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轉
“用環割及同位素的方法已經證明,有機物質的長距離運輸通過韌皮部的篩管。剝去環割圈內樹皮(韌皮部),因為根系吸收的水分和礦物質沿導管正常上運,經過一段時間環割口上端積累許多有機物質,所以形成膨大的愈傷組織或瘤狀物。如果環割較寬,時間久了,根系長期得不到有機營養,就會‘餓死?!盵《植物生理學》(中國農業出版社)(全國高等農村院?!笆濉币巹澖滩腯(2017年1月第二版第155頁第10行)。“通常如果環割不寬(0.3-0.5cm),切口能重新愈合,如果環割較寬,環割下方又沒有枝條,時間一久,根系就會死亡,這就是所謂的“樹怕剝皮”。[《植物生理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中國林業出版社2016年7月)](第160頁第7行)]。
被環割過寬的樹其根系的死是由于根系得不到有機物而被“餓死”的嗎?為了探素這個問題,我做了如下的實驗。實驗一:如圖:
2015年5月將一棵生長旺的三角楓樹在C處橫鋸,深度接近樹橫截面的一半,然后將橫鋸上方扳劈。今年6月將做實驗部分鋸下來。發現橫截面B處的死亡現象及A、D處活的現象。B處的死亡現象說明:1、木本植物的木質部有運輸同化物的功能。由于三角楓樹C處被鋸斷,B所指的木質部得不到同化物,所以被“餓死”。也就是說B所指的木質部活著時所需要的營養是通過B以上的木質部輸送的。2、同化物在木制部中有橫向運輸的可能,由于橫向運輸滿足不了B的需要,所以造成了B的死亡,如果沒有木質部的橫向運輸,B的周圍木質部會死的更多。
實驗二:
2015年5月初將一棵三角楓樹的枝(刀把粗)進行環割 ,由于環割較寬,到9月中,這根枝逐漸走向死亡。
根據實驗一中發現樹的木質部有運輸同化物的功能,那么被環割的樹的樹根完全可以從木質部中得到營養而達到長期生存結果,這說明被環割樹的根系之死亡不是被“餓死”的。
在實驗二中,唯獨被環割的枝死了,這棵樹的根系、樹干、其他枝葉都活著,這說明被環割的樹枝的死不是因為根系被“餓死”而死的。
從以上兩個實驗可以看出:“如果環割較寬,時間久了,根系長期得不到有機營養,就會‘餓死”。教科書上的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對樹被環割而造成死亡原因的“誤診”。
為了弄清由于環割過寬而造成樹的死亡問題,2017年8月初,我做了幾個同樣的實驗。如圖:
實驗的方法是用食用麥面做成餅,用餅將樹干環包住,然后用塑料而將餅包住,再用繩將環餅的上、下扎住(上面的繩子可扎松一些),使塑料布內餅的水分不易被蒸發。過了幾天,塑料布里的麥餅變質,麥餅變成了麥糊,麥糊將樹干包得緊緊的。到了十一月底,也就是初霜前,幾棵參入實驗的樹都死了。死因是什么?我聯想到在粘質土的地里,兩三寸的芝麻(沒有薅過頭道草)如果遇到一場暴雨過后又連續晴上十天半月,這期間抓住墑情[墑情,即土地的干濕度?!冬F代漢語詞典》(商務出版社)(1985北京)對墑情的解釋是錯的]進行薅鋤,芝麻就生長興旺,不進行薅鋤的芝麻又黃又瘦,長期不見長,成為僵苗,究其原因,是因為不薅動的芝麻的根無法進行正常呼吸。
根據芝麻的根呼吸好與差反映的不同現象,可以推測麥糊包裹樹干,致使樹死的原因是樹干被包裹部分呼吸受阻,導致樹干的樹皮和木質部而壞死,進而導致整棵樹的死亡。
綜上所述,說明“環割過寬,時間久了,根系長期得不到有機營養就會‘餓死”,這種觀點是不對的。環割過寬,樹的韌皮部長期不能愈合,致使該處木質部長期不能正常呼吸,而導致壞死,進而導致環割以上部分或整棵樹死亡。
對于植物的呼吸問題,勞動人民向來都很重視,比方說,在水稻種植方面,當秧苗剛進入發棵階段,農民就將水排掉,進行所謂的烤田,通過烤田,使土壤透氣,秧苗根系得到了好的呼吸環境,促進了秧苗的生長。
環割處理可以使果樹增收,這說明環割處理技術是很有價值的,然而,環割到底使果樹受到創傷協迫為主,還是使果樹受到呼吸協迫為主,不弄清這個問題去講環割寬度是不妥的;再說,環割的時間問題,什么時候進行環割?這個問題不弄清就無法討論環割的寬度問題;環割使果樹受到協迫的時間以多常為宜?這個問題是關系到既使果樹多產果又能減少果樹營養生長受到傷割的問題??傊?,環割技術是需要認真實驗、探索的,只有通過實驗弄清理論問題,才能使環割技術充分完善。
(作者單位:242300安徽省寧國市鼎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