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新加坡、日本特約記者 辛斌 李珍 ●本報記者 李司坤 ●魏輝 王偉 柳玉鵬
15日,隨著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閉幕,被外媒稱為“中國年度最大政治活動”的兩會圓滿結束。當天的閉幕會表決通過備受外界關注的外商投資法,世界從中看到中國擴大開放的決心與誠意。日本時事通訊社稱,中國的做法與走保護主義路線的國家形成鮮明對比,中國未來發展還是會堅持走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當天另一個重頭戲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舉行的記者會。兩個多小時的記者會,李克強回應了經濟放緩、減稅降費、改善民生以及中美經貿摩擦等多個熱點話題。“我們不會讓經濟運行滑出合理的區間”“中國經濟會始終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穩定之錨”“4月1日就要減增值稅,5月1日就要降社保費率,全面推開”“我們要在發展經濟的過程當中持續地改善民生”……一項項承諾,既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彰顯中國持續向前發展的信心。而在回應美國記者“中國政府是否會迫使企業幫助監視他國”的問題時,李克強明確表示,這不是中國行事的方法,“現在不會有,將來也決不會有”。
穩經濟,惠民生
一段時間以來,有關經濟放緩的問題頗受關注,這也是15日總理記者會上的首個問題。“李克強開誠布公:中國經濟遇下行壓力,將采取多舉措應對。”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在回答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是否比之前預想的更為嚴重問題時,李克強直言中國經濟確實遇到了新的下行壓力。但他指出,現在世界經濟都在放緩,幾大國際權威機構都在調低世界經濟增長預期。“中國適度調低增速預期目標,用的是區間調控的方式。既和去年經濟增速相銜接,也表明我們不會讓經濟運行滑出合理的區間。可以說給市場發出的是穩定的信號”。
路透社15日稱,李克強再次明確表態,中國不搞超發貨幣、大規模提高赤字率,所謂“大水漫灌”的應對舉措,而是通過大規模減稅降費以激發市場活力。他在記者會上明確發出中國會保持經濟穩定的信號,表態不會讓經濟運行滑出6%-6.5%合理區間。“不管發生什么樣的新情況,我們都會立足當前、兼顧長遠,保持中國經濟穩定,保持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變,這都是很重要的。中國經濟會始終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穩定之錨。”李克強語氣堅定。
“大規模減稅降費,是要動政府的存量利益,要割自己的肉。所以我說這是一項刀刃向內、壯士斷腕的改革”。針對減稅降費,李克強表示,今年下決心要進行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把增值稅和單位社保繳費率降下來,減稅降費紅利近兩萬億元。4月1日就要減增值稅,5月1日就要降社保費率,全面推開。“德國之聲”評論稱,李克強在記者會上多次提到減稅降費,這不單是為了提振內需,也是改善市場環境的重要政策。
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說,李克強在3月5日發布的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宣布,將制造業現行16%的增值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等行業現行10%的增值稅率降至9%。
民生話題也是記者會上的一個重點。“中國持續改善民生”,路透社稱,在民生方面,李克強表示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持續改善民生,抓住民生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一件一件去做。他指出,大數據顯示,“一老一小”的問題,就是養老服務、托幼服務有困難,確實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針對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李克強透露,今年還要做兩件事,并且要盡力:一是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門診用藥,納入醫保,給予50%的報銷,這將惠及中國4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二是要提高大病保險的起付線,提升大病保險的報銷標準。
