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安徽財經大學,安徽 蚌埠233000)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薄弱環節在農村。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缺乏高質量的義務教育,使得他們在教育起點教育資源上無法達到公平,以至于影響他們在未來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欲實現城鄉教育公平,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教育精準扶貧則勢在必行。然而在實施教育精準扶貧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學者們也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建議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義務教育水平的提高。論文擬對義務教育精準扶貧的內涵、意義、存在問題以及優化對策進行梳理,旨在分析當前義務教育精準扶貧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為將來的研究奠定基礎和提供參考。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義務教育精準扶貧概念的研究還相對較少,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和定義,通過對近幾年文獻的梳理可以將定義歸納為以下幾種:
趙紅霞、謝紅榮認為,義務教育精準扶貧是指通過整合區域間教育資源、強化地方政府責任、統籌城鄉教育發展使得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一種扶貧方式[1]。趙亞文將其定義為,在精準扶貧的背景下,通過加大教育扶貧力度,以此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提升造血能力、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一種教育扶貧方式[2]。
葛劍雄認為義務教育精準扶貧是指通過補 “鄉村弱、城市擠、教師缺”的短板,讓學生接受合格的義務教育,完善義務教育的義務性質的一種扶貧方式[3]。
劉軍豪等提出教育扶貧的雙重屬性:首先是“扶教育之貧”,即教育始終是扶貧開發的主要陣地和關鍵領域,其把教育作為扶貧的目標、任務、內容或領域;其次是“依靠教育扶貧”,即教育也是實施扶貧開發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其將教育作為扶貧的手段、工具、途徑或方式。兩者的關系可概括為:通過扶教育之貧以實現依靠教育來扶貧[4]。
教育精準扶貧是精準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對于人口素質的提高、經濟社會的發展、教師技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楊海平認為,其意義在于:一是有助于促進社會發展均衡,并為經濟的進步和發展創造條件;二是有助于全面促進人才的培養與發展,推動經濟的進步和提升;三是有助于實現農民群眾脫貧致富。[5]孫亞永認為,教育精準扶貧有四個方面的意義:其一,做好教育精準扶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其二,做好教育精準扶貧,是滿足群眾期盼的現實需要;其三,做好教育精準扶貧,是實現跨越發展的根本之策;其四,做好教育精準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措施[6]。
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角度,趙力遙提出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少數民族貧困縣義務教育投入總量不足,辦學條件艱難,教育設施設備不足,生均公用費用嚴重不足;二是優質教育資源與教育均衡發展之間存在矛盾,拉大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差距;三是中小學的布局調整隱藏著一些深層次問題;四是農村教師隊伍存在流失嚴重,素質偏低,教師待遇和生活質量較差等一系列的問題;五是學生在寄宿制學校的學習和生活存在一定困難[7]。除此之外,符依[8]和楊海平從義務教育資源配置角度,提出少數民族義務教育存在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不準確;師資隊伍建設薄弱、發展不均衡;辦學條件未能達到規定要求等三個方面的問題[9]。
陳立鵬等認為,民族地區教育扶貧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四個方面,例如:教育扶貧經費普遍不足;師資力量和數量不足,質量偏低,結構不合理;教育管理水平相對落后;雙語教育發展存在雙語教師嚴重不足和學生學習雙語的課業負擔重等問題[10]。
婁淑芳等認為,城市中心傾向和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體制制約了農村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除此之外,農村義務教育還存在資金短缺、政府不重視、執行力度不足等一系列問題[11]。桂橙林等通過對隆德縣經濟、教育等方面的發展現狀進行為期10 天的實地調研,發現農村義務教育的現狀表現在:學生方面:學生上學路途遙遠、飲食不規律,面臨學習和心理的雙重困境; 家庭方面:多數父母外出打工,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方面:教師的年齡、學歷結構不合理,同時還有嚴重的人才流失現象;社會政策方面:“兩免一補”政策、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等教育政策沒有完全落實到位[12]。呂子燕等通過數據搜集、實地調研等方式對黑龍江省貧困縣的教育發展情況進行分析,發現義務教育發展存在城鄉不均衡問題,如辦學條件、師資配置和課程開設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13]。
