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東
甘肅隴東南地區地貌復雜多樣,海拔跨度大,區域氣候明顯,有利于小麥白粉病的發生流行。近年來小麥白粉病呈加重趨勢,如何對小麥白粉病進行及時準確的監測,提高預報的時效性,是科學指導大田防治,抗災保產的關鍵。筆者通過對近十幾年的有關資料歸納分析,基本掌握了病害的流行規律,認為隴東南小麥白粉病的監測預報應以春季溫度、雨量、日照為主導因子;以越冬菌源基數及冬溫、積雪等為輔助因子。
1 病害發生流行規律
小麥白粉病在隴東南各類麥田常年普遍發生,往往伴隨條銹病流行為害,嚴重影響小麥生長發育。據歷年病情調查資料表明,病菌渡過炎熱的夏季后,首先感染越夏區的秋苗,常年小麥秋苗侵染顯癥時間為11月上、中旬(平均氣溫5.3—9.7℃),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侵染擴散,一般病田率達70%以上,嚴重度T-5-40%,以冷涼陰濕區發病較重。12月中旬后隨著麥苗的越冬,病菌多以菌絲體形態潛伏在寄主葉組織內越冬。因此,冬季溫暖潮濕或積雪覆蓋時期長的年份病菌越冬率高。到翌年隨著小麥返青生長,病害開始顯癥。3月下旬至4月中旬如氣溫回升快,雨霧日多,病情呈指數性增長。一般年份4月下旬病田率達50%左右,嚴重度t-5-25%,主要發病部位為基部葉片及葉鞘,呈現為普遍率高、嚴重度低的特點。進入5月病情發展明顯加快,一般嚴重度為5-10-60%,主要為害中下部葉片及葉鞘,旗葉零星發病,病田陸續達到防治指標,若防治不力即流行危害。6月隨著氣溫的升高(歷年20℃以上)和大面積防治,病情得到控制,未防治田(特別是晚熟麥區)病情繼續增長,為害麥株中上部葉片,未防治田平均旗葉發病率10-20%,重病田旗葉100%發病,嚴重度達10-40-80%,隨著小麥乳熟病情減退。
2 流行因子分析
隴東南小麥白粉病發生流行受品種、氣溫(溫度、雨量、日照)、栽培條件(密度、N肥施用量)、菌源量等的綜合影響,分述如下:
2.1 感病品種:品種是病害流行的關鍵因子。由于目前種植的小麥品種幾乎不抗白粉病,抗病品種匱乏,因而近十幾年白粉病持續偏重為害。
2.2 秋季有效降水偏多,11月氣溫偏高,有利于秋苗發病,病菌越冬基數高;反之,秋苗發病輕。如隴東南2000年、2007年伏秋連旱,秋苗零星發病;而2002年、2013年秋季降水偏多,秋苗發病較重。
2.3 冬暖(或有積雪覆蓋)有利于白粉病菌的安全越冬。如2004年冬雪多,積雪厚,病菌越冬率較高,翌年春季顯癥早。
2.4 春季氣溫正常回暖,無明顯春寒,透雨早,雨霧日多,夏季無酷暑,有利于病菌侵染擴散,易造成白粉病流行。如天水2012年3月雨水偏多50%左右,日照偏少,溫度正常偏低,5月上旬溫度回升到12-19℃,較歷年偏高。4月上旬零星發病后,常溫、多雨、寡照的氣候條件下病害迅速擴散流行,4月下旬病田率高達82.7%,病莖率68.8%,嚴重度5-15-60%,5月中旬病田率高達90%以是,屬大流行年份。同年秋苗發病重,越冬基數大,越冬率高。而2000年和2007年因受低溫、干旱影響,白粉病中度偏輕以下發生。
2.5 氮肥施用量過多,植株密度過大的麥田發病較重。
3? 預報因子篩選
據歷年白粉病發生實況及預報吻合程度進行相關分析,預報因子應為流行因子中起主導作用的易于操作的變量,綜述如下:
3.1 春季氣候條件:由于3-5月份是小麥白粉病發生危害的關鍵時期,因此3-5月份的氣候條件是主要預報因子,而以溫度、雨量、日照對病害流行關系最密切,是病害流行的主導預報因子。
3.1.1溫度:溫度影響春季病菌潛育期的長短和病害發展速度,決定病害的發生期和終止期。若早春氣溫穩定回升早而快,則病害顯癥早;夏無酷暑,則病害流行期延長,流行程度加重。
3.1.2雨量:春季雨日、雨量偏多,有利于病害的流行;干旱則抑制病害的流行。
3.1.3日照:春季雨霧日多,日照少,病害發生較重。
3.2病菌越冬基數、冬溫及積雪:若翌春其它發病條件適宜,病菌越冬基數、冬溫及積雪能加重流行程度,但不能主導病害的流行,是次要預報因子。如2006年病菌越冬基數高、冬季濕度大,但翌年春季有明顯的倒春寒,晚霜凍結束遲,夏季炎熱少雨,伏秋連旱,抑制了病菌的侵染擴散,白粉病偏輕發生。
3.3栽培條件:感病品種種植面積決定病害的發生面積,小麥播種密度影響病害發生程度,但因年度間變化不大,對預報結果影響不大,是輔助預報因子。
綜上所述,隴東南小麥白粉病的監測預報應以春季溫度、雨量、日照為主導因子,以越冬菌源基數及冬溫、積雪為輔助因子,兼顧主栽品種的抗性及播種密度和N肥施用量與歷年資料綜合分析。
(作者單位:741000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植保植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