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永進 何文泉(安徽省統計局)

2018年,安徽省創新發展指數為112.3(創新發展指數以上年為100,高于100,表示創新發展水平提升,低于100,表示創新發展水平下降),其中20個監測指標有18個指標高于100。創新發展指數提升主要受益于創新環境的持續優化、創新投入的不斷增加和創新產出的加速涌現。其中,創新產出貢獻最大,對全省創新指數提升的貢獻率近40%。
2018年,創新環境指數為113.1,創新環境指數自2015年以來連續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幅度。從具體指標看,減稅降費政策效果顯現是創新環境指數提升的主要原因,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指數對創新環境指數提升的貢獻率達70%。
2018年,創新投入指數為109.2,創新投入指數連續3年保持增長。從具體指標看,企業研發投入和財政科技投入雙重發力是拉動創新投入指數提升的主要因素,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和財政科技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指數對創新投入指數提升的貢獻率分別達38%和13%。
2018年,創新產出指數為114.6。自2013年起,連續6年保持10%以上的增幅。長期持續的創新投入積累和創新環境的優化,促使全省創新產出能力明顯提升。從具體指標看,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和高新技術企業指數對創新產出指數提升貢獻最大,分別達27%和24.8%。
2018年,安徽省全力推進五大發展行動計劃和四大創新支撐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實施意見》《安徽省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方案》等促進科技創新政策文件,高起點定位、高規格謀劃創新驅動發展,召開“科技五會”,從多角度、多維度支持和鼓勵科技創新,為安徽省加快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保障。
2018年,安徽省有國家大科學工程5個;有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26個,省實驗室10個,省重點試驗室152個;有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17家,其中國家級39家。擁有企業技術中心總數達1308家,比上年新增144家;科技企業孵化器161家,新增23家;眾創空間301家,新增47家。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2家,國家級孵化器25家,國家級眾創空間42家。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6.1%,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9%。擁有高新技術企業總數5403家,增長25.4%,總量居全國第8位。在2018年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中,合肥、蕪湖高新區綜合排名位次前移。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達179.7億美元,增長29.2%,占全省進出口總額28.5%,同比提升2.8個百分點。
2018年,安徽省申請發明專利10.88萬件,獲授權發明專利1.48萬件,比上年分別增長16.3%和19.3%,申請和授權發明專利總量分別居全國第5位和第7位。擁有有效發明專利6.15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83件,居全國第9位,中部領先。全年輸出和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分別達到321.3億元和354.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8.7%和31.0%。全省共登記科技成果8213項,創歷史新高,實現產業化應用的應用技術成果占46.3%。
2018年,雖然安徽省科技創新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但創新發展中依然存在不少短板。一是和上年相比,部分監測指標增速放緩,表明創新動能有所下降;二是新興產業帶動不足。安徽省研發投入三分之二的總量集中在煤、電、鋼鐵等傳統產業。下一步,安徽要鍥而不舍地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全省創新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力爭在1~2年內實現全省研發投入強度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一是通過各類媒體大力開展惠企政策宣傳活動,深入開展“四送一服”雙千工程,幫助企業排憂解難,增強企業研發投入的信心。二是對已出臺的優惠政策,制定具體的落實措施和細則,加大“三重一創”工作力度,確保對企業的扶持真正落到實處,強化企業研發投入的主體地位。
要建立健全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優化政府資金支持方式,對市場需求明確的研發活動,采用階梯貼息、績效獎勵等間接支持方式。加快建立研發項目評估監管機制,發揮要素協同效應,推動更多的財政資金直接用于研發活動。
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小巨人企業快速成長,為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發展儲備優質資源。堅持全面支持和重點培育相結合,根據“創業—瞪羚—獨角獸”企業的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困難和實際需求,提供“雪中送炭”式支持和服務,堅持“政府扶持+市場驅動+金融支撐”的原則,集聚各方資源,努力培育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夯實安徽省創新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