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衛東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鮮明指出,“黨的力量來自組織”,強調“每個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要強化黨的意識和組織觀念”,這一重要論述既是理論的,又是實踐的。泰州市著眼于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提前布局,于2017年下半年起,在全市創設了100家重點組織生活館,旨在打造一種直抵人心、身臨其境式的黨內組織生活載體,不斷強化黨的意識教育,引導和推動廣大黨員干部更加自覺地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斗。
注重“因情而異”,突出“類型多樣”,
搭建黨員黨的意識教育的生動載體
堅持把黨員組織生活館作為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基層各黨組織依據自身所處地域、客觀條件等實際,分層分類打造一批“主題型”“綜合型”“基本型”等形態豐富、各具特質的組織生活館,為不斷強化黨員黨的意識教育提供平臺支撐和載體支持。
緊扣地域實際,注重“發掘整合”,打造一批特質鮮明的“主題型”組織生活館。一方面,強化“點上開花”,充分利用各地歷史文化、紅色資源等特色優勢,進行深度融匯和包裝,構建了興化市鄭板橋廉政文化館、泰興市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等一批旗艦型、主題型組織生活館。另一方面,注重“連點成面”,將一些主題相近、性質類似的館,如泰興市楊根思烈士陵園、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江浙區泰興獨支舊址紀念館等串聯起來,打造“紅色矩陣”,著力以歷史的回音、文化的力量提升組織生活的效力,更有成效地引導黨員干部回歸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緊扣單位實際,注重“延伸拓展”,打造一批設施齊全的“綜合型”組織生活館。選擇一些黨員人數較多、場地條件允許的大系統、大單位(部門),系統設計、整體建構組織生活館的各類設置。如泰州市城管局組織生活館,重點打造了黨性啟迪室、廉政靜思室、黨委議事室、黨群聯絡室、先鋒城管工作室、支部書記工作室、黨員學習室、先鋒講堂等“七室一堂”,并賦予每個室(堂)應有功能,為黨員同志過好高質量的組織生活,強化黨的意識,提供了生動形象和鮮活靈動的場所。
緊扣條件實際,注重“靠船下篙”,打造一批形態各異的“基本型”組織生活館。對客觀條件有限、黨員人數不多的基層黨組織,堅決杜絕大張旗鼓、大拆大建,注重“就地取材”。鼓勵村組層面設置一些“家訓文化館”,村居層面設置一些“村居史館”,溯本求源、弘揚正氣,教化黨員、影響村民。企業層面設置一些“企業發展史館”,如泰興遠大家俬有限公司黨委以“黨建走廊”的形式,為黨員干部厘清了一個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發展脈絡,通過一張張圖片、一段段故事、一個個細節,讓黨員干部在不知不覺中受感染、受觸動、受震撼。
堅持“內容為王”,突出“黨味濃厚”,
豐富黨員黨的意識教育的內涵形式
深度把握黨員干部心理,著力把構建富有政治元素、時代氣息、現代質感的內容,作為組織生活館建設的核心要素和“鎮管之寶”,真正做到讓黨員干部進館有收獲、體驗有感悟、內心有觸動,使黨性與靈魂得到洗禮和升華。
圍繞特定主題“遴選素材”,讓組織生活館更有引領力。針對不同單位、不同部門的實際,在每一座組織生活館建設之初,就精心選定主題,并圍繞主題廣羅素材,確保聚光聚點、個性紛呈、自成體系,堅決杜絕“千館一律”。如泰州市水利局緊扣“水”的特質,確立了“清水利民、興水為黨”主題,從古代重大水利工程利民案例、歷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水利工作的論述、泰州市水利事業發展歷程、水利系統英模人物等多個方面進行融匯包裝,為水利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提供了精神引領。
根據特定元素“優化組合”,讓組織生活館更有穿透力。深度把握“紅”字元素,在泰興市楊根思烈士陵園等“紅色矩陣”內,既注重運用傳統的圖片展、史料欄、實物展等形式,又綜合運用現代化的聲、光、電等手段,先后推出了專題片《人在陣地在——高地雄魂楊根思》、音詩畫《楊根思犧牲情景再現》、專題片《播撒革命火種的人——沈毅》、情景舞劇《花轎抬傷員》等系列內容,打造實境課堂,讓大家在易于接受、樂于參加的情愫中,穿越時空、走進心里,變“被動接受黨的意識教育”為“要接受黨的意識教育”。
