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升高
去年小麥播期降雨較多,播種基礎較好,越冬期普降瑞雪,奠定群體基礎,雖然4月7日聞喜縣小麥生產遭受大面積凍害,由于政府措施得力,凍后及時降雨,全縣人民千方百計采取超常規管理措施,把災害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取得了超過預期的產量,為實現全年糧食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 今年小麥生產特點
1、 面積略有減少。
2018年聞喜縣小麥收獲面積61.3萬畝,其中水地23萬畝,旱地38.3萬畝,面積比去年減少0.1萬畝左右,主要原因是產業扶貧,部分農民改種藥材等經濟作物。
2、受災范圍廣,減產面積大。
全縣61.3萬畝小麥,均發生不同程度的凍災,受災面積達10萬畝以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減產,高產面積少。主要集中在中條山前沿的瘠薄旱地;減產5-7成的面積4萬畝,在峨嵋嶺前沿、北垣、稷王山區;減少3-5成的面積4萬畝,在鳴條崗前沿、中條山區、后宮垣等地;減少1-3成的面積45.3萬畝。
3、生產效益低位徘徊。
2017—2018年度小麥畝投入與去年持平,繼續高位運行,畝投入464.29元,本年度小麥畝產285.2公斤,小麥價格2.36元/公斤,畝產值673.07元,畝純收入208.78元,不及農民外出打工兩三天的收入。各種生產要素漲價因素積累疊加正在蠶食農民的種麥收入,農民種糧積極性又一次收到了挫傷。
二、減產原因分析
1、 播期雨水多。
播后遭遇連續降雨,造成麥田板結,出現缺苗斷壟;加上氣溫低、出苗時間長,苗情不一,播種質量不高。
2、 播期推遲。小麥播期降雨較多,造成秋收和播種困難;直到10月23日開播,造成大面積晚播麥田。冬前沒有分蘗,只有春季分蘗,造成群體低下。
3、階段性干旱。
今年水地小麥播期普遍推遲,冬前生長時間短,難以培育冬前壯苗,加之又遭遇11-12月份長達2個多月雨水偏少、氣溫偏高、土壤失墑快的不利氣象條件,導致晚播弱苗生長發育緩慢,對培育冬前弱苗困難和安全越冬不利。3月份降雨量偏少、氣溫偏高,加快小麥生育進程,雨水少,麥田失墑嚴重,旱地小麥普遍受旱,小麥長勢總體偏弱。
4、凍害
4月7日零下4-6℃持續6小時,使聞喜縣小麥大面積受凍。此次凍害旱地重于水地,弱苗重于壯苗,晚播復播重于正茬,冬春未澆水的麥田重于澆過水的麥田,低洼地重于高地。后期表現為不能抽穗成為空桿或半截有穗半截無穗,麥田帶白帽現象十分嚴重,小麥穗粒數大幅下降,影響了小麥的產量。
5、病蟲草害
播期雨水多、墑情足,氣溫略偏高,有利于小麥生長,同時也使病蟲草害大面積發生,其中葉銹病、根腐病、白粉病和紋枯病、蚜蟲發、紅蜘蛛、草害等最為明顯。
三、聞喜縣今年小麥生產取得超過預期的收成,得益于以下幾個方面:
1、領導重視,措施得力。
麥播期間,縣領導多次深入到分包鄉鎮檢查指導玉米秸稈還田、深耕、深松整地、農資供應、小麥播種出苗等情況,協調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縣農委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聞喜縣2017-2018年度小麥生產方案》,下發了麥田冬季管理、春季管理、中后期管理技術意見,多次組織技術人員深入鄉村幫助農民落實各項管理措施。
2、深入開展技術培訓,提高小麥生產科技含量。
麥播時期選派中、高級農業技術人員,分包全縣13個鄉鎮進行麥播指導,圍繞主推品種、主推技術,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形式開展技術培訓。采取理論授課與現場示范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培訓效果。
3、 搞好農資供應,強化市場管理。
種子、化肥、農藥是小麥備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質量的好壞對小麥生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積極籌措資金,組織貨源,供應市場,滿足小麥備播的需要。同時由農業部門牽頭,組織工商、技術監督、種子管理、農藥市場管理等部門,防止坑農害農事件的發生,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
