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黃秋祥, 關麗娟, 徐健瑩, 李鑒基, 李道政, 鄭靜霞, 鄧麗麗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五科,廣東廣州 510370;2.上海問痧堂,上海 201108;3.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廣東廣州 510370;4.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護理部,廣東廣州 510370)
中醫痰飲病是指體內水液輸布、運化失常,停積于某些部位的一類病證。痰飲病多因外感寒濕、飲食不當或勞欲所傷,以致肺、脾、腎功能失調,水谷不能轉化為精微輸布全身,津液停積為患。現代社會,人們因工作壓力大,生活習慣不良,勞欲體虛,貪涼攝冷,故痰飲病較常見。痰飲病多見于現代醫學的慢性支氣管炎、心力衰竭、腎炎、胃炎、三高癥(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脂血癥)等疾病[1]。
痰飲因三焦氣化失常和肺脾腎功能失常引起的水液輸布失常而致,與心肝脾肺腎五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痰飲致病多表現在阻滯氣血運行、影響水液代謝和蒙蔽心神,具有致病廣泛及變化多端等特點[2]。痰飲致病普遍見于亞健康人群或患者人群。根據《金匱要略》所述,可將痰飲病分為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4種。痰飲病證主要表現為身重神疲、大腹便便、咳逆氣喘、肢腫寒冷、心下痞悶、心悸氣短、胸脅悶痛等癥狀,舌苔白或黃,或滑或膩,脈弦滑或沉細。
因飲為陰邪,遇寒則凝,得溫則行,故痰飲治療以溫化為原則,健脾溫腎為治本之法。治療時還需根據表里虛實不同,采取相應辨證處理,酌情采用發汗、利水、攻逐等治標之法。當水飲漸去,再給予溫補脾腎、扶正固本的治療。文獻顯示現代治療痰飲病以中藥藥物治療為主,可配合針刺治療等[2]。
2.1銅砭工具銅砭的運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隨著冶煉技術的高速發展,其后出現的“九針”等器械逐步取代了銅砭在醫療領域的應用[3]。現代常用的刮痧工具一般有牛角、砭石、瓷器等,銀元或銅幣等也有使用。李道政先生幾十年致力于砭術療法,其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利用銅的優良導體的特性,銅砭能很好地引痧出表,所謂“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4]。銅為金屬材質,具肅殺之氣。銅砭在人體皮膚刮磨,砭板產生的共振和熱量有利于將體內瘀結的痰飲等溫化散解。
2.2痰飲為患辨證要點痰飲為患可見于亞健康人群和有明確病癥的患者。痰飲為患的部位不同,其癥狀表現亦不同。痰飲為有形之陰邪,故痰飲形成以后,具有濕濁黏滯特性,表現為病證纏綿難愈。
亞健康人群見痰飲為患時常表現為困倦、面色油膩微腫、大腹便便、喉中有痰、不喜飲水、腹中水聲振振、嗜食肥甘厚膩、大便黏滯、胸脅煩悶等,舌胖大,苔白或黃或滑膩,脈弦滑或沉細。以上正是俗稱“三高”人群的典型表現。
具有明確病癥的患者(多為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患者)若見痰飲為患,可根據痰飲為患的部位不同而分為:(1)痰阻于肺:或咳嗽氣喘日久,或痰鳴有聲,痰多色白,易于咯出,或伴有寒熱表證,苔薄白膩,脈浮或滑;(2)痰蒙心竅:可見神昏癲狂,胸悶不痛,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鳴,苔白膩,脈滑等;(3)痰蘊脾胃:可見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痞滿不舒,倦怠乏力,身重嗜睡,苔白膩,舌胖,脈濡緩;(4)肝經痰郁:可見咽中不適,似有物梗塞,胸脅隱痛,噯氣,易怒善郁,苔薄白膩,脈弦滑;(5)痰動于腎:可見喘逆氣促,動則尤甚,或浮腫畏寒,腰膝冷痛,晨泄尿頻,舌淡,脈沉細,或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數等;(6)痰留骨節經絡:可見骨節疼痛腫脹,肢體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或見瘰疬,癭氣,結節,腫塊,苔白膩,脈弦滑等。根據患者辨證表現的不同確定施治重點。
2.3銅砭刮痧施治痰飲病經絡選穴順序因痰飲病患者多體型肥胖,心肺功能較差,故首先需刮治雙上肢經絡穴位,以引氣血下行,穩定上焦狀態以免發生暈板等意外。上肢各經絡選穴:(1)上肢雙側心經,重點穴位為少海、靈道、神門,主治心、胸、神志及經脈循行部位疾病。(2)上肢雙側心包經,重點穴位為曲澤、內關、大陵,其循行部位歷絡三焦,代心受過,主治心肺疾患。(3)上肢雙側肺經,重點穴位為中府、尺澤、太淵,主治胸滿、氣逆、心痛、煩悶。(4)上肢雙側三焦經,重點穴位為天髎、臑會,可緩解氣郁胸悶,除濕降濁。
