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鐘強華 呂 立 陳劍雄
為提高運營車輛保修質量,降低故障頻率和節約成本投入,北京公交集團全面推行車輛保養新的結算方式,建立總成零部件終身質保模式,管理機制的新變化使北京公交加快推進管理信息系統綜合平臺建設,以實現各模塊數據的有效銜接和融通共享,為維車保運提供決策依據,促進技術保修綜合服務保障水平與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1)無法滿足管理創新的需求。北京公交集團全面推行車輛保養新結算方式,實現了維修單車成本核算,建立了總成零部件終身質保模式,車輛保修成本顯著降低。技術管理的創新使原有技術、保修管理模式發生了變革,但數據綜合對比評價仍采用手工方式計算、統計、分析,無法滿足龐大數據處理的要求。
(2)各系統平臺模塊相對獨立,無法滿足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的要求。原保修生產管理系統、技術系統、運營調度系統及集團其他系統相對獨立,無法達到信息數據互通和共享,特別是客運單位無法通過系統及時進行故障報修,保修單位也無法將車輛維修情況實時推送通報客運單位,調度也無法將里程數據實時推送至技術、保修系統,海量數據還不能共享融通、信息互聯與協作。
(3)城郊保修體系大量保修生產工單基本由人工進行后期補錄,保修分公司的作業流程不統一、業務標準不一致,無法對保修作業量化評估。
(4)車輛全生命周期動態檔案不統一、不完整。各客運、保修單位車輛管理檔案記錄存在差異,可追溯性差,難以掌握維修規律。
(5)單車成本核算還不夠精確,維車保運管理從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過渡所產生的大量數據使管理工作量急劇增加。
(1)減少管理投入。實現業務基礎數據單一維護發布、多系統共享使用,解決數據孤島問題,打通系統間的業務流程協同通道,實現數據一次生產多次使用,通過應用系統實現數據共享,簡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率效益,降低數據交換成本。
(2)節省人工成本。收集生產、技術、維修動態信息,實現對龐大數據的智能化歷史對比分析以及多指標綜合評價,掌握車輛使用周期變化規律,提前響應、規避風險,減少處理成本,提高處理速度。
(3)統一管理模式。實現保修生產統一業務流程、統一保養制度的要求,建立集團內保修管理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建立統一的車輛全生命周期動態檔案,對車輛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統一記錄歸檔,便于管理追溯。
(4)提升管理水平。通過科學管理供應商與采購商,聚集行業上下游資源,加強對供應商與采購商資質與信用認證,匯集渠道信息,提升對渠道的管理與掌握能力。
(5)實現管理創新。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可擴展的平臺設計架構,創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不斷強化監督,實施風險控制,實現創新管理。
(6)提高管控水平。實現各級生產、管理過程透明化、公開化,增加多層次監督、自我監督與系統自動約束,促進企業內部良性循環,實現精益管理、增質提效和全程管控,消除管理死角。
自2018年5月28日北京公交集團車輛技術保修綜合管理平臺系統正式上線以來,經不斷的優化和完善,現已成為支撐技術保修管理的核心生產系統并穩定運行。
(1)目標。技術保修平臺以技術管理、保修管理兩條主線組成,既要打通業務管理流程,又要解決數據孤島問題。以車輛管理為核心,實現車輛全生命周期“一車一檔”的管理,解決車輛從集中采購、分配使用、內部調撥、技術保障、報廢處置等各個環節的車輛全生命周期檔案管理;以物資管理為核心,實現物料“一物一碼”的精準管理,有效優化、整合物料資源,打造精細化物料資產管理;以維修管理為核心,實現車輛“一車一單”的管理,全方位記錄車輛維修過程中產生的各項數據,最終實現全生命周期車輛技術狀況的靜態和動態監管。
