和省級信息化等的視角,來審視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
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9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