第二,需刮背部經絡穴位,以調動全身氣血,調理五臟六腑。背部經絡選穴:(1)背部督脈,重點穴位為風府、大椎、至陽、命門等。督脈又稱“陽脈之海”,取穴督脈可通一身之陽氣,扶正祛邪,溫化水飲。(2)背部膀胱經,重點穴位為大杼、膏肓、神堂、脾俞、腎俞等。其中大杼宣肺降逆,疏調筋骨;膏肓養陰清肺,補虛益損;神堂寬胸理氣,寧心通絡。以上3穴與督脈大椎又并稱“陽脈四穴”,是銅砭刮治背部首先要刮的重要經驗用穴。(3)刮治背部陽經循行部位,可溫通陽氣。
第三,需刮雙脅肝膽經及肝脾在背部的投影區,起疏通氣血、化瘀導滯的作用。選穴為:軀體雙脅下部,重點穴位為肝經章門穴、期門穴;脾經大包穴等。諸穴共用消痞化積以改善胸脅悶痛。
第四,需根據臨床主要癥狀或辨證選擇刮治部位。若見痰飲凌心者,可刮任脈、腎經、胃經,重點穴位為膻中、中脘、靈墟、屋翳等穴;如痰飲犯脾者,可刮雙側脾胃經,重點穴位為周榮、中脘、天樞、豐隆等穴。通過調動肺脾腎三臟功能,達到寬胸導飲、化氣化飲的目的。
最后,給予患者膝下排毒。即可分別刮足陽明胃經、少陽膽經、太陰脾經,重點穴位為足三里、三陰交、太溪、復溜、公孫、太白等穴,刮后以少油多磨的手法,用刮板零角度或小角度磨運相關經絡皮膚,皮膚往往出現黑色排泄物,將痰飲邪氣引邪出表,達到祛邪外出的作用。
2.4銅砭刮痧操作技法(1)操作范圍相對要大。銅砭刮痧治療患者采用整體刮治的思路,刮治方向大體向下,施治范圍較一般刮痧法廣泛。除背部作為刮治方案基礎外,還需運用中醫辨證思維選取經絡穴位施治;(2)手法需柔和深透。銅砭刮痧操作手法特別強調“徐而和”,給患者施以耐受為度的柔和深透疏通之法,緩緩以入谷氣而不傷正氣;(3)時間相對要長。綜合調治約2~3 h,局部調治約0.5~1 h;(4)點刮、線刮與磨刮技法相結合。針對穴位經絡特點施以不同技法,如骨縫穴位施以點刮,一般穴位予以線刮,四肢井穴予以磨刮。四井排毒方法為其獨創。(5)以刮透為標準。以局部不再出現新的痧斑,或皮膚毛孔充分擴張,或微微發紅出現發熱感、傳導感為刮透的程度,尤其重視骨縫肉縫中的充分刮透。
2.5銅砭刮治注意事項刮治前需評估患者病情是否相對穩定。治療需在餐后1 h余,取坐姿,放松舒緩,檢查操作處皮膚完好。操作過程中因暴露肌膚,注意保暖。因經絡淤堵,患者初次刮痧易出現明顯疼痛緊張,易致患者暈刮,注意隨時詢問患者感受,調整手法。一旦出現暈刮,即讓患者平臥,點按內關穴或極泉穴,待患者面色由青轉潤。刮痧后4 h方可沐浴;皮膚痧斑出現后一般在5~7 d可自行消退,初起有輕微疼痛和灼熱感等屬于治療后正常表現。刮痧后要求患者辟谷1 d,適量飲紅糖水,不能耐受者酌情清淡飲食,目的為充分顧護脾胃逐邪外出。刮治后往往出現輕微腹瀉,矢氣增多等現象,這是治療后痰飲病邪向外的表現,若患者自覺輕松舒適無明顯疲勞感則無大礙。
痰飲本為中醫病理產物,在疾病的形成中又可成為致病因素,多見于為慢性病,病程纏綿,病情復雜,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大。重視和調治痰飲病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等大病、重病具有積極意義[2]。
3.1銅砭刮痧治療痰飲病的可能機制銅砭刮痧以背部作為全身調治的基礎。其原因如下:一方面,背部為督脈、膀胱經循行部位,督脈為“陽脈之海”,膀胱經則為人體循行部位最廣,穴位最多,氣血最為豐富的一條經絡,其背俞穴與五臟六腑密切聯絡,且在背部直接投影于體內各臟腑,故有“膀胱經為十二經脈的核心”之論斷[5]。另一方面,從六經辨證的疾病傳變來看,太陽經衛外固攝肌表的功能失司則人體感受外邪而致病。背部正是太陽經部位,為人體感邪第一道防線。現代研究結果表明,背部結締組織豐富,血管穿支數較多,密度也較大,背區皮動脈互相吻合成網,較粗的吻合支形成有明顯方向性的縱行和橫行的鏈式血管吻合。故背部刮痧能促進機體的血液循環流通,產生良性刺激,形成脈絡至臟腑傳導,改善臟腑功能[6]。同時,通過綜合辨證,加減組合經絡穴位的刮治可達到較好的保健和治療效果。銅砭刮痧的機制總體上是通過對全身皮部施治,達到以經絡之氣引動臟腑之氣,臟腑陽氣得以振奮,脾氣健運,腎陽溫煦,水飲得化。
3.2銅砭刮痧療法臨床應用研究的前景刮痧療法既往被認為功效偏于瀉,適應癥主要是一些外感類或疼痛類疾病或癥狀,大病、重病的應用尚屬空白。銅砭刮痧療法經過李道政先生的臨床實踐與推廣,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和患者認識到刮痧療法還有更大的臨床應用空間[7]。其適應癥已開始擴展到心肺系統疾病,且取得了一定效果。銅砭刮痧治療疾病,一般每周治療1次,連續10次為1個療程,治療后患者普遍反映身體輕松舒暢,神清氣爽。銅砭刮痧治療“痰飲”,最大特點是易于出痧,調動氣血,發揮陽氣溫化的作用,將淤堵經絡的痰飲之邪清理疏通。
目前,仍缺乏有關銅砭刮痧治療疾病的大樣本病例的對照研究,故今后應開展辨證理論指導下的全身整體刮痧與一般局部刮痧或者局部全身刮痧的療效對比觀察,以期能通過更科學的評價體系來評估銅砭刮痧特色療法的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