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園園, 楚佳梅, 包燁華, 毛君慧, 姜夢石
(1.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廣興醫院,浙江杭州 310007;2.浙江省杭州市中醫院,浙江杭州 310007)
腦卒中因其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受到廣泛的重視,而20%~40%的腦卒中患者會出現痙攣性偏癱,這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3]。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臨床表現為上肢屈肌群和下肢伸肌群肌張力增高,即典型的Wernicke-Mann氏體位,由于上肢投影區域在大腦皮質中所占比例較大,其功能損傷也更為明顯,故而上肢痙攣狀態往往較下肢更為嚴重[4]。
目前,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治療大多采用藥物結合運動康復療法。而火針療法[5,6]是我國的傳統針法,用火燒紅一種特殊材質針的針體后,迅速灼刺人體一定的穴位和部位,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因其具有療效明顯、治療時間間隔較長、應用范圍廣等優勢,故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7]。近年來,出現了大量火針療法對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相關研究。下面對火針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療效及作用機制進行綜述。
火針療法古時多稱作“焠刺”、“燔針”、“白針”、“燒針”等,始于先秦時期,《黃帝內經》中描述的“火針”特指一種針具,反而常被用作火針之用的是“大針”和“鈹針”[8]。經過唐宋時期的不斷整理趨于系統化,于金元至明清時期更有長足發展,治療范圍從痹癥發展到內科、兒科、五官科等各種專科疾病的治療,禁忌癥與操作的描述也愈加詳盡[9]。
當代火針療法也有了極大的發展,在針具上,山西師氏在古九針基礎上開創新九針[10],其中火針包括單頭火針、多頭火針、平頭火針、勾火針、火鈹針、火緹針6種。單頭火針根據直徑又分為細火針、中火針和粗火針,可根據不同病種需要選擇適宜針具。賀普仁[11]所創賀氏針灸三通法,其中溫通法就包括火針,火針可助人體之陽氣、激發經氣、調節臟腑功能[12]。劉恩明等[13]首先開創毫火針,由優質不銹鋼針柄和針身組成,其直徑在0.25~0.35 mm之間,長10~45 mm之間,形同臨床上所用的毫針,具有安全性高、疼痛感小、價格低廉等特點,并首次開創了火針留針。
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可歸之于中醫“經筋病”、“痙證”、“痿證”等范疇,以筋肉拘急、肢體攣縮、屈伸不利為主要臨床表現。中醫認為其病機主要是中風后氣血陰陽失調、經氣逆亂、氣虛血瘀、筋脈弛張所引起[14]。總體呈現一派本虛標實、虛實錯雜的現象。而火針療法對于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補虛泄實[15]。《素問·生氣通天論》 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意為陽氣對于四肢百骸的濡養非常重要。火針具有借火助陽的功效,其溫熱之力可透達腧穴經絡,激發人體正氣,溫壯臟腑陽氣,改善肢體痙攣狀態。血瘀證是腦卒中急性期與恢復期最常見的證型[16],而火針通過針和熱的雙重作用,可直接消除血瘀、痰飲等病理產物,并且通過灼刺人體的穴位、皮部等,給外邪以出路,可使血瘀等順利排出體外,起到散寒散結、疏通經絡的作用,促使肢體功能恢復。
李德華等[17]選取30例腦卒中后上肢痙攣的患者,在患側手三陰經經筋結聚的關節附近尋找肌肉痛點或結節,用毫火針隔日治療1次,4周后,患肢肌張力較前下降,且運動功能較前好轉,認為毫火針針刺可溫通經絡,通調局部,緩解攣急。王寧等[18]運用火針療法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患者,穴位取患側肩髃、臂臑、曲池、陽陵泉、血海、三陰交等穴,觀察患者的肌張力(Ashworth/CSI量表)、運動功能(FM)及生存質量(PRO量表),結果顯示火針療法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毫針針刺或康復鍛煉的對照組。
肖永娟等[19]針對60例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患者,對照組采用神經發育療法,治療組在康復訓練基礎上加用毫火針治療。經治療后,2組患者肌張力、運動功能及日常活動功能均有改善,而火針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3%,康復組總有效率為73.33%,火針治療組癥狀療效均要明顯優于單純抗痙攣康復訓練組(P<0.05)。
