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玲
鴨的種類多,肉味蛋味均十分鮮美,深受消費者歡迎和喜愛。養鴨這項家庭副業,不但投資少、收益大,而且見效快,深受農戶歡迎。其主要飼養和管理技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本文對以圈養蛋鴨為例,對養鴨的基本技術進行簡要介紹,希望對養殖戶有所幫助和借鑒。
1抓好棚舍的合理準備
鴨是喜水的動物,鴨棚可以將其設置在溪邊或是便于方便引水的池塘,還可以建設在稻田邊,方向以坐北朝南和向陽為最佳。棚高、寬和長分別是5.0 m, 8.0m和12m為宜,檐為2.2m,其大小最適宜的面積是能圈養600~700只。在鴨棚前,要設置運動場,面積約150~200m2,坡度一般控制在25~28°為宜。鴨棚、運動場以水域三者之間要密切相連,既保證有清潔的活水充足供應,也要保證足夠的照度。
2抓好壯鴨培養
培養雛鴨對于保證鴨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直接影響到成鴨的質量。一般情況下,放水應在雛鴨已能夠實現快步行走時進行,開食時間,一般以超過2/3以上的雛鴨有啄食行為時為準,一般采用鴨花料,任其采取自由方式采食。
2.1控制喂飲次數
雛鴨在進行開食期后,一般應按少量多餐方式喂飼,喂飼次數的依據是雛鴨的實際情況,如消耗能力和生長狀況并考慮飼養方法。通常情況下,對1~3日齡的雛鴨,喂的次數為5~6次/d,4~15日齡的雛鴨,喂的次數4~5次/d,15~30日齡的雛鴨,喂的次數為3~4次/d,在雛鴨超過30日齡后,可以進行放牧飼養狀態,并進行補料,次數2~3次/d,間隔為4h補1次為好。
2.2采取合適的喂飼方法
雛鴨喂飼的基本原則是三定,即定時、定料和定量。一般開食后,喂料原則是食飽。其日糧質量控制上應堅持由精到粗,種類由少到多(1~2種到更多種),要實現動物飼料和植物飼料間的合理化搭配,青綠飼料應有連續性,并進行礦物質和維生素的適當補充,還要做好以下工作。
2.2.1做好防風保暖
雛鴨由于剛出生,其個體弱小,所以,其體溫調節機能沒有發育好,不但怕冷,還怕熱和怕濕,環境對2周齡內的雛鴨影響更為明顯。因此,防風保暖是防護重點。加溫方式可以是火爐、保溫傘以紅外線等。
2.2.2做好防壓防病
雛鴨夜間多堆擠而眠。為避免發生因堆疊成團壓死現象,可采取鴨棚進行隔塊式飼養,并隨鴨體型變大而擴大面積,一般每個區域50~60只為佳。預防鴨病的重點是病毒性肝炎,禽流感。可以根據日齡數注射防病疫苗。
2.2.3適當進行放牧鍛煉
一般在晴朗天氣下放牧鍛煉,時間自11~12日齡開始為宜,雛鴨進行戲水的次數為每天1~2次;當達到15日齡時,每天的上午和下午可以各自放牧一次,并盡可能減少雨淋,避免暴雨后放牧,并做好雛鴨聽令訓練、建立雛鴨條件反射,以利于飼養。
3蛋鴨管理
總體原則是根據其生長階段和產蛋階段進行針對性調整,同一鴨群,要盡可能堅持全進全出原則,在最佳時段補欄(每年2~3月或7~8月)。應堅持品種相同,日齡一致,才會獲得最佳化的蛋料比,并保證舍內干燥清潔和通風。
3.1適時產蛋
150日齡左右是蛋鴨開始大批產蛋最佳時間,該時間因季節不同略有區別。在控制時,采取的方法是:對100~120日齡蛋鴨,在飼料上應以飼和青綠飼料各占50%為宜,目的是使其腸胃撐大。120日齡后,飼料以配合飼料為主,產蛋期后,用全價蛋鴨料進行飼喂,并細心觀察其生產情況并以吃料情況為依據對采食量進行判定(適宜量為160~170g左右),并自由采食方式為主。
3.2適當控制公母比例
鴨的性欲與產蛋量成正比,因此,鴨群中應按合適比例配備公鴨。一般每200只雌鴨可以帶養1~2只雄鴨,并在蛋鴨休產期和換羽期,將雄鴨采取隔離方式飼養。
3.3保證必須光照時間和適當飲水
產蛋期間,晝夜總光照時間控制為14~16h左右,以燈光進行調節,并保持鴨有充足的時間放水和飲水。鴨進食后和放水前要采取驅趕鴨轉圈以使其有足夠的運動量(5~6min)每天下水洗浴時間分別春秋季時3~4次,夏季時4~5次;冬季時1~2次,時間為20~30min為宜,并在出水后晾干羽毛后將其趕入舍休息。并保證每日更換清潔的飲用水。
3.4注意預防“倒蛋”
可從140日齡開始,采用“卵康藥物與飼料拌”喂飼方法進行預防,還可以通過趕動鴨群,增加鴨群運動量和增加人工光照方式避免。要注意“倒蛋”征兆的觀察,并及時通過拌料飼喂補充礦物質和喂液體魚肝油方式預防,標準為按1只1mL每天,連續5d。
3.5人工強制換羽
人工強制換羽做法是:夜間停止照明,舍內不鏟不墊鴨群不放牧,只供飲水和少量粗飼料,待2~3d后全部停產,鴨子羽毛干枯脫落時以人工方式拔羽。期間,公母鴨要采取隔離式飼養管理。
總之,鴨飼養雖因品種不同而有區別,但關鍵技術是基本相同的,需要不斷認真總結,抓好落實,方能達到預期目的和目標。
(作者單位:155899 黑龍江省友誼農場畜牧獸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