4、落實主要技術措施,強化生產管理,為小麥生產打下堅實基礎。
(1)選用優種。今年我們著力推廣運旱20410、臨豐3號、山農22、良星99等優質、穩產、抗逆性強的品種, 優種使用面積60萬畝,有效地發揮了優良品種的抗逆增產作用。
(2)種子包衣。提倡種子包衣,提高小麥的抗病能力,實現一播全苗,苗齊、苗全,小麥生長后期病害少,減輕了因病蟲危害造成的損失。
(3)測土配方施肥。按照“有機無機相結合,穩氮、控磷、補鉀、配微”的原則,在合理使用有機肥的基礎上,全縣小麥播種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40余萬畝。
(4)秸稈還田。秸稈還田是現階段提高土壤有機質的主要手段,一是玉米鮮桿粉碎還田,二是小麥高留茬粉碎還田。玉米鮮桿粉碎還田要注意6個環節即“及時、粉碎、撒勻、增氮、踏實、補墑”6個環節。
(5)小麥寬窄行探墑溝播。經過前三年的積極推廣,該項技術已全面被聞喜縣麥農接受,全部采用開溝、起壟、施肥、播種、鎮壓一體機完成。同時由于麥田寬窄行種植,通風透光良好,顯著提高穗粒數和千粒重,小麥可實現增產。
四、小麥生產存在的問題
1、麥田有機質缺乏,后勁不足
在施肥上普遍表現為有機肥施入不足,根據調查全縣耕地施有機肥的面積不足15%,麥田肥料全部是化學肥料,氮肥偏多,磷鉀肥不足,土壤已呈現不同程度的板結。
2、播種質量較差。一是機手為掙錢省油高檔快速行駛,下籽不均勻缺苗斷壟多,同時播深較淺不足2厘米,分蘗節淺,難以形成壯苗。二是播后不鎮壓或鎮壓質量不好,影響小麥出苗及正常生長,干旱寒冷年份易死亡。
3、科技應用日益受到規模限制。據調查聞喜縣戶均小麥種植規模僅有4.5畝,規模過小不僅大大限制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且制約了先進生產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4、品種布局不合理、生產用種不對路。品種出現了“多、亂、雜”和“盲目求新”現象。旱薄地種植高水肥品種的現象比較多,一些品種產量不理想、抗逆性差等。
5、 病蟲草防治不及時。由于小麥收割跨區作業,病蟲草逐漸傳播蔓延,發生趨勢嚴重。赤霉病、腥黑穗病、及節節麥、看麥娘等都有不同程度地發生,但是,農民并沒有及時進行防控,直到產量受到損失才去防治。
五、今后小麥生產的建議
1、選擇品種:①豐產性好:主要看產量結構的合理性。②穩定性強:年度間要穩產。③適應性強:要適應不同區域及不同的土壤、氣候等條件。④抗逆性強:主要包括抗病蟲,抗旱抗寒,抗倒伏,抗干熱風等。⑤小麥品質、株高、熟期等也是參考因素。
2、病蟲防治:①使用高質量的小麥品種并及時更新換代。②輪作換茬。③結合病蟲草的發生特點及時防治。
3、根據地力和目標產量合理選用化肥,重視傳統旱作技術的應用力度,圍繞夏糧生產,著重研究“統”的功能,解決一家一戶不能辦理的事情。把老百姓不愿干、怕麻煩、沒時間干的藥劑拌種、麥田除草、病蟲害防治等農活由專業隊統一負責實施,實施代耕、代種、代防,既減輕農民負擔,又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綜上所述,加快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從根本上提高產出效率。隨著小麥機械化程度的快速提高,聞喜縣出現了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以及公司經營等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但也存在規模大了,單產和效益沒有提高的問題。我們必須給予政策支持和引導,在加快推進小麥適度規模經營時,必須質和量并舉,甚至量必須服從于質。
(作者單位:043800 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農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