趙小磊等[20]用火針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NMES)治療66例腦卒中后肢體痙攣患者,在所有患者進行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及Bobath康復訓練下,對照組使用NMES療法,每次15 min,治療組加用火針。對比2組的痙攣狀態、運動功能等癥狀的改善程度,結果顯示:火針聯合NMES組療效優于單純NMES療法組,能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
張小英等[21]將69例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患者隨機分成火針治療組、溫陽通絡湯組與聯合治療組。結果顯示:火針組總有效率65.2%,藥物組總有效率60.9%,聯合組總有效率87%。聯合組較火針組及藥物組療效更為顯著(P<0.05)。
通過上述文獻總結歸納可知,火針療法對于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患者療效確切,相比較單純使用藥物、毫針常規針刺、理療、康復訓練等治療,與火針聯合應用可進一步提高療效,也是未來研究發展的趨勢。但火針聯合療法中哪一種治療方法療效最好,尚無相關明確的臨床研究,且聯合方法起效機制尚需更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火針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神經調節主要體現在降低神經的興奮性和神經通路的重塑。研究[22]表明,火針作用于夾脊穴可通過溫熱作用降低γ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明顯降低肌電圖F波的波幅,從而降低肢體的痙攣。另外,火針可通過激發神經沖動和產生神經遞質來實現神經通路的重塑。當火針刺激皮部或夾脊穴時,周圍感覺神經將針刺產生的溫痛覺等刺激不斷上傳,通過神經傳導通路,最終傳導至腦部中樞,從而再生相應的神經細胞與激活病灶周圍的半暗帶區,使受損的相關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得以恢復或重建,進而對異常的低位中樞控制的運動恢復抑制作用,可使患者的痙攣狀態得到緩解[23,24]。
火針療法局部強烈的機械和溫熱刺激可直接消除組織粘連、攣縮,并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減輕局部缺血缺氧狀態,增強代謝,為局部的肌肉、肌腱、韌帶提供更多營養,有利于受損組織修復[25]。研究[26]表明,火針可消除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患者患肢相關組織的物理性改變,如肌膜、肌腱以及肌肉等,從而解除肌源性攣縮。另外,通過經顱多普勒驗證發現,火針治療后可以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改善病灶區的血供,解除腦血管的痙攣狀態,從而達到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目的[20]。
研究[27,28]表明,炎性反應是導致腦卒中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且炎性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IL)-1β、IL-8過度表達將加重腦缺血再灌注過程中的缺氧損傷。雖然進入腦卒中的恢復期和后遺癥期,炎性細胞因子的表達較急性期明顯下降,且趨于穩定,但IL-1β含量仍較對照組升高[29]。鄭新杰等[30]臨床發現,可通過降低腦卒中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進而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而火針針刺治療腦卒中患者后可引起炎癥性白細胞總數減少,通過調節細胞因子IL-1和TNF-α,改善局部組織水腫、滲出、增生等病理變化,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細胞代謝與修復[31,32]。
火針療法是我國的傳統針法,由古至今,尤其是在近現代,有了長足的發展,其在治療各種科屬的疾病中發揮極佳的療效[33]。但火針具有一定的創傷性,需要患者的充分配合及醫生熟練的手法,且在火針的操作過程中,快速插針脫針,保持操作的連貫性十分必要[34]。中醫理論上火針可起到借火助陽,疏通經絡的作用,在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上體現出明顯優勢。研究[31]表明,火針能重塑神經通路,降低脊神經的興奮性,減少炎性物質,并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且能直接消除組織粘連、攣縮。雖然目前火針療法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相關研究較多,但絕大部分為臨床研究,文獻質量參差不齊,且缺乏相應的實驗室研究,作用機制也并未完全闡明。在今后的研究中,大樣本、科學的隨機對照試驗有著重要的意義,相應的實驗室研究及幾種聯合方法之間的起效機制也值得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