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軍
摘 要:傳統語文教學基本現狀:“統”(內容統一,目標統一)、“偏”(偏重知識,忽視能力)、“死”(教師死教,學生死學)、“費”(費時費力,效率不高),傳統語文教學對認知能力和“何以為生”是存在缺陷的,直接影響著一堂課是否有效高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積極探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改革的核心在于如何把握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新課程強調以“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既要重視學生的認知過程,又要重視學生學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一、問題的提出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課堂教學作為教育者的主戰場,教師如何排兵布陣,調兵遣將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過程,影響著教學效果和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開發。面對新理念、新模式,語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應全面的定位思考。如何創設情景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探究創新,不斷探索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教學新思路、新
方法。
二、新模式理論支撐
1.“有效教學”理論
(美)布魯姆認為教學的目的是發展和擴大概念圖式和心理技能,從而引起行為的變化。只要提供相應的材料,給學生充分的協助和要求,即可使學生掌握學習的過程,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達到預定目標。這種教學關鍵核心在于教師是否對學生個體特點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給予幫助和調動,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智力因素不是學生學習完成的決定性因素。有效教學應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非智力因素,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真正把課堂交給學生。
2.建構主義理論
皮亞杰提出的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掌握知識是在特定的學習環境下,通過教師引導和學習同伴的合作探究下形成學習成果。學習要通過個體,利用相關資源,建構自行學習模式。建構主義強調自主學習、自我發現、自覺探索,獲得新知識、新方法,培養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三、語文新課堂教學模塊
我們創新性做法和措施是“三環、六元、九式”大課堂,是以自主學習為前提,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為主線,教師導演為輔助的課堂,我校“三環六元九式”新型大課堂教學模式,由以下幾個主要模塊組成:
1.情景導入(3~5分鐘)
教師或者學生通過語言、動作、設備、環境、活動和音樂繪畫等手段,制造出一定的生活情景,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激起學生的興趣。
2.預習討論(10~15分鐘)
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在導學案中的收獲,還可以提出不同的見解,可同桌之間問答,也可組內交流,發表不同的看法,師生共同互動。
3.合作探究(15~20分鐘)
沒有合作就沒有學習的原動力,新型課堂重視同伴互助學
習,充分利用團隊合作、集體智慧、共同進步、分而合一的方式,學習小組就是解決同伴互學、群學的問題;合作學習就是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與人合作的技巧,與人合作、幫助他人也會提高自己,讓語文課堂充滿活躍氣氛,真正能調動每位學生參與其中、樂在其中。
4.定向展示(10~15分鐘)
老師只當導演,根據知識點的難易程度確定展示成員,展示時教師要適時點撥、啟發、引導,對課堂進行有效調控。
通過這樣的語文教學課堂模塊,能夠讓學生體驗到作為課堂主人翁的愉悅和激情,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學生自主學習占70%~80%;學生合作探究占10%~20%;教師點撥難點占10%,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四、探索實踐新流程
(一)一環:“學”——學生自主預習
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至關重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作用。為此,教師必須先教會學生如何預習,如何采用有效方法進行
預習。
1.課內預習指導
教師在初期把預習指導安排在課內,每節課后安排5~10分鐘作為下節課預習時間。教師根據導學案進行當堂預習指導,根據導學案的學習目標,提示預習的注意事項和要求,引導學生自學、互學和群學,養成掌握課前預習的步驟和方法。
2.課例預習專門指導
選取典型課例導學案,結合課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預習方法指導,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結合自身的能力,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
3.常規預習和重點預習雙管齊下
聽說讀寫的常規預習必不可少,學生必須解決語文的基礎知識。其預習的方法建議可采用以下幾點:讀、畫、查、議、記、列、思。
