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增鑫
一、插秧工作部分的調整
1、調整導軌插口間隙
一般而言,水稻插秧機在正常作業的情況下,其導軌插口的側面間隙在1.3到1.7毫米之間,一旦導軌兩側插口間隙不對稱,就會對實際插秧作業質量造成影響。為此,要求作業人員適時調整手柄,確保兩側導軌間隙一致,從而保證插秧作業質量。
2、調整秧針和苗箱側面間隙
水稻插秧機實際運行中,其秧針和苗箱的側面間隙應控制在1.5毫米到5毫米之間。一旦秧針與苗箱之間的間隙超出這一范圍,相關作業人員就需要對苗箱移動滑桿區域的緊固螺栓進行調整,并且將苗箱位置擺正之后,確保兩側間隙一致,最后擰緊苗箱緊固螺栓。
3、調整好穴距(株距)
PF455S型插秧機的行距30是固定的。穴距的調整要根據田塊肥力。水稻品種和栽插時間不同來進行。一般將穴距調節手柄放在中間位置,穴距應控制在120-140毫米。
4、插秧深度的調整
根據農藝生產要求,插秧機栽插秧深度應達到不漂不倒,越淺越好插秧機的插秧深度可通過改變插深調節手柄位置來選擇位置,往上為淺,往下則深。還可通過換裝浮板支架上6個插孔來調節插深。
5、每穴株數的調整
由于水稻作物品種較多,而在實際種植的過程中,各個品種的水稻作物插秧數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實際作業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水稻作物品種的不同,對水稻插秧機的插秧數量進行有效調整。主要調整方式為,通過控制取苗量和送苗量來實現對插秧數量的有效控制。在對水稻插秧機手柄進行調節時,可以根據實際插秧需求對檔位進行調整,每調整一個檔位,就會形成一毫米取苗量的改變。向左調整為增加取苗量,向右調整為減少取苗量。通常進行檔位調整時,需要首先調整橫向送苗檔位,對其進行固定之后,在進行縱向取苗檔位的調整,從而保證對插秧數量的合理控制。
二、插秧機整機性能的調整
1、發動機皮帶的調整
針對發動機皮帶的調整操作,指的是在將發動機底座的緊固螺絲擰松之后,將皮帶緊張度進行有效調節,確保用手指按壓之后可以形成10-15毫米的彈力變化之后,便可認為其已經符合實際作業需求,最后擰緊螺絲。
2、火花塞的調整
水稻插秧機的運行質量與火花塞的電極間隙以及電極干燥清潔程度存在直接聯系。為此,在實際應用前期,需要對火花塞部位進行拆卸檢查,確保其電極間隙在0.6到0.7毫米之間,并且保證電極的干燥與整潔。對于間隙過大或者過小的情況,需要及時做出調整,并且對電極進行有效清理,保持表面不存在油污。
3、汽化器的調整
用手拉動風門,油門拉線,風門,油門開關應正常。油門關閉時,主噴口全閉,怠速口全開。怠速螺絲向內擰,怠速降低直到關閉。怠速螺絲向外擰,怠速變高。調整時,怠速螺絲擰緊后,再退出二分之一圈,并可根據需要進行微調。
4、機體平衡度的調整
插秧機實際運行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左右不平衡的現象,便需要對其平衡度進行調整。主要作業方式為,操作機械進行左右搖擺,持續四到五次之后,對導軌兩側的高度進行測量。當其高度差超出10毫米時,便需要對聯動壁上的調節螺母進行調整,確保其保持平衡狀態。在實際調節作業中,需要將插秧機置于平坦的地面上,同時將苗箱置于導軌的中間位置,對機械進行緩慢調整,之后對其平衡度進行測試。將其左右搖擺之后,靜置觀察插秧機的平衡性能,反復操作之后,便可以實現對插秧機平衡度的有效調整。
5、秧針與取苗口間隙的調整
方法是,將插植總成的曲柄固定銷和搖桿固定螺母擰松,左右移動插植臂,使間隙符合1.3-1.7毫米要求后,將插植臂曲柄固定,搖桿與軸承座之間增減墊片后將搖桿固定。
三、插秧機的操作使用
這是提高機械插秧質量,保證穩產高產的關鍵。插秧機操作手要根據添加秧苗和機械進出的方便性,選擇正確的進出田間作業的路線。在插秧作業時:一是插秧機要保持勻速前進。不能忽快忽慢或頻繁停機。同時作業行走路線要保持直線性,行走中盡量不用捏轉向手把或猛烈扳動扶手架方法來糾正插秧機前進作業的直線性。以防急彎造成漏插或重插;二是注意送苗輥在苗箱槽口的工作情況,若發現槽口有秧根或粘土,要及時停機清理,以防影響插秧質量;三是初裝秧苗或秧苗全部插完后,必須把插秧機苗箱移到最左或右側,以保證插秧質量。
(作者單位:150081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工程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