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寧靜 鄧廣慧

摘? 要: 分析了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對本科教育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作用,具體講述了學校在這項賽事上的探索過程,期待地方高校投入該賽事,借此平臺,扎實提高本科教育質量,推動創新創業發展,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
關鍵詞: 地方高校; 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 本科教育; 創新創業
中圖分類號:TP382? ? ? ?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6-8228(2019)02-92-03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local college's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u Ningjing, Deng Guanghui
(School of Computer &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collegi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used by 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ACM-ICPC).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on ACM-ICPC i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explained in detail.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more local colleges in ACM-ICPC,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as well as collegi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ill be improved substantially, i.e. to promote teaching, study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with competition.
Key words: local college;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0 引言
2018年6月,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下文簡稱“講話”),高校要以本為本,提升本科教育的質量,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1]。
2017年12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評估》(2012-2017)白皮書(下文簡稱“白皮書”)指出,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因其影響力廣泛且具有國際性[2],納入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評估納入的學科競賽項目。
本科教學質量如何提升以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如何提高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涵蓋本科教育的方方面面,作為地方高校的教師,我們在帶ACM-ICPC(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 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的八年間,深刻體會到競賽對本科教育的巨大作用,從競賽一線感知的角度,談談競賽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拋磚引玉,期待同行的批評與指正。
1 競賽的作用
1.1 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競賽要求選手在給定的5小時內,解答11道左右的英文面試題,刁難的測試數據,要求選手給出高超和精巧的解法,不僅要給出算法,而且要求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優化的算法;選手需在高壓力下理清思路,構建數學模型,寫出算法,運行并驗證整個構思是否正確。可以看出,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激發選手的創新精神,培養創造能力。競賽知識面的覆蓋范圍十分廣泛,學生在編寫程序的過程中思維跳躍也非常快,在思維火花迸射的過程中, 往往會得出一些意想不到的ideas(點子), 這些不斷產生“ideas”的過程, 就是創新性思維形成的過程[3]。
