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成建 葛宏飛(阜陽市科學技術局)
支持科技型初創企業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保持經濟穩定快速增長的重要舉措。阜陽市針對科技型初創企業面臨的創新能力不強、創業環境不優、融資渠道狹窄等實際問題,綜合施策,全方位、大力度支持科技型初創企業落地成長、快速發展。
提升科技企業孵化器能力和水平,出臺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發展政策和實施細則,鼓勵多元建設眾創空間和科技型企業孵化器,健全孵化服務體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運行有效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鼓勵全市各經開區、高新區建立“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培育體系。對孵化器在孵企業畢業后在本市落戶的,給予孵化器資金獎勵。截至目前,阜陽市擁有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20家,比2018年增加3家,在孵企業147家,比上年增加33家。同時擁有國家級“星創天地”9家,科技特派員工作站12家。按照國家級孵化器標準,啟動實施阜陽市創新創業促進中心升級工程。連續三屆舉辦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阜陽地方賽,鼓勵引導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和大學生創新創業,阜陽市科技專項對獲獎項目優先給予支持。安徽翔勝科技有限公司的“貼片式芯片電阻的研發及產業化”獲得第八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安徽賽區總決賽一等獎。
鼓勵科技型初創企業進一步做大規模,進一步增強實力,進一步做優結構,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發展。全市已組織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239家,總量居全省第5位。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加速成長行動,組織實施重點領域和優勢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4家,比上年增加76家,安徽中能電源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入選2018年安徽省百強高新技術企業。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打造一批細分市場的“單打冠軍”和行業領軍的“小巨人”,全市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4家,比上年增加45家;市級408家,比上年增加72家。組織認定市級科技“小巨人”企業72家。
鼓勵科技型初創企業創新發展,認真落實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強化部門協作,加強政策宣傳,開展研發投入統計培訓,讓每家企業知曉政策、熟悉政策、利用政策,做到“應知盡知”“應享盡享”。2018年,全市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企業達446戶,研發投入達10.4億元,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額達7.81億元,減免稅額達1.9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享受戶數增加106戶;享受加計扣除政策金額增加3.48億元,增長35.9%;減免稅額增加0.87億元,增長80.6%。同時為75家高新技術減免企業所得稅7042萬元,切實減輕了企業負擔。率先在全省實施研發準備金制度,對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并享受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優惠政策的企業,根據其上年度研發投入增長情況給予分層次獎勵。
支持科技型初創企業申報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和科技獎項,2019年已經組織兌現市級各類科技項目獎補資金近7500萬元。推進建立科技融資擔保公司,為初創型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擔保。建立規模2億元的阜陽市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重點支持在阜陽轉化的各類先進科技成果、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項目。建立運行規模1億元的國元種子投資基金、5億元的安元風險投資基金等。
實施普惠制的科技創新券制度,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目前已累計發放科技創新券3500萬元,兌現近800萬元,有近70家中小企業受益。支持初創型科技企業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對31項中小型企業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大力開展專利權質押貸款業務,2018年全市開展專利權質押貸款120筆,為廣大中小企業融資8億元,質押筆數和貸款金額連續2年位居全省第2位。對初創型科技企業“首臺套”“首批次”給予資金支持。鼓勵初創型科技企業在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科創板”掛牌,支持企業在“科創板”首發上市。
每年選擇一批攜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在阜陽創辦公司或與市內企業共同設立公司,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的科技團隊給予政策、資金支持。近年來,全市累計培養、引進近30家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安徽省一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阜陽昂科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吉祥三寶高科紡織有限公司等6家團隊獲批安徽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獲得省專項扶持資金3900萬元。支持科技型初創企業與高校、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對接,開展定向、訂單式人才培養。鼓勵企業采用柔性方式引才,對引進的急需緊缺科技人才給予年薪補助和生活補貼。
便利企業市場準入,企業開辦全面推行互聯網“一站式服務”和實體大廳“一窗受理”常態化。持續推進“四送一服”雙千工程,強化政策宣傳解讀,進縣(區)、進園區、進企業,提升惠企政策知曉率,及時回應科技型初創企業訴求。大力培育高質量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形成一批專業化、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務法人實體,高質量服務科技型初創企業加速成長。搭建中小企業政策信息互聯網發布平臺,及時匯集各類政策和政府服務信息,實現政策信息“一站式”服務。降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鞏固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零收費政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