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其 顧國強 王曉林
1實施背景
在糧食生產普遍面臨生產成本上升、勞動力緊缺、糧食售價低等問題,不僅打擊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而且嚴重影響了糧食安全生產。2017年農業部公布的數據表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畝均化肥用量21.9公斤,遠高于畝均8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因此,在糧食生產過程中減少肥料使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亂施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實現水稻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生產,不僅是廣大種植戶所期盼的,也是政府提出糧食生產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所要求的,備受矚目。為此,平湖市順天糧油專業合作社聯合浙江理工大學,在全省率先開展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的研究與示范工作,實現節本增效與保護生態并重,開創全省水稻生產新模式。
2工作目標
與浙江理工大學李革教授及其團隊和相關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全面開展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示范研究。通過機具設計、調整、使用、改進及對比試驗工作,逐步改善了機具的適應性,從而減少肥料使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亂施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項目實施地點為獨山港鎮聚福、韓家廟等村,根據生產現狀,對高速插秧機和直播機進行改裝并加裝施肥裝置等工作,插秧機示范作業面積600畝,對比試驗作業面積600畝;直播機示范作業面積120畝,對比試驗作業面積100畝。通過實施該項目,實現節本增效140元/畝,開創全省水稻生產新模式。
3技術方案
由于南方土質和北方存在巨大差異,不同類型插秧機存在動力輸出傳動位置不同,因此,項目組通過反復論證和試驗,多次分步驟開展了側深施肥機械設計、調整、測試及改進等工作。聘請浙江理工大學李革教授對項目實施進行了技術指導和理論、技術培訓,重點開展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示范對比試驗,試驗面積為600畝,力爭做到節本增效140元/畝。形成一整套適合全省可普及推廣的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為今后該技術全面推廣提供科學依據。具體包括:①提出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理念;②開展設備先進性、適用性、可靠性試驗研究;③強化技能操作和知識培訓;④制定完整技術操作規程。
4實施概況
4.1加強領導,確保項目實施組織保障
2017年底成立了項目實施領導小組,依托浙江理工大學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李革教授的理論和技術指導,加強對項目實施的組織領導和協調。同時,組織專業技術人員組成項目實施執行小組、項目實施技術指導組小組,成員中有教授1名、高級職稱1名、中級職稱3名、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3名,全程參與示范項目建設,為項目順利實施奠定扎實基礎,同時確保項目實施質量。
4.2抓好崗位技能培訓和示范
邀請浙江理工大學機械與自動控制學院李革教授對操作人員進行詳細的技術培訓和指導,注重就氣候、土質、肥料類型及作業故障排查作了全面梳理。同時,在作業期間召開水稻側深施肥示范專項現場會,來自市農機管理站、農技推廣中心、鎮街道農技服務中心、糧油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負責人以及種糧大戶代表等共計42人參加現場會。通過現場演示及技術交流,讓各技術人員和種糧代表更直觀認識新技術和新機械的優勢,得到了參會人員的充分肯定。
第一批于5月20日開始機插秧帶側深施肥作業,至月底完成作業面積350畝,機插水稻品種為甬優-12,肥料使用緩釋肥每畝施肥40kg;第二批機插秧帶側深施肥作業在7月初開始,成作業面積250畝,品種秀水-519,肥料使用緩釋肥每畝施肥40kg;6月21日開始機直播帶側深施肥作業,完成面積120畝,水稻品種為秀水-134,肥料為緩釋肥,每畝施肥40kg。
5對比試驗
11月1日2日收割秀水-519品種,開展測產工作,使用側深施肥技術田塊產量512公斤/畝,普通田塊產量485公斤/畝,增產27公斤/畝,折算為增收72元/畝;11月4日收割甬優-12品種,開展測產工作,使用側深施肥技術田塊產量716公斤/畝,普通田塊產量680公斤/畝,增產36公斤/畝,折算為增收96元/畝;兩項平均增收84元/畝。采用側深施肥技術節省緩釋肥使用10kg/畝,節本26.8元/畝。減少一次機械施肥作業,節省成本30元/畝。綜合上述,采用側深施肥技術節本增效141元/畝,實驗田共節本增收101520元,成效顯著。
6效益分析
從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推廣過程和數據來分析,該技術具有以下優勢:①可減少化肥用量,有效減少化肥隨水田灌溉而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時減少化肥對河道水體造成的污染;②減少機械作業量次數,提高了作業效率,節省了人工支出;③有效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糧食產量,實現糧食可持續發展;④增強環保生態可持續生產水平,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6.1經濟效益
通過項目實施,實現節本增收10.15萬元,產出效益比明顯,值得進一步總結、分析和推廣。
6.2社會效益
水稻側深施肥技術有效實現了水稻節本增產,將對廣大種植戶帶來長遠的利益。
6.3生態效益
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可減少化肥用量,有效減少化肥隨水田灌溉而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時減少化肥對河道水體造成的污染。
(作者單位:1.314200 浙江省平湖市兆基工程隊;2.314200 浙江省平湖市順天糧油專業合作社;3.314200浙江省平湖市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