有些學者通過對義務教育與均衡發展的關系進行研究,陳茂續以福建省23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為例,指出精準扶貧背景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存在的問題,一是教育經費投入總量不足;二是學校布局調整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三是教育基建、學校設備等教育設施落后;四是師資力量參差不齊;五是困難群體就學條件有待改善;六是學校管理比較粗放[14]。劉秀巖等認為,在精準扶貧背景下,貧困縣農村中小學基礎教育布局存在農村人口不斷減少,學校學生減少,生源匱乏,教學點分散,基礎設施陳舊,教育資源投入不足,學校布局不合理等問題[15]。
在教育精準扶貧研究中,趙紅霞等提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精準扶貧”問題依然突出,例如:農村學生貧困程度較深增加了精準識別難度、區域間教育經費投資失衡增加了精準扶貧難度;貧困群體自身受教育意識薄弱增加了精準幫扶難度;教育政策執行偏差增加了精準管理難度[16]。潘曉娜認為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教育扶貧存在的問題有五個方面,即學校分布不合理 、缺乏優秀師資、經費投入失衡、受教育意識薄弱、政策執行乏力[17]。高悅竹認為農村教育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表現在:理論準備不足,認識不到位;實踐重“輸血”,輕“造血”;重視治標,忽視治本;注重短平快,缺乏長效機制等四個方面[18]。王嘉毅等指出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農村學校辦學條件較差,小規模學校和微型學校難以運轉,邊遠地區就近入學困難[19]。
趙亞文認為,義務教育經費的財政預算支出在教育三級結構中所占比例最少,因此義務教育存在資金短缺、重點學校制度慣性能動問題,除此之外,政府尋租阻礙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辦學體制上,大量的優質資源向少數重點中學傾斜,家長的高期望加劇義務教育的非均衡發展[20]。
大部分專家和學者在研究中,分析了如何進一步實施義務教育精準扶貧,如何讓貧困地區人民享受優質教育,其中很多對策具有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我國少數民族特困地區是國家教育扶貧攻堅工作中的重點。針對精準扶貧背景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問題,符依提出減緩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速度焦急”;加大對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資金總量的精準投入;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少數民地區義務教育的精準扶貧,建立優質教育資源;利用“互聯網 +”,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等五個方面的策略[21]。
陳立鵬等針對民族地區教育扶貧出現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如: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經費分擔機制,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兜住底、補短板、促公正;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科學穩妥推進雙語教育。[22]李華等認為,為了使得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減貧,提出助力鄉村政策,扶貧先扶智;因地制宜,結合民族特色,發展鄉村文化建設,助力文化扶貧;整合資源,協同聯動,優化鄉村治理體系;多管齊下,提供農牧技術支持[23]。
婁淑芳等提出強化政府責任,完善義務教育財政管理政策,構建“以省和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體制;實施義務教育辦學標準,加強義務教育;縮小城鄉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差距,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政府重視, 完善政策, 健全督導評估機制, 加強監管等五個方面的對策[24]。
陳茂續提出省級統籌,精準扶持;縣級政府依法履職,精準施策;學校規范辦學,精細管理;關愛困難群體,扶持到位;創新方式,精準督導五個方面的策略[25]。劉秀巖等提出小學基礎教育優化布局的四條建議:其一,充分考慮相關因素合理布局;其二,固定學校遺留資產產權,同時加強看管;其三,加大專項資金的注入,加強監管教育資金,完善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其四,完善農村寄宿制度[26]。