經過二到三年日復一日專業訓練的學生,知識的選擇、整合和轉換能力,都將產生質的飛躍,思維模式的蛻變就此養成,知識的“構建”和“再創造”能力就此完成,這是課堂教學無法完成的。不斷尋找最優解題方案的思維方式,“更高、更快、更強”的行為模式根植于學生的靈魂深處,這些,都是創新創業最需要的寶貴素質,因此,競賽是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有效手段。
八年來,通過競賽,培養了我校一批程序設計的牛人。他們或自主創業或成為名校的碩士生或進入BAT類(百度、阿里、騰訊)公司,成為學生爭相效仿的群體。競賽群體中誕生了我校“科技創新之星”、“長理之新”,迸發出越來越強大的活力。
放眼全國,通過ACM-ICPC競賽所產生的創新創業影響就更大了。《每日人物》撰文:“2005年前后,一眾天才少年在中國計算機界如群星涌現。他們就讀于清華姚班與上海交大ACM班,是這兩個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培養出的第一代學生,也是中國第一批在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簡稱ACM-ICPC)中獲得獎牌的本科生。十多年后,他們已成為各家人工智能企業的創始人,公司估值總和已超過50億人民幣。他們分別是曠視科技的創始人唐文斌、印奇和楊沐,pony.ai的創始人樓天城,第四范式的創始人戴文淵,依圖科技的創始人林晨曦[4]。”
50億,僅僅是金字塔頂端的創業者所創造的部分市值,眾群體所產生的總的影響是無法統計的。正如陳寶生部長在“講話”中所期待的:“造就源源不斷,敢闖會創的青春力量。”這類創業,是真正高科技領域的創業,是國之所望。
1.2 團隊精神最佳的培育平臺
團隊意識培育是當代大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團隊意識培育不是一個空洞的詞匯,而是要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去涵養的一種具有實踐根基的思想意識。
競賽要求三人共用一臺電腦,在壓力下完成高難度的程序設計,團隊內選手之間要有分工、有合作,相互鼓勵,力求產生1+1+1>3的效果。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其實是最難實現的過程,賽場上,高壓力下,選手們都被“壓”得變了形,如隊友占用電腦而自己又想出了新題,而隊友也認為“再等等我就能出題”,此時如何?如果團隊成員有良好的溝通,可以創造1+1+1>3,否則就會出現1+1+1<1。
再者,競賽是“重非比”最高的競賽(化學邀請賽除外),重點高校(985、211)的校均獲獎數量為25.37項,而非重點(本文稱為地方高校)高校校均獲獎數只有1.90項,相差13.35倍[5]。這個量化數據,客觀的說明了地方高校在這項賽事上的難度,“重非比”最高,說明ACM-ICPC競賽是地方高校最難取得成績的。面對如此高難度的賽事,需要地方高校的學子學會抱團取暖、互相鼓勵,更好地發揮團隊的作用。
每年的競賽都會殺出白馬,也會有強隊意外落馬。賽后分析原因,團隊精神始終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在2016年湖南省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中,我校做出了全省惟一題解的賽題,事后,三位隊員反復品味那一場酣暢淋漓的比賽,一位同學讀懂題,一位同學想出算法,一位同學寫出代碼。隊長事后這樣描述:我打ACM-ICPC四年,這一場比賽讓我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團隊精神。若干年后,這道題的具體內容、采用的具體算法,3位隊員肯定會淡忘,但團隊精神,3個結下的友誼,一定是永遠的,并將成為他們服務社會的核心競爭力。
團隊精神是一種奇妙的感覺,是人生的核心競爭力,而ACM-ICPC競賽平臺,能夠讓選手深層次體會這種奇妙的感覺。
1.3 對本科教學巨大的反哺
對本科教學巨大的反哺,主要體現在對學生專業能力提升以及由此形成的濃厚的編程氛圍。
當大部分學生在面對一個難題時選擇“5分鐘從看題到放棄”,多數ACM學生愿意花上幾天甚至幾周時間來思考,ACM學生認為沒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現在解決不了,就多想幾天,以思考為快樂[6]。ACM學生這種對問題深度思考的能力,是長期備賽訓練出來的,這個群體,因其根植于整個學生群體中,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是他們球場上的球友、生活中的閏蜜;周圍同學見證了他們日復一日的付出,感受他們思考的快樂與艱難,他們的意志力、決不輕言退卻的精神,放射性地傳導給周圍的眾學生,感染力強大且潛移默化,相對于枯燥的說教,參加競賽的隊員在學生群體中形成一種看得見摸著的強大正能量,將學生從游戲、電影拖到學習,且一切盡在無形中,學生易于接受,并付諸行動,極大地提高本科教學質量,這種能量對本科教學的反哺,作用巨大。
1.4 頑強意志力的磨練
意志力是指一個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能力。盡管我們用判斷力思考問題,但最終解決問題的還是意志力,而不是才智。
地方高校,由于招不到中學的NOI隊員,必須進大學后從頭開始訓練,一名合格的ACM競賽隊員至少需2-3年的時間成長。ACM隊員培訓的長周期性,極大地考驗學校的意志力,訓練是苦的,學生的情緒波動如圖1所示,要求學生必須能從第2階段興趣下降時,止住這種態勢,進入第3階段,狀態慢慢回升,再邁入第4階段,絕大部分學生止步于第2階段,只有極小數學生能達到第4階段。
