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 石曉鵬 陳英武

2017年江蘇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5萬億元,約占全國12.5%;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元,占全國14%左右,列全國第一。然而江蘇經濟發展也面臨“大而不強、結構不優、發展粗放”的短板和原有優勢有所弱化、新優勢尚未形成的困境。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是江蘇推進制造強省與網絡強省建設的必然選擇,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也是推動業態模式創新的重要途徑。當前江蘇亟須大力推進“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壯大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
一、國內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情況
1.國家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思路
2015年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提出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工業云服務和工業大數據平臺。在隨后的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指導文件中,國家對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2017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把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作為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的主要任務之一,將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具體舉措方面,《指導意見》提出了加快平臺建設和提升運營能力兩大重點工作,并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目標。兩大重點工作包括:在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方面,一是形成有效支撐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二是推動平臺功能不斷完善,三是形成多層次、系統化的平臺發展體系,四是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形成多層次的公共平臺。在提升平臺運營能力方面,一是強化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資源集聚能力,匯聚共享設計能力、生產能力、軟件資源、知識模型等制造資源;二是開展面向不同行業和場景的應用創新,提升服務能力;三是不斷探索商業模式創新,實現長期可持續運營。“三步走”包括:到2025年形成達到國際水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到2035年形成國際先進的技術與產業體系,到2050年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前列。
2.國內主要省市工業互聯網平臺布局情況
當前國內工業互聯網平臺呈現出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省市高度集聚的特點。《互聯網周刊》、“eNet”研究院聯合發布的“2018最值得關注的25家工業互聯網平臺”中,北京有14家平臺上榜,山東、上海、廣東、浙江各2家,江蘇、吉林、臺灣各1家。總體來看,由于科技資源和央企總部的集聚,北京在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上優勢巨大,平臺數量多,橫跨工程裝備、石化、船舶、航天等眾多領域;山東、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注意依托本地核心優勢產業發展,如山東和廣東的家電產業平臺、上海的鋼鐵產業平臺、江蘇的工程裝備產業平臺等,且廣東、浙江還依托本地ICT龍頭企業(ICT是信息、通信和技術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組合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它是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相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概念和新的技術領域),搭建了帶有跨行業性質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二、江蘇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優勢和劣勢
截至2017年底,江蘇在能源、裝備、石化、鋼鐵、汽車等優勢領域形成了27家工業互聯網平臺(或工業互聯網平臺雛形),包括徐工Xrea工業互聯網平臺、南鋼JIT+C2M定制平臺、遠景能源的EnOSTM平臺等。其中Xrea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打造者——徐工信息2018年在新三板掛牌,成為全國第一家掛牌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公司。
1.江蘇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的優勢分析
一批具有行業話語權的龍頭企業為平臺搭建提供了可靠的牽頭力量。工業和信息化部所列的150個工業細分領域行業中,江蘇有92個領域居全國前五位,28個領域主營業務收入達到千億以上,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工業企業(集團)達125家。機械、新能源和能源互聯網、裝備、醫藥、電子信息、新材料、紡織等產業發展水平全國領先,形成了徐工、南鋼、南瑞、天合光能、揚子江藥業等行業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大多占據產業鏈核心位置,擁有行業標準制定的話語權,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具備先天優勢。企業信息化水平提升為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江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接近5萬家,各類小微工業企業數量超過50萬家。當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互聯網應用覆蓋率、關鍵管控軟件應用普及率為50%,重點管控系統集成覆蓋率為25%,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還有面廣量大的工業企業信息化水平亟須提升。推動企業上云,加快企業與工業互聯網平臺對接,接受平臺提供的信息化服務,正是目前江蘇推進企業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一項重要工作。工業互聯網平臺在江蘇應用市場巨大。
2.制約江蘇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的瓶頸及原因
當前全球工業互聯網平臺處于發展初期,還存在標準規范缺乏和應用層次較低的共性問題。除此以外,江蘇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還存在一些個性問題,一是缺乏跨行業、跨領域全國領軍型工業互聯網平臺,二是平臺發展速度相對緩慢。
江蘇工業互聯網平臺面臨“影響不足”和“成長緩慢”的困境,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缺乏頂尖信息服務企業支撐。江蘇缺少像騰訊、阿里、百度這樣的ICT巨頭,又缺少像用友、SAP這樣的軟件巨頭。缺乏頂尖信息服務企業的支撐,是江蘇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最大短板。二是缺乏高效的合作建設模式。江蘇工業互聯網平臺大多埋頭自建,制造企業和信息服務企業的合作不多。反觀后來居上的航天云網,與西門子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采用開放模式,支持工業設備/產品和工業服務的接入,發展速度大大加快。
三、加快發展江蘇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策略
江蘇需抓住當前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剛剛起步的戰略機遇,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搶位占位。建議按照“兩條腿”走路、“兩步走”推進的“2+2”總體策略培育壯大工業互聯網平臺。“兩條腿”即堅持“內部培育和外部合作”并舉。“兩步走”即第一步到2020年,初步形成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第二步到2025年,形成“有高原有高峰”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梯隊,實現工業互聯網平臺在重點行業全覆蓋。
堅持政府引導,強力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一是加強政府資金引導。國家設立了30億元工業互聯網專項資金,廣東也提出設立30億元工業互聯網財政專項引導資金。建議江蘇省參照先進經驗,加強政府資金引導。二是制定和落實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行動計劃。加強省市聯動,在裝備制造、新能源、紡織、醫藥、電子信息、工控安全等領域梳理龍頭企業名單,編寫江蘇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目錄,設計各行業平臺發展路徑和牽頭企業。
以推動江蘇企業信息化提升為契機,培育壯大省內信息服務企業。當前江蘇省正加快推進“企業上云”三年行動計劃,提升制造業中小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可以此為契機,通過為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壯大省內信息服務企業,補上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短板。一是著力培育發展工業互聯網基礎網絡、信息安全、平臺建設、平臺服務、云技術產品、人才培養六大類專業服務機構,強化提升工業互聯網技術與服務能力。二是引導省內信息服務企業與制造業龍頭企業共建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工業軟件系統、新型工業APP的研發和應用,增強平臺服務能力,使上云企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為企業上云提供持續動力。
引入外部合作伙伴,探索建立可持續共贏的合作模式。一是鼓勵和支持市、縣(市、區)、重點產業園區與阿里、華為等省外互聯網龍頭合作,加快推進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發展。二是研究國內外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運營模式、合作方法,編寫江蘇省工業互聯網平臺合作建設指南,完善和推廣成立合資公司、技術入股等互利共贏的平臺建設模式,保護江蘇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優勢。
分步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使用,注重重點項目示范推廣。一是堅持先易后難的原則,分步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使用。第一步推動廣大小微企業使用平臺應用服務,降低企業信息系統構建成本;第二步推進企業資源“上平臺”和業務“上平臺”,開展深度應用創新;第三步推進設計、生產、營銷等產業鏈各環節互聯互通,實現基于平臺的產業組織和優化。二是優化省工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試點示范工程建設內容,在江蘇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的重點領域打造面向全產業鏈、制造全流程、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標桿工業互聯網平臺,發揮對行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研究院)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