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璽
燕京大學是美國基督教教會在北京辦的一所大學。北平解放,美國的對華政策已徹底破產,可是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和學校當局卻仍打著“民主”的幌子,以超然于物外自居,還延攬一些民主人士到該校任教,以裝飾其門面。
翦伯贊以“著名民主人士、著名學者”進北平,燕京大學校方對他頗有興趣。翦伯贊從革命需要考慮:北平的主要大學,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都是國立,政府將派領導人員進校開展工作。唯燕京大學是私立,而且長期控制在美國教會手中,受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影響最深;政府卻又不能派人進入該校,因之在該校開展工作十分困難。基于此,翦伯贊與同來北平的中央統戰部秘書長齊燕銘商量,他打算到燕京大學任教。此時,中共正在河北平山西柏坡村召開七屆二中全會,翦伯贊委托齊燕銘回西柏坡時,向周恩來和李維漢匯報了此事,周恩來和李維漢都批準同意。齊燕銘寫信將此事告訴翦伯贊。翦伯贊進燕京大學,雷潔瓊等做了不少工作,本來應當進歷史系,但歷史系的負責人表示尚不缺員,即由社會學系主任林耀華出面,聘入該系任教授,主講歷史哲學(歷史唯物主義)和中國社會史等課。燕京大學的師生中,愛國民主力量是相當強的,翦伯贊進燕京大學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關于翦伯贊到燕京大學執教的情況,林耀華回憶說:“他在政治上的堅定性和富有遠見,在學術上知識淵博,根底極深,以及待人接物方面虛懷若谷,平易近人,熱情、誠懇、樸實,都給我和全系師生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當時,他給社會學系開設并講授中國社會史的課程,是在穆樓(現在北京大學的外文樓)有臺階的大教室里上課,聽課的除社會學系部分教師和全系學生外,還有法學院、文學院其他院系的學生,其中也包括很多歷史系的學生。伯贊同志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結合中國歷史實際進行宣講。他講的是各族人民的歷史,而不是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的歷史,贊揚的是黨和黨領導下的解放區的新氣象和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抨擊的是國民黨反動派禍國殃民的倒行逆施,等等。總之,他的講授既不是單純的史料堆砌,也不是空洞無物、慘白無力的教條說教,而是史論結合,有血有肉的宣講。這在一座教會辦的大學里,是破天荒第一次公開系統地宣揚馬克思主義的大講壇,使不少師生聽課之后,頓開茅塞,政治思想覺悟大為提高,不少學生在他教育鼓勵下,走上革命的征途。”
(黃艷摘編自《新史學家翦伯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