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浩

社會治理創新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革命,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是一次全面而系統的社會建構,更是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理性而有序的社會進程。當前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需要高度重視幾個具有牽動性和制約性的“關節”問題。
高度重視基層黨組織引領的擺位提高問題。基層黨組織引領基層治理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的實踐創新。我國社會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決定了現階段我國社會治理結構的特征,提出了基層治理中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的許多新命題。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并把“領導基層社會治理”作為基層黨組織的重要職責之一,這是對以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認識的拓展和理念的升華。在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的大格局大進程中,進一步確立了黨的領導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地位,確立了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制度安排,這是我國社會治理結構中“中國特色”的主要表現之一,更是中國社會治理結構形成的歷史必然性的體現。目前需要進一步加強理論建設,從黨建理論和社會治理理論兩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把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功能定位和發展路徑等理清楚、講明白,進一步提升基層黨建和社會治理各個主體的認識高度和自覺程度,賦予基層黨建引領的法定地位和社會認同。比如通過適時推進“黨建入章”,在各類基層經濟組織、社會組織、服務組織等的章程中,把黨的組織建設以法定形式規定下來。
高度重視基層黨組織引領的能級提升問題。引領社會治理創新是基層黨建的重要內涵,也是衡量基層組織組織力的重要指標。要以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為主線,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作用,著力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優勢,把組織活力轉化為社會治理活力。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提高組織力,讓組織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首先,要加強體系建構。黨的力量在組織,組織就是黨的根系,根系所及,力量所至。基層黨組織網絡不僅要更嚴密,而且要更強大。其次,要加強標準建構。標準是質量的前提,是行動的指南,模糊的標準,做不出真正的質量。2018年下半年,江蘇省正在制定“強化五個基本,建強組織體系”三年行動計劃,其中一條重要線索就是推進基層黨建標準化規范化問題,切實把質量落實到標準上,把問題落實到項目上,把責任落實到考核上。再次,要加強容量建構。基層黨組織引領基層治理面對的矛盾指數和難度系數在不斷上升。比如以前做得多的往往是好事喜事熱鬧事,現在碰到越來越多的卻是難事煩事矛盾事。像有些地方修改物管條例,規定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要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開展物業管理活動,平衡業主與物管這對矛盾,這就對物業黨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抓重大任務落實作為試金石和磨刀石,讓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強化訓練、經受鍛煉、接受考驗。為此基層黨組織既要賦能,又要減負。近些年,一些地方把街道社區的經濟職能剝離出去,把區管干部的評價考核等協管權加入進來,為賦能減負提供了制度保障。
高度重視基層黨組織引領的路徑轉型問題。基層黨組織引領社會治理創新,是一個不斷探索完善的過程。共建共享共治,基礎在建、關鍵在享、核心在治、本質在共。目前基層黨建引領,更多的還是在共建共享上,即物質條件的準備和提供、平臺的搭建和使用、資源的整合和利用,以及情誼的溝通和增進。共治恰恰是共建共享的深層需求和價值延伸,但對于共治的規律把握和實踐內涵認識上、探索上還顯不足。首先,要從個體引領轉向組織引領。近些年,我們一些走在前的地方,通過基層黨組織與社會組織的交叉任職、雙向進入等方式,以黨員個體的進入和作用發揮為基礎,在社會組織中發揮了主心骨作用。但不能滿足和止步于黨員個體作用的發揮,更要推進組織上的聯系和影響,強化黨組織集體作用的發揮。其次,要從服務引領轉向價值引領。服務是一個組織吸引和凝聚人心的必然手段,是組織發展的內在規定性。從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實踐來看,如果僅僅停留在服務的層面,而沒有向政治層面延伸,這種引領就容易陷入淺表化、形式化的束縛,就難以發揮應有的政治優勢和完成應擔的政治任務。要強化政治建設為統領,讓基層黨組織引領的政治屬性和政治功能植入其他基層組織的價值認同和運行機理,讓服務的內涵和功能得到進一步升華。再次,要從單向引領轉向機制引領。基層黨組織不僅要勇于扛起責任、自己帶頭干,還要善于帶領和推動其他社會組織一起干、自覺干,既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也要不斷提升社會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把群眾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做到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
高度重視基層黨組織引領的風險防控問題。基層黨組織建設要有底線思維,要防范和化解各種可能的風險,真正做到基礎全面進步、隊伍全面過硬、組織力全面提升。一方面,基層黨組織的發展與社會組織的發展,往往不處在同一個跑道上,存在空間和時序上的“物理差距”。在黨組織的延伸滯后于社會組織的延伸時,單純等靠黨組織做“全能型保姆”的簡單化思維就會帶來治理上的空白風險。近一個時期以來,出現了各類通過微信、QQ等即時通信工具有組織地進行維權的現象,對于這類新媒介“類社會組織”,往往黨的基層組織跟不上、插不進。另一方面,基層黨組織品牌管理和形象使用也存在亟待規范的地方,隨著基層黨建標準化規范化,基層黨建特色化品牌化正形成趨勢,有些黨員個體借用黨組織的標識和品牌開展公益以外的商業服務、個體行為,也引發對黨組織形象和信譽管理的思考。為此我們一方面要像抓經濟發展一樣抓基層和基礎,切實把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基層、做實基層,真正把每個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斗堡壘;另一方面,也要像抓安全生產一樣抓責任落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引領基層治理的制度規范和流程管控,努力防范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可能給黨組織帶來的負面效應,始終維護好基層黨組織的形象和組織引領力。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的建設工作辦公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張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