方化從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準管理三個方面,提出全面改善農村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保障貧困地區的義務教育學校的教學和生活設施安全且符合需要,知識脫貧的同時還要達到精神脫貧,國家教育經費要繼續向農村貧困地區傾斜、向基礎教育傾斜,對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貧困生,要落實好“兩免一補”政策等[27]。趙智興認為,山區農村政府在實施義務教育精準扶貧時,應通過對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省農村扶貧標準的農村居民戶構建分等級的扶貧機制[28]。趙紅霞等從“精準到村”“ 精準到校”“精準到人”入手,精準劃分扶貧范圍,提出改造教育薄弱地區;精準發放教育經費,緩解校際間教育差別;精準落實激勵與引進并舉政策,穩定教師團隊;精準資助貧困群體,完善教育補償制度等五個方面的策略,以此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9]。楊海平基于精準視閾下提出教育扶貧的優化策略,即通過精準招生來促進教育面的拓展、完善教育扶貧資助體系、打造科學精準的人才培育機制、強化實踐等[30]。孫亞永認為,農村學校實施教育精準扶貧的措施有很多種,例如優化教育扶貧資源,改善義務教育的辦學水平,實現貧困地區網絡全覆蓋;創新教育扶貧機制,穩定鄉村師資隊伍建設,如:發放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和鄉鎮崗位津貼,大大提高鄉村教師收入,吸引并留住下鄉優秀城市教師,合力促進城鄉教師有序交流等;完善貧困學生資助體系,義務教育階段要落實好國家“兩免一補”政策,并為家庭困難的寄宿生發放生活費補助[31]。潘曉娜提出合理改善辦學條件、穩定師資人才力量、精準投入教育經費、激發教育需求意識、加強政策執行落實等五個方面的優化對策[32]。馮康松指出教育扶貧對策有完善貧困地區教師補充機制、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實施貧困地區鄉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工程三個方面[33]。王嘉毅等提出著力改善辦學條件,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具體措施如下:第一,推進實施“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項目,著力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第二,保障村小和教學點基本辦學需求;第三,加大力度建設一批標準化寄宿制學校;第四,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第五,探索改革義務教育學制[34]。呂子燕等從辦學條件、師資配置和課程開設三個方面分別提出了針對性的優化對策,一是教學設施設備應滿足基本教學需要,宿舍、床位、廁所、食堂、飲水等基本滿足生活需要以此加強貧困縣的薄弱學校改造工作,加快推進貧困縣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二是利用結對幫扶、教育信息化等手段彌補師資不足問題;三是保證課程開發齊全有效,提高教育成效,切實提升教育貧困地區的義務教育質量[35]。
趙亞文從教育三級結構視角提出促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五條策略,一是政府要加大對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二是弱化重點學校制度的慣性能動作用;三是強化政府責任建立問責機制;四是加強薄弱學校建設,對弱勢學校實現政策傾斜;五是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36]。陳保平認為,甘肅省通過引入“第三方”督查和制定《甘肅省<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實施意見》,促進義務教育的規范化、法制化和科學化管理[37]。沈則瑾通過對上海財經大學發布年度千村調查成果的研究進行分析,指出精準扶貧應在適當的范圍,將義務教育覆蓋至高中階段,擴展至十二年[38]。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扶貧是國家精準扶貧的重中之重,實施義務教育精準扶貧,可以針對義務教育短板精準發力,努力建設國家標準化學校,促使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師資素質整體提高,從而推動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促進教育公平,實現社會公平。近年來很多學者開始關注義務教育精準扶貧。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一是形式多樣,既有期刊、學位論文,也有報紙。二是內容豐富,不僅涵蓋了義務教育精準扶貧的內涵、意義,還對精準扶貧過程中義務教育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但是,義務教育扶貧的研究力度和深度還不夠。第一,研究數量較少,對于義務教育精準扶貧研究的文獻不足;第二,研究形式匱乏,專著類形式很少,主要以期刊和學位論文為主;第三,研究角度不全面,著重于宏觀層面,忽視微觀層面的深入研究;第四,研究多以各地實施教育精準扶貧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解決的對策與路徑為主,缺少對精準扶貧背景下義務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路徑的針對性研究和系統性的理論升華。因此,一要加大對義務教育精準扶貧的研究力度,提高研究成果的說服性;二要使研究形式多樣化,提高研究成果的專業性;三是加強微觀實證研究;四是要在后面的研究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義務教育精準扶貧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