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用簡單質樸的語言講清楚,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說明白,使之更好地為廣大黨員和人民大眾所理解和接受。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16期處級公務員任職培訓班課題組赴徐州、南通、常州等市,就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深入基層實地采訪、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掌握相關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調研結論,提出若干對策建議。
一、江蘇省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成效與做法
江蘇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踐過程中,植根群眾沃土,努力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及理論創新成果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奧到通俗,不斷探索具有江蘇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之路。
從小講臺到大工程:實現“化什么”和“怎樣化”相協調。“化什么”和“怎樣化”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兩個核心問題。江蘇在“化什么”上提出具體化的內容設計,列出“菜單”;在“怎樣化”上轉變思維方式,變“灌輸”為“傳播”,讓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從零散化的小課程轉化為系統性的大工程。一是樹一批典型。注重培育宣傳典型,通過身邊的典型事例引領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南通市建立了由1400多位“理論名嘴”組成的宣講隊伍,針對群眾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做好宣講方案。二是建一套機制。把“軟任務”變成“硬約束”,如對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情況進行自我述學、群眾評學、組織考學等。徐州市泉山區結合“理論加油站”,定期召開民主生活會,開展黨員談心,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有廣度、有深度。三是出一批成果。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問題深入研究,形成一批有價值、有分量的調研成果。如常州市組織出版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理論與實踐》讀本,系統探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徐州市泉山區薪火學堂編寫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讀本《紅色基因代代傳》《愛黨民謠》《愛黨愛軍三字歌》等,其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受青少年喜愛。
從有意義到有意思:實現“連天線”和“接地氣”相統一。江蘇在“連天線”上堅持踐行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正確的理論導向和政治方向;在“接地氣”上圍繞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解疑釋惑,讓理論走進尋常百姓家。一是理論聯系實際。將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最新理論成果用方言、土話等來表達,實現交流的零障礙。如南通市海安縣“板凳講習所”結合唱鳳凰、詩朗誦、快板、三句半等形式,深入村組、工廠、機關、學校宣講,得到群眾點贊。二是創新學習載體。如徐州市泉山區王陵街道在微信公眾號上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欄目,在社區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書籍專柜,將“理論大餐”送到基層。南通市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學院借助微信、快手、抖音等平臺推出音視頻產品,吸引年輕人群。三是開展活動帶動。江蘇省“馬克思主義青年說”系列活動走進全省高校,“我讀馬列經典”校園沙龍等得到青年群體的廣泛響應。沛縣開展文化“三送”工程、好媳婦好婆婆評選、廣場舞大賽等,既豐富了群眾生活,又在無形中傳遞了正能量。
從我來說到大家談:實現“中國話”和“中國化”相結合。江蘇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話”來推動實現大眾化,同時讓人民群眾參與其中,實現理論“化大眾”的功效。解決“怎么看”,遵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大眾化語言特色,闡釋問題或現象是什么、為什么,促使大眾真正理解和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怎么辦”,回應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指明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讓人們覺得“解渴”、管用。如常州市打造“龍城講壇”“道德講堂”,以滿足不同人群多層次、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徐州市賈汪區馬莊村讓農民在“自編自演、自娛自樂、自我教育”中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該市泉山區開展“基層黨建大篷車”進基層活動,送教育、送政策、送文化,解決基層突出問題。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思想認識不充分與長效機制不健全并存。課題組調研問卷數據顯示,71%的被調查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制度持堅信態度,但仍有32%的被調查者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認識僅停留在“聽過,但不了解”。一些基層干部囿于“抬頭看天”與“埋頭拉車”的矛盾,部分群眾懷抱“事不關己”和“不求甚解”的態度,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在教材中“失蹤”、在論壇上“失聲”的現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長效機制不夠完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有的地方變成了宣傳部門的任務,缺乏與其他部門、組織的良性互動。宣講隊伍、資源、載體的整合未能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多層次寬領域的宣講格局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長效機制的缺乏制約了大眾化的持續和深入推進,“講完了事”“自說自話”的現象較為普遍。
內容對象多元與傳播方式單一并存。課題組調研問卷數據顯示,在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渠道上,選擇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比例仍要高于網絡等新興媒體,32%的被調查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在適應碎片化、分眾化、全媒化方面做得一般。馬克思主義理論內涵豐富、受眾多樣、需求各異,相應的理論傳播方式也因人而異,對廣泛覆蓋、精準傳播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受傳播方式單一的制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傳播主體上較為單一,尚未實現傳播對象向傳播主體的有效轉化;傳播話語上“宏大敘事”和“文言文”較多,“白話文”和“家鄉話”較少;傳播方式上浮光掠影式的“灌輸”較多,深層次的互動較少;傳播內容上仍呈現碎片化與隨機性特征,缺乏系統設計與融會貫通。
優質產品供給不足與偏離大眾現實需求并存。課題組調研問卷數據顯示,72%的被調查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說教為主,不接地氣”,認為理論傳播者最重要的素質是“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強”;87%的被調查者認為做好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走群眾路線”最重要。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脫離群眾、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情況,有的走形式、跑過場、“空對空”;有的“滔滔不絕”卻“招招落空”。符合群眾“口味”、解決群眾疑惑的理論內容較少,“帶著露珠”“冒著熱氣”“承接地氣”的宣教較少,能夠把大眾化轉移到大街小巷、田間地頭的較少,使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有所減弱,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