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斯
美國政客不顧中美多年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惠互利、合作多贏的良好經濟關系,從2018年3月開始,以縮小中美貿易逆差為由,對中國輸美產品屢屢加征關稅,對中國企業實施打壓,長臂管轄作亂勢頭強勁,并且呈現越演越烈之勢。美國政客的這一霸凌行動,嚴重破壞了中美雙方的經濟秩序,破壞了WTO規則,也給世界經濟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
自美國拋出加征關稅的異端行動以來,中國出于維護經濟秩序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控制事態、積極對話、爭取妥善解決的努力,進行了一系列有理、有力、有節的應對。中國在美國桌前桌后不講誠信、出爾反爾的情況下,出手進行反制,以貿易手段應對經貿摩擦。一年多來,事態不斷升級發展的事實說明,美國政客要縮小中美貿易逆差的出發點是假,企圖搞亂中國,遏制中國,極力維護他的霸主地位是真。美國錯判了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有能力說不的底氣,忽視了中國已經挺起來了的硬脊梁,低估了中國人要奉陪到底的意志和決心。
美國政客挑起的這場經貿摩擦,雖然已經歷了一年多的交鋒,但是,這可能只是序幕。再往前看,美國政客還會有什么舉動,中國有關部門還如何應對?這是路上走著的事情,事態的發展還很難做出準確的預判。中美經貿摩擦前途未卜,中美兩國關系的走向初見端倪。根據美國曾經的國務卿基辛格先生所說的“中美兩國關系再也回不到從前了”的基本判斷,中美經貿摩擦以至在更加廣泛的范圍中遏制與反遏制的博弈必將長期持續下去。對此,國人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去掉對美國政客移人、或者改弦歸張的期望,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和物質準備,中國人不可掉以輕心。
中美經貿摩擦對中國農業的發展有何影響?基本判斷是,對中國農業可能有影響,但直接影響微乎其微;對中國宏觀經濟有影響,通過經濟鏈把這種影響傳輸給農業產業,但這種影響靠已經有了基礎條件的農業自身,可以適時調整、消化,能夠把影響控制在一定范疇。農業不會因美國對產品的加稅而連累到宏觀經濟走勢,處理的好,農業將成為應對經貿摩擦的有生力量。從時序上來說,中美經貿摩擦對農業的短期影響不明顯,中期影響可能顯現,長期影響會隨著農業產業的自身調節而減弱,最終結果將是負面影響自動消失。
中國應對經貿摩擦的挑戰,最有底氣的、能夠避免受制于人的產業,即是穩步發展的農業。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農業放到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支持發展,使農產品總產量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連續上臺階,基本做到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盡管有些農產品多有進口,但是,除了大豆以外供應基本沒有硬缺口,其他農產品的進口,一是調劑余缺的進口,二是履行加入WTO之約的進口。
中國農業助力應對經貿摩擦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調整農產品進出口結構的余地很大。中國從美國進口大豆,要占美國大豆貿易總量的62%,其實質是解決了美國豆農賣難的后顧之憂。應對貿易爭端,中國已經調整大豆進口格局,改由美國進口為到巴西、阿根廷等國家購買大豆,還可以組織農民到俄羅斯的遠東地區承包土地生產大豆。中國從美國進口豬肉,僅占國內供應總量的0.3%,停止進口后,國內生產能力立即釋放,市場供應不會有任何問題。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少量高粱,一個種植周期即可補上。由此可見,經貿摩擦提示中國必須采取新的措施,不失時機地、因國制宜地調整農產品進出口結構,在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同時,爭取國際貿易的主動權。
美國對原產于中國的服裝、鞋帽等輕工產品加征關稅,對國內以棉、麻、毛、絲為原料的紡織工業有影響。但是,中國由于經濟體量大,這些年一直堅持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和質量升級,紡織工業的應對余地也很大。如果能做到“堤內損失堤外補”,“西方不亮東方亮”,這種博弈的局部影響也會自動減弱。
兩國經貿摩擦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一場極其復雜的兩個大國之間的綜合博弈。如果要談得來,可能要犧牲點農業利益保大局;如果談不攏,對農業的影響可能是微乎其微。無論是“談”,還是“打”,中國有了農業穩定發展的民生基礎,有穩定的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能力,能夠“把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農業不會出現大問題。有了農業作為國家獨立、自主、自強的“穩定器”,就有了應對任何復雜局面、解決任何問題的社會基礎和民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