根據特定場所“整體架構”,讓組織生活館更有感染力。堅持把儀式感教育作為組織生活館內的重要內容,進行超前設計、精心布局。如海陵區黨員組織生活館依托清末進士吳同甲進士故居,布設了鏡鑒堂、雨潤堂、永輝堂等“三堂”。黨員干部進館體驗時必須走完學一組典型、歷一場警示、溫一遍誓詞、悟一批家訓、看一部短片、上一堂黨課、敘一段感觸、書一句留言“八個一”全流程,并最后在“雨潤堂”前合影留念,黨員的黨的意識以及榮譽感、歸屬感溢于言表。
堅持“用是關鍵”,突出“開放共享”,
放大黨員黨的意識教育的整體效應
牢牢把握“建是前提、用是關鍵”這一根本原則,通過健全完善的“開放共享”管理機制,推動組織生活館不斷產生“溢出效應”,擴大社會影響。激發全體黨員干部的奮斗精神,匯聚起更為廣泛的力量,團結帶領人民群眾為新時代“強富美高”新泰州建設不懈奮斗。
完善活動計劃,著力在“單位自用”上下功夫。緊扣黨組織活動場所、黨性教育課堂、典型引領園地、成果展示窗口、廉政教育基地“五大功能”定位,每個組織生活館年初必須精心研制全年黨員組織生活計劃,并分解至每個月。積極推行“組織生活館+主題黨日”“組織生活館+政治生日”等模式,與時俱進地開發新的主題教育模塊,動態更新場館內容,真正把組織生活館打造成黨員干部的黨的意識教育“高地”。
注重批次安排,著力在“區域合用”上做文章。明確要求主題型和綜合型組織生活館,除本單位集中活動外,還應向駐區單位、部門黨組織以及周邊社區黨員、群眾免費開放。如高港區黨員組織生活館按照“一天一個支部”的計劃安排,分期分批對全區所有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開展全覆蓋、常態化黨性教育,又如市城管局綜合型組織生活館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集中搭建黨史學習、黨建交流、互動體驗等教育平臺,自開館以來,已接待40多批1500多名行業相近、區域相鄰的黨員干部前來開展黨的意識教育。
構建紅色地圖,著力在“社會共用”上見影響。在全市面上分層分類挑選一些特色鮮明、規模較大、管理嚴明的組織生活館,制作全市組織生活館“紅色地圖”,標明各自所在位置,提供預約聯系方式,并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圖文、視頻、三維模型等深度資料,同步開發“網上組織生活館”,通過全方位、多途徑宣傳推介,吸引市內外各類黨組織以及黨員干部到館活動、接受教育,進一步厚植黨的意識。
堅強黨的意識,是每個黨員應有的品格和屬性。仔細審視泰州市建設黨員組織生活館,強化黨員黨的意識教育的這一探索實踐,給予我們一定的啟示。
啟示一:強化黨員黨的意識,須堅持和完善必要的政治儀式,著力以鮮明的“集體記憶”,推動黨員將政治信仰融入情感之中、內心深處。集體記憶是一個特定社會群體的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其最終會形成一種固定且鮮明的文化標識,以區別于其他群體?,F代心理學認為,個人的身份認同和集體記憶天然相連,且集體記憶更是身份認同的力量之源。泰州市創設黨員組織生活館,其目的就是要通過建設固定的場所,讓更多的黨員在充滿儀式感的氛圍中參與集體活動,以加強對黨的“集體記憶”,強化對黨組織的情感認知和認同,從而不斷增強黨員政治上的歸屬感、榮譽感,時刻不忘自己是黨的人。
啟示二:強化黨員黨的意識,須創新和活化組織生活的方式,著力以生動的“實境課堂”,推動黨員將政治情懷變成思想共識、價值認同。黨員黨的意識既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是頭腦中固有的,必須通過參與高質量的黨內生活來培育。泰州市總結過去黨員到革命紀念館、革命舊址等重溫入黨誓詞、過集體“政治生日”的做法,精心布置黨員組織生活館內的內容素材,再輔之以聲、光、電等手段,讓黨員干部在嚴肅而不失活潑、緊張而不失愉悅的氛圍中,實現由知到信、由信到篤的嬗變,促使黨員不斷涵養政治情懷、增強政治自覺。
啟示三:強化黨員黨的意識,須擴大和拓展黨性教育的覆蓋面,著力以開放的“共享機制”,推動黨員將政治覺悟化為行動自覺和內心強大動力。黨的意識是黨員政治覺悟和黨性的集中體現,是凝聚意志,形成推動發展力量的源泉。一個黨員黨的意識的強弱,體現的是其黨性強不強,而廣大黨員黨的意識的強弱,則反映出一個政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強不強。泰州市創設黨員組織生活館,并通過制度化的規定、開放式的機制,讓更多的黨員干部接受黨的意識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把廣大黨員黨的意識都增強起來,盡自己的全部力量為黨分憂、為民造福,不斷匯聚起推動改革發展的蓬勃力量。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
責任編輯:張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