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農村地區以農業為主要產業,但近年來,由于自然災害頻發,人為破壞現象也較為嚴重,農產品產量大幅降低,影響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為進一步提高農作物成活率,增大產量,推動農業的穩定可持續發展,加強農業植保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將從農業植保工作在鄉村中的重要性入手,談一談如何有效開展農業植保工作。
一、 農業植保工作在鄉村的重要性
(一) 促進農業增收
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受到自然災害、蟲害等影響,農作物的成活率大大降低,存活的農作物產量也較正常時相比大幅下降。農業植保工作就是在農作物的整個生長周期中,通過跟蹤觀察,了解蟲害、干旱、水澇災害等情況,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解決農作物生長遇到的問題,從而使產量得到保證。這樣一來,農村經濟建設的腳步也將加快,促進了增收。
(二) 促進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在農業植保工作開展過程中,對于農作物的生長情況進行了密切的跟蹤調查,其中也包括對農藥的使用情況以及病蟲害等,在此過程中通過檢疫等手段進行了相應的防治和問題處理,有效減少了用于病蟲害防治而使用的農藥量。這樣一來,不僅維持了生態環境的平衡,保護了土壤和肥料,也使農產品更加健康,促進了農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三) 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如今,農產品在市場當中的競爭十分激烈,想要占據一定的市場地位,產品必須具有一定的優勢。而通過上文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農業植保減少了農藥等化學物品的使用,使農產品變為了綠色有機食品,而這樣的產品在人們十分關注食品安全問題的今天是十分搶手的,能夠在市場中占據有力地位,拓寬營銷渠道,進一步促進了農民的收入增長。
二、 農業植保工作的開展
(一)做好技術指導
鄉村開展農業植保工作,需要從病蟲害的檢疫、防治入手,采取更為科學、有效、綠色的防治手段,從而減少對農藥的使用。有調查顯示,對于種植戶進行病蟲害防治指導,能夠有效減少農藥的施藥頻次,在節約了種植成本的同時,還提高了農作物產量。但鄉村地區的農業生產人員大多還在沿用傳統的種植模式,采取一致化的病蟲害防治模式,缺乏植保意識。因此,需要有專門的人員深入到基層,對他們展開技術指導,掌握更科學、綠色的病蟲害防治方法,走出以往高投入、低回報的種植誤區。同時,還要加強宣傳,使更多的鄉村種植人員意識到植保的重要性,參與到學習和培訓當中,徹底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
(二)加強農業植保規劃
目前,我國鄉村農業生產還沒有實現集中化和產業化,具有分散性的特點,想要推動農業植保工作的開展,必須進行整體的規劃,建立專門的示范基地和開展工作的機構,使鄉村地區的農業生產者能夠接受新的生產模式,擴大農業植保的覆蓋面積。可以通過提供全套服務,建立承包機制等,使農業植保工作更加規范化的開展,真正深入到農村地區。具體在開展植保工作規劃時,要結合本地的自然生態、氣候等特點,對每年中出現病蟲害最為嚴重的時段進行總結性分析,集中做出防治規劃,研究藥品、器械,進行處理。在示范基地中,通過有效的防治使農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發揮帶頭和示范作用,使植保工作得以有效推廣。
(三)完善植保運行機制
農業植保工作的開展需要以專業的設備和技術為支撐,這無疑需要獲得大量的資金支持。在獲取資金方面,除了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的投入,也應進一步拓寬資源的來源渠道,鼓勵一些社會企業加大投入,并制定出相應的優惠政策,吸引資金。此外,有關農業病蟲害的防治以及農藥的使用,也應建立起完善的機制,其中包括緊急問題的預警機制、應對機制和防范機制等,將各個環節的工作責任落實到人,使每一環節都有專人把控。最后就是要建立起對農業生產者的培訓機制,增強農民的現代化生產意識及植保意識,能夠使用一些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設備,提高產量。在組織培訓活動的同時,也應定期在農村地區開展講座,普及相關的植保知識。
(四) 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改造優化
部分農村地區之所以頻繁出現病蟲害,與當地的生態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生態環境進行改造與優化是提高植保工作成效的有效舉措。由于土壤長期受到化學農藥的影響,肥沃程度大大降低,農作物的生長受到了嚴重影響,一些病蟲害也產生了抗藥性,因此有必要對土壤進行改良,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為農作物提供充足的肥料。同時,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還能夠對殘留的化學農藥進行降解和吸收,起到了清潔作用,增強了土壤的肥沃程度,能夠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基于此,在平時應指導農民及時對無用的秸稈進行妥善處理,改變以往隨意丟棄,到處焚燒的處理模式,將這類物質利用起來,用以增強土壤肥沃度。有關部門對于隨意焚燒秸稈等行為也要制定出條例明確禁止。
總之,農業植保工作的開展對于提高農產品產量,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農業是我國的支柱型產業,只有加強對農業生產問題的重視,才能夠確保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而農業植保工作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必須加強重視,大力開展。
(作者單位:115100? 遼寧省大石橋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