所以,ACM競賽是對學生的專注度和意志力的極大的磨練,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組成因素,對人的一生有著重大影響。
1.5 廣博的人文情懷的培養
一只沿口不齊的木桶,它能盛多少水,不是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生命旅程中最短的那塊木板往往不是知識的貧脊,而是人文情懷的缺失。
ACM-ICPC的賽場,是最聰明大腦的集會,在血拼的賽場,可以見到這種溫馨的場景:某個隊伍解首先解出了難題,漂起氣球,周圍的同學會自動鼓掌。帶隊比賽八年,每看到這一幕,總是能長久地打動我。
今年4月19日,第42屆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全球總決賽在北大邱德拔體育館舉行。《每日人物》羅婷這樣深情地描述今年總決賽的賽場:整個體育場都是彩色的。420個穿著不同顏色T恤的年輕人,正對著桌前的電腦,鍵盤敲得噼啪作響。不定時地,一些人座位旁會升起一顆彩色氣球。某些時刻,有人會得到一顆色彩更鮮艷、個頭更大的心形氣球。其他人會在此刻放下手中的工作,站起來鼓掌、歡呼[4]。
這場誕生于上個世紀70年代的賽事,其設計者是智慧的,賽場要求在大型的場館,場館有漂亮的地毯,美麗的氣球,宛如身處一個大晚會現場,實際上,這里有最激烈的智慧碰撞,有隊友最貼心的鼓勵,有對手最真誠的掌聲,有永不言敗的豪氣,經歷過這種場面熏陶的學子們,其內心一定是博大的,美麗的賽場與激烈的比賽交織,比賽的過程,是人生極至的享受過程。觀看學弟學妹的ACM-ICPC競賽,成為很多選手退役后的自然的、不約而同的選擇。
為他人、為對手鼓掌,培養良性競爭意識,認可對手但不貶低自己,大氣風范,是一種極高的人文情懷,學生們需要這些體驗。
2 我校在賽事上的探索
因為體會到賽事在人才培育全方位的作用,學院十分重視此賽事,對地方高校而言,賽事的難度決定了教練及參賽隊員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經過多年探索,賽事一步一步走向正規,學生365天天天刷題,主要培訓流程如下。
⑴ 招新及新生培訓。新生入學后,通過“ACM協會”招收新生;并有10-15場針對新生的專門算法培訓。
⑵ 寒假訓練。寒假學生分散,“ACM協會”將分專題布置作業,提高ACM選手的程序設計水平。
⑶ 校賽。在新生入學后的第二學期,也就是每年的4月份,舉辦程序設計校賽,旨在提高全校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的熱情,帶動我校程序設計能力的總體提升。
⑷ 暑期集訓。這是一段集中提高學生程序設計能力的黃金期,這一段時間約40-50天,學生每天刷題打比賽,進行高強度訓練。
⑸ 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區域賽。現場賽每年有6場左右。
經過努力,我校2013年完成銅獎零突破,2014年完成銀獎零突破,2017年終于完成金獎零的突破,賽事顯現的作用越來越大,學生的編程氛圍越來越濃。
3 總結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Plutarch)曾言:“學生的頭腦不是用來填充知識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學科競賽就是點燃火把的“火種”,是激活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
ACM-ICPC競賽,不僅可以有效地促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也對學生團隊精神的養成、意志力及人文情懷的培養有巨大的作用,將促使學生人格及專業能力的整體提升,同時對本科教學有巨大的反哺。經過幾年的帶隊實踐,筆者認為這是一項十分值得參加的賽事。地方高校,不能因其難而退,應該滿腔熱情地投入國際競賽大家庭,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陳寶生.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EB/OL].http://dwxcb1.jlbtc.edu.cn/info/1028/1522.htm.
[2]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競賽評估與管理體系研究》專家工作組.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白皮書(2012-2017)[EB/OL].http://ishare.iask.sina.com.cn/f/ot4Gbjb1fq.html.
[3] 郭嵩山,王磊,張子臻.ACM/ICPC與創新型 IT人才的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12.
[4] 每日人物.十年前的天才少年們,撐起當今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50億市值[EB/OL].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9802905714382230&wfr=spider&for=pc.
[5] 趙春魚,吳英策等.現狀、問題與治理優化[J].中國高教研究,2018.2.
[6] 百家號.神級競賽ACM,究竟能為你的職場加分多少?[EB/OL].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4885011688368439&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