《華爾街日報》網站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把就業優先政策首次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并列為宏觀政策。李克強在15日的記者會上強調,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首先就是要保就業,不許經濟滑出合理區間,就是不讓出現失業潮。中國今年確定要確保新增城鎮就業人數在1100萬人以上,實際上希望能夠實現去年的實際規模,也就是1300萬人以上的就業。
不會要求企業監視他國
由于中美貿易摩擦等原因,中美關系問題成了今年兩會期間的一個熱點話題。在回答美國彭博社記者提問時,李克強表示,中美之間保持穩定的雙邊關系,不僅有利于雙方,也有利于世界。“中美作為兩大經濟體,經過幾十年來的發展、合作,可以說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人為地把這兩大經濟體隔開,那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
彭博社15日稱,李克強堅持中國幾個月來一直在傳遞的信息,重申雙方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應該尋求“雙贏”的結果。美國CNBC稱,李克強沒有透露貿易談判最新進展的細節。他表示,現在雙方的磋商還在繼續進行。“對于矛盾和分歧,我們相信,中美兩國人民是有智慧、有能力來進行化解管控的”。
“中國不會要求企業監視他國”,法新社稱,中國總理李克強周五表示,中國“決不會”要求自己的企業監聽他國。近來美國發起一項全球行動,試圖說服西方盟友將中國電信巨頭華為排除在下一代5G網絡建設之外,理由是擔心該公司可能被北京用于“間諜活動”。美國警告稱,華為構成安全風險。李克強在中國一年一度的兩會閉幕后的記者會上告訴記者,“這樣做不符合中國法律,也不是中國行事的方法,現在不會有,將來也決不會有”。《紐約時報》稱,美國和澳大利亞以安全為由阻止華為參與5G網絡建設,李克強是目前為止對這一指控做出回應的中國最高級別官員。
“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對中歐關系發展是機遇還是會帶來負面影響?”面對西班牙埃菲社記者的提問,李克強表示,中美貿易摩擦是中美雙邊的事情,我們不會利用第三方,更不會去損害第三方。中歐都是世界多極化的重要一極,中歐關系的發展不僅有利于中歐,也有利于世界。
“中國將繼續在半島事務上發揮建設性作用”,韓國紐西斯通訊社15日稱,在談到朝美問題時,李克強表示,朝鮮半島問題錯綜復雜、由來已久,解決起來不可能一蹴而就。接觸總比不接觸好。我們還是要保持耐心,要抓住機遇。
“保持對外開放熱土的溫度”
在總理記者會之前,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了閉幕會,會上通過的外商投資法尤其受到外界關注。香港《南華早報》稱,通過外商投資法,中國發出這樣一個信息:中國政府希望為海外投資者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并向國際社會保證,中國仍是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這部新法律將于2020年1月1日起生效。該法試圖解決外國投資者擔憂的問題,例如在市場準入和政府采購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迫使外國合作伙伴轉讓技術以及竊取外國企業商業機密等。修訂后的法規明確表示,官員有義務保護他們從外資企業獲得的商業機密信息,濫用關鍵信息或向本國企業提供這些信息違法。英國廣播公司駐中國記者白洛賓甚至稱,“這是幾十年來最大的改革”。
“我覺得這個外商投資法非常好。”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1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改革開放后設有“外資三法”,現在國家面向全世界更廣泛開放,新法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全國人大代表、霍英東集團行政總裁霍震寰對記者表示,相信外商投資法會使未來外商投資的透明度更加清晰,將吸引更多外商來中國發展。
日本時事通訊社15日稱,一些外媒解讀稱外商投資法是美中貿易談判中美方強烈要求下中國才去制定的法律,但事實上中國政府一直表示要擴大開放,這和美國政府走保護主義路線形成鮮明對比。外商投資法是中國依據進一步開放的需要而制定的法律,中國未來發展還是會堅持走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
面對中國擴大開放的誠意,像CNN等部分西方媒體仍挑刺稱,外商投資法一些條款“存在模糊空間”,“外資企業的關切沒有完全解決”。
“開放的措施說出去了,當然要兌現。”李克強在記者會上表示,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讓中國人民普遍受惠,也有利于世界,我們何樂而不為?中國會繼續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繼續保持對外開放熱土的溫度。政府要根據外商投資法的精神出臺一系列法規、文件,保護外商權益,讓外商投資法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