(2)主要功能模塊應用效果。圍繞技術管控與保修生產業務實際需求,在生產計劃、技術管理、質量管理等方面重塑數據管控體系。依托技術保修綜合管理系統,將車輛維修、材料使用、費用統計、倉儲管理、結算管理、檢驗過程、指標統計等生產管控活動一并進行系統線上應用。加強單車成本核算運行情況的監控,確保實現信息化系統使用提效目標,為全面推行“一車一單”新保修材料結算方式、真實掌握材料成本、核定維修費用定額、實施生產管理流程再造提供有力的支撐。
1)車輛基礎數據管理模塊,形成全集團范圍內統一的車輛基礎數據共享信息庫。客運車隊隸屬管理、承修隸屬關系等基礎資料的變更均需在線上完成,實現車輛動態信息實時變更,統一車輛基礎數據統計口徑。
2)車輛維修工單管理模塊,自車輛進廠至出廠,全面記錄維修全過程。以工單為主線,記錄每一次的材料領用和材料上車驗證。根據不同的維修作業項目內容,實現材料投入的真實記錄,為客運單位提供實時的單車成本結算單據,并可通過系統實時查看“一車一單”的詳細情況。
3)工位管理模塊,完成工單二次派工要求。將每一單任務按照保養工的實際工種、工位進行分配下達。真實記錄每個維修項目的實際完成、維修上料和檢驗驗收情況,做到責任到人。
4)倉儲管理模塊,將材料“進、銷、存”管理和總成“互換、維修、報廢、更新”進行全面線上管理。根據材料歷史消耗情況推薦下一月度的采購計劃需求,實現資金精準投放。識別長期未流轉的呆滯物資,優化庫存管理和庫存結構。通過實時PDA掃碼發料,提高材料、總成領用效率,實現“供領雙方”的責任落實,為下一步實現無紙化倉儲管理、精細化材料總成管理做好準備。
5) 指標管理模塊,根據維修工單實際記錄情況,按照生產質量、服務指標定義要求,每月系統自動測算各單位保養返修、重報重修、單車故障率、日停廠等指標完成情況。提高指標輸出效率、規避數據人為統計偏差。科學、合理、客觀、高效地評價各單位指標完成情況。
6)總成維修管理模塊,針對集中修理總成以及外協維修總成進行總成維修專業化數據管理。實現一類總成單品維修成本管控;二、三、四類總成集中維修批量成本核算;外協維修總成年度成本計價的體系。
(3)存在的問題。
1)雖然在技術、保修業務領域取得了數據的融通,但是與其他各業務系統間的數據壁壘還未完全打破,系統間的車輛、里程等基礎信息全面融合還有待解決。
2)系統只滿足了生產管理的基本需求,更高層次的分析、預警等決策輔助功能還有待進一步拓展。目前,報表系統尚在建設中,車輛維修明細單推送客運單位還存在滯后現象,分析、預警功能還未能展現其應有的支撐保障作用。
3)車輛實時技術狀態還未能全面展示。客運單位尚不能及時掌握車輛維保進度的動態情況,不利于客運單位對所轄車輛技術狀況的掌控。
4)車輛故障報修功能還有待完善。目前仍采用傳統報修方式,還未通過系統平臺報修,故障修復情況也沒有及時通報到客運單位。
5)系統還未集成保養計劃自動編制功能。目前保養計劃主要靠人工編制后導入系統,編制計劃人員線下工作量依然巨大,編制效率低。
6)系統操作流程設計還有待優化。部分功能的操作流程繁瑣,響應速度較慢,需進一步優化業務流程和系統設計,使系統操作簡捷、高效。
(1)盡快完善各業務系統間基礎數據的融通共享,實現基礎數據全面融合。單一數據項單一維護發布、多業務系統共享使用,解決數據孤島、打通系統間壁壘,實現數據源頭一次生產、推送擴展使用,融通共享分析,提高效率效益,降低交互成本。
(2)持續完善和拓展技術保修系統平臺功能,以滿足更高層次的管理需求。為生產、稽查、保障等各環節提供高質量的數據分析,準確掌握運營、生產工作動態。對平臺數據綜合分析研判,針對不同總成、不同季節建立維保模型,為技術管理、保修生產提供決策依據,有重點地進行預判性消隱治理,在降本增效的基礎上,確保車輛技術狀況滿足需求,持續提升維車保運綜合服務保障水平與能力。
(3)完善故障報修模塊并強化應用。針對不同維修單位、不同種類總成,結合總成零部件終身質保模式,建設集成故障報修體系,讓客運單位故障報修更為便捷、快速,讓保修單位實時掌握工作動態,形成可視化動態維保管理。
(4)盡快研究保養計劃自動編制算法。保養計劃自動編制功能將極大降低保養計劃編制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5)進一步優化業務流程和系統設計,力求系統操作簡捷、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