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柏



為進一步研究耐密玉米品種不同的種植密度與產量之間的聯系,以選擇出最合適的種植密度,發揮最具增產潛力的種植模式,指導彰武縣玉米生產。
1試驗材料方法
1.1試驗時間和地點
試驗時間: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
試驗地點:興隆堡鎮興隆堡村國結組
1.2試驗品種
選擇適合彰武縣栽培的高產優質耐密品種良玉66。
1.3試驗設計
按照試驗要求,將該試驗栽培密度設為3500株/畝、4000株/畝、4250株/畝、4500株/畝4個處理,不設重復,每個處理面積2畝,共8畝。
處理1:種植密度3500株/畝;(57*33.4即1尺)
處理2:種植密度4000株/畝;(57*29.2即9寸)
處理3:種植密度4250株/畝;(57*27.5即8寸)
處理4:種植密度4500株/畝。(57*26即7寸)
1.4田間管理
依照彰武縣玉米種植習慣,用大壟雙行栽培方法,行距為57厘米,于5月15日統一進行播種,統一進行水肥管理,統一進行病蟲害防治,統一收獲。畝施優質腐熟農肥3000公斤/畝,45%(13—17—15)復合肥料40公斤/畝做為底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0公斤/畝。具體作業操作時間、方法見表一:
2結果與分析
2.1各處理對玉米生育期的影響
調查記載了播種期、出苗期、拔節期、抽雄期、灌漿期、成熟期等,通過調查結果表明:各處理間的生育期無很大差異,生育期為125—127天。具體見表2:
2.2各處理對玉米生育性狀的影響
在玉米的整個生育期內,重點調查了株高、葉色、禿尖長度、穗粒數、百粒重,經過過調查發現:各處理間的株高、葉色上并沒有特別明顯差異,不過禿尖長度、穗粒數及百粒重上還是有些差異,具體數據見下表3:
2.3不同處理對玉米產量的影響
在作物收獲前,對各處理進行了實際測產,測產程序均按照高產創建示范片測產驗收方案進行測量,具體測量數據見下表4:
3.綜上所述
3.1通過試驗結果表明:種植密度為4250株/畝的生育性狀表現出禿尖短、穗粒數多、百粒重重,生育性狀好于其他種植密度的性狀。
3.2通過試驗結果表明:試驗結果表明:良玉66按照4250株/畝種植產量最高,為941.5公斤/畝,我地區適宜采取該種植密度。其次由高到低分別為3500株/畝的821.2公斤/畝、4500株/畝的800.5公斤/畝和4000株/畝的717.4公斤/畝。
(作者單位:123000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