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摘要:《皇帝的新裝》作為名著名篇,文本自身可供挖掘的教學主題有很多,近年來學術界的對于該篇的文本解讀呈現多元化趨勢。本文通過梳理歷年來對于《皇帝的新裝》多元的文本解讀,試圖結合優秀教師的優秀教學實錄,探究最適合中學教學的文本主題。
關鍵詞:《皇帝的新裝》;多元解讀;教學主題
文章編號:978-7-80736-771-0(2019) 01-119-02
《皇帝的新裝》是19世紀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品,被選人初中語文課本第一冊,歷年來學界對這篇文章的解讀呈現多元化趨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異彩紛呈的教學主題。本文梳理近年來對于《皇帝的新裝》的多元文本解讀,并試圖尋找適合中學教學的主題解讀。
一、多元的文本解讀
(一)以批判統治階級為主題
早期出現的較為傳統的文本解讀將《皇帝的新裝》概括為“諷刺了以皇帝、大臣為代表的統治階層的虛偽、愚蠢和腐朽”。這種解讀觀點主要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研究者往往受意識形態的形象,認為文本諷刺了是以皇帝、大臣為代表的封建統治者的愚昧腐朽,對于百姓和天真的孩子則持同情態度。教師也往往受這種解讀觀的影響,將教學目的設置為使學生認識封建統治集團的相互欺騙、愚蠢至極的丑陋面目,而很少關注到文本對于誠信的呼喚、人性的揭露等主題。
近年來,受多元解讀的思想,教者往往不再受限于批判統治階級虛偽的主題,但我們從眾多的教學實錄中仍然能夠看到這種主題解讀的身影。秦曉靜老師在執教時在揭露人性的虛偽的同時將主題深化為“社會規則決定社會走向…我們期待著每一個人做‘真我,但社會一定要為‘真我提供孕育、成長的空間,這樣才能讓敢于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多,讓說出真話的人有堅持的勇氣。”[1]將文本的批判對象指向不公的社會規則,指向規則的制定者,仍然可以認為是傳統主題的延伸。肖培東老師在執教時引導同學們“探尋大人們的內心”,并引導同學們認識到百姓們說假話的原因是迫于皇權的壓力,“在皇帝面前,也就是在權力面前,在生存面前,百姓迫于壓力,迫于生存生活的需要說了假話”[2],矛頭直指愚昧的統治者,對于百姓說假話的原因歸咎于權利的壓迫。
(二)由批判轉向關注人性
對于《皇帝的新裝》的主題解讀在20世紀90年代后開始呈現多元解讀的趨勢。特級教師寧鴻彬將主題解讀為揭露人性的自私與虛偽,并確定“自私自利是萬惡之源,只有無私才能無畏”的教學主題。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到”私信是犯罪的根源”,鼓勵學生做事要誠信。一些執教者在肯定文本諷刺人性虛偽的同時,多角度深入挖掘文本內涵,故“諷刺眾人之盲從”、“贊美童真”、“政治隱喻”“對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的呼喚”等解說層出不窮。
接受美學認為,任何文本都存在著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作品的意義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從閱讀的具體化過程中產生的:文本的真正價值和生命,在于讀者對其永無止境的多元解讀。這篇童話歷時百年卻依然經久不衰,正是由于文本中揭示的深刻內涵在任何時代的人們身上都能找到影子。所以筆者認為,對于《皇帝的新裝》的解讀,我們不能思維模式固化,一味的照搬教科書教學,只會限制同學們對于文本的深入體會。
二、優秀課例分析
筆者檢索近年來出現的眾多的《皇帝的新裝》教學設計或教學實錄,分析整理出以寧鴻彬、竇桂梅、肖培東、孟岳為代表的優秀教師的優秀教學實錄。幾位老師的教學設計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文本解讀,因而在教學中呈現出不同的主題延伸。