讀:指導學生預習時要求粗讀“預習提示”或“閱讀提示”,能讀懂文章、讀懂教材、讀懂主題、讀懂意境、讀出心得體會。
畫:用圈、點、勾、劃、記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詞,不理解的句子、段落并標疑以便在聽課時引起重視。
查:查工具書,查閱相關資料,嘗試解答重點難點,開拓學習資源的渠道。
議:組織6-8人學習小組,由學習組長負責組織交流,小組成員把預習中出現的問題通過互議,解決問題,可在互議時求教老師幫助解答。
記:讓學生認真記錄下預習過程中的點滴收獲和問題。(可以是書上的內容摘錄或自己的整理所得或提出的問題)
列:小組必須指定一名組員專門負責匯總小組討論中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便于提交大組探討。
思:讀課文時要思考,查資料時要思考,對遇到的疑惑要思考。預習課文時一定要善于思考,只有會思考的預習,才是真正深入的預習。
另外,預習形式多樣化,更加符合不同層次學生不同學習內容的要求,教師可以根據學習的不同內容作適當調整和變動,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預習的需求和興趣。
4.思考質疑,擬討論題
(1)提出值得揣摩和需要討論的問題,記錄在課本或預習筆記本上。
(2)編擬出預習檢測的題目。
(3)復習課還可編擬出復習檢測題。
5.通過設計導學案的預習作業,讓學生了解課文基礎知識和疑難問題,掌握相應的知識點,有利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提高學習方法的能力。
(二)二環:“議”——小組探究合作展示
1.檢查學生自學情況,建議可采用以下方式:
(1)課前檢查。小組長在課前對學生的導學案和預習情況進行檢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預習后存在的疑難問題,對疑難問題進行匯總。
(2)語文基礎知識部分由中等生負責在小組內當堂掌握。
(3)對匯總的疑難問題,小組內由小組長主持進行合作談論解決,對小組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再次匯總提交班級大組。
(4)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了解情況。
(5)當堂檢測。針對導學案中重點、難點進行測試,然后針對測試中出現的問題展開教學,面向全體學生,點面結合,重在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促進學生必須去認真預習和參與小組討論。
總之,課前預習是新課程教學的關鍵所在,搞好了課前預習,才能有效推進其他環節的學習,解決好課前預習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指導學生進行不同方式的預習,在教學中充分重視課前預習,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小組的定向展示
完成小組組內互學討論后進行定向大組展示,語文科任教師分配學習任務給指定的展示小組。定向展示的小組由大組長把展示的任務分配給一名中等層次組員展示,目的是展示小組個體無法解決的問題或疑難生成的問題,便于教師把握學情,進行組間展示。
沒有展示任務的小組則根據課堂情況自主學習,必須專注傾聽、勤做筆記、準備點評,及時提出疑難解惑。課堂展示不是“預演”,展示是一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展示是把本小組在合作學習后,把重點難點和存在的問題分享和提出來,展示環節是真正能讓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疑難點、主體性都得到體現的環節,能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三環:“導”——教師引領指導
在教師語文新課程引導過程中,建議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愿意學習。
2.精心設計課堂提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3.讓學生體驗式學習,促學生主動獲得滿足感。
4.創設參與與交流的空間,促學生互動交流合作生成。
5.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進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教師在學生“自主預習”中“導學法”;“合作學習”中“導思路”;“課堂展示”中“導要領”。教師作為總導演應該始終站在高處,俯視著學生的學習過程,引導他們自然而然地走上認識的“高臺階”,思維的“快車道”。
五、反思、導向
且聽且看,細細思量,語文教學在新理念、新模式、新探索的驅動下,從傳統到現代,有了很大的轉變,呈現出了許多新氣象。但教育教學的觀念變革與手段現代化不是對傳統的顛覆和否定,長期以來凝聚著我們智慧的傳統的精華需要繼續傳承和光大。
新型語文課窺一斑而見全豹,沒有讀就沒有語文,沒有讀就形不成語感,沒有讀就達不到個性理解和情感升華,沒有足夠的閱讀基礎,其他的語文活動就是空中樓閣;語文教學不能拋棄板書設計,直觀的漢字書寫對課堂教學幫助很大,好的板書設計有著無與倫比的美感,給人無盡的遐想和享受;語文教學靈性的文本解讀不可少,文本解讀勢必增強問題的生成和探討的深度。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基本功,這些傳統不能丟,新模式語文課堂教學不應該缺少應有的傳統品質和味道。
參考文獻:
[1]尹承浩.初中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08.
[2]宗桂紅.自主、合作、探究:語文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研究,2007.
[3]周驍胡.奉化高級中學構建有效教學課堂之實踐案例[J].新課程教學,2012.
[4]張金明.語文課堂教學的現實追問[J].新課程學習,2010.
注:本文是福建省建甌市教育科研2017年度立項課題“課改模式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流程設計的探索與研究”(課題批準號:B1702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