寧鴻彬老師講《皇帝的新裝》抓住了文本核心的特征,提出三個明確的問題引導同學們討論。首先探討皇帝的形象,通過形象分析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本主題,進而提出用一個字概括全文,最后同學們對文本主要人物形象和文本主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后,引導同學們尋找問題原因,也就是探討皇帝受騙的原因。三個主問題的設計形成了教學進行的三大板塊,貫穿兩個課時、整個文本的講解,做到課堂條理清晰、邏輯分明。同學們能夠在習得基礎知識、明了文本主題的同時,也掌握了閱讀文章的一種方法——析因閱讀法。但寧老師的課例也存在著一定的缺憾,由于課堂過于追求對文本的概括總結,忽視了文本中精彩的細節描寫,寧老師在處理文本時對于大臣、百姓的語言、動作等細節描寫沒有做出相應的分析,從而忽視了對于文本本身的豐滿表達。
竇桂梅老師講《皇帝的新裝》貫徹落實現代教學先進理念,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引導同學們自主預習,結合預習過程中的疑問,引導學生對文章中主要人物形象進行細致的分析,抓住人物形象的動作、語言描寫,充分體會人物的心理,并鼓勵學生通過自主的活動,如情景表演、分角色朗誦等自主的探究人物形象的特點,并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于文本主題,也就是鬧劇形成的原因分析。最后引導同學們聯系古今歷史事實,深化主題,引導學生要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也就是回到事物本身去思考問題。竇老師運用學科內外整合思維,使學生通過學習常人體童話后能與社會現實生活對照,進而形成對生活、文本豐富而又深刻的認識。
肖培東老師從童話題材的主要特征出發,引導同學們掌握童話題材的突出特點——夸張和想象,進而引導同學們找出文本中的夸張之處進行品讀,肖老師重視學生通過朗讀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形象,通過反復朗讀品味從人物形象的夸張表面背后透露的深刻的諷刺意味。最后深入探究鬧劇形成的原因,揭露出成人世界的人性黑洞,使這篇童話達到教育人的作用。
孟岳老師試圖尋找對《皇帝的新裝》的一種全新解讀方法,即通過童話閱讀的民俗學方法,引導學生了解童話的情節類型,利用互文性的文本,在比較分析中探究原型的獨特性和標本意義。引導學生對主文本《皇帝的新裝》和五篇材料文本進行比較,分析出六篇文本的情節相似處,即“這些‘被騙者都擁有人性中的普遍弱點:或虛榮或虛偽或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3]”,進而引導學生探討《皇帝的新裝》相對于其他五篇文本情節上的豐富性和獨特性,讓同學們體會文本不僅僅諷刺了人性,深層次還有某種政治諷喻。
綜合以上幾位老師對《皇帝的新裝》的文本教學,我們能夠發現盡管每一位老師文本解讀的視角不同,對于文本主題的生發也多種多樣,但是幾位教師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充分尊重了文本的主體地位,主題的解讀緊密結合文本內容,在此基礎上對文本進行創造性的解讀。新課標背景下,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多角度的解讀,以上幾位教師在行課的過程中,在原有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并聯系實際作了主題的升華。
參考文獻:
[1]秦曉靜.《<皇帝的新裝>教學實錄》[G].教育實踐與研究,2017 (32)
[2]肖培東.鄭桂華.《<皇帝的新裝>課堂教學實錄與點評》[G].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 (10)
[3]孟岳,《<皇帝的新裝>教學設計》[G].中學語文教學,2017(8)
[4]寧鴻彬,《<皇帝的新裝>教學實錄(上)》[G].中學語文教學,1997(5)
寧鴻彬,《<皇帝的新裝>教學實錄(下)》[G].中學語文教學,1997(6)
[5]竇桂梅.《回到教育本身——整合思維下的<皇帝的新裝>》[G].人民教育,2014(2)
[6]肖培東.鄭桂華.《<皇帝的新裝>課堂教學實錄與點評》[G].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 (10)
[7]孟岳,《<皇帝的新裝>教學設計》[G].中學語文教學,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