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覺
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在于不同民族之間有足夠的文化接觸、文化溝通、文化理解與文化欣賞。
高收視率的電視節目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文字和影像也是促進民族理解與溝通的一種重要方式。近年來,少數民族同胞逐漸活躍于各大電視節目,這在豐富民族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讓全國觀眾了解到相關民族風俗,走近民族生活。近年來,一批來自新疆的少數民族運動員進入了國家隊、內地俱樂部和團隊,他們的表現亮麗了體壇,促進了民族文化理解,展示了民族風采。這些無疑是促進民族文化理解乃至認同的有效途徑。
研究表明,文藝和體育對于促進多民族國家青年群體的溝通和整合具有自然、親和的推動作用。巴西的桑巴舞、美國的N B A、歐洲的足球、世界各地的藝術節等文體活動,能夠將不同族裔、不同區域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集群性受眾在感官受到沖擊的同時,自然形成同質、通感的情緒場,從而形成超越族裔邊界的感知認同和審美認同,一些受眾因趣味相同而成為朋友,并會發展為進一步的文化理解和相互認同。
在這方面,我們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民族知識、文化等產品供給不足。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充分、有效的民族知識、文化、政策等信息的傳播,但遺憾的是,一方面,社會對相關民族知識需求大且迫切;另一方面是,有關民族議題的圖書、影視等作品的審批周期長、獲批難度大。過于敏感、少惹麻煩的心理影響到知識供給與傳播,這樣便導致溝通理解少,反而更容易敏感化。關于民族因素的不知、不懂、不會,實際上會從心態的層面影響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愿與能動性。
二、一些項目、作品不能很好地服務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社會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意識的增強,一些關于某一單個民族傳統文化的課題項目、影視作品、地方鄉土教材等紛紛獲批,這有助于保護我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但同時也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強調本民族的與眾不同的特色多,講不同民族之間共性的內容少;其二,對待一些傳統的、過時的、保守的內容,辯證性的認知不夠,民族文化自覺與進步性體現不足。這不符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要求。
三、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的“深化”不夠。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礎與保障。“深化”的要求在于克服表面化、口號化,關鍵在于通過專業指導、精心設計等環節,制作出符合內化教育規律的好作品,避免作品的生硬、機械。
四、相關作品、資源的質量和數量還不適應需要。族際接觸理論認為,文體路徑具有增強社會活力,加強多民族社會互動,增進多民族社會成員形成共知共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功能。整體而言,當前我國在發揮文化、體育促進民族團結功能方面做得還不夠,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的部門化、局域化特點還比較明顯,社會影響有限。對于一些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文藝作品展播支持力量不夠。有的部門、創作者刻意回避民族因素和民族議題,精力和財力投入不足。
為此建議:
一、組織人員系統、深入研究文藝、體育在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整合方面的形式、內容,創新相關載體與渠道,開發更多資源,注意使用融媒體建設發展的契機,拓展傳播的范圍。
二、繼續利用收視率高的相關節目,通過對特定節目的招標、論證,精心設計,安排選手,自然得體地開展多民族文化展示、傳播與交流。設立少數民族文藝節目研發專項基金,引入社會、市場機制,培養品牌項目,研發高品質影視作品,建立相關網站,建立相關題材、資料庫。
三、有計劃、有針對性開展少數民族文藝、體育人才培養與培訓,為其成長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舞臺,讓更多德藝雙馨的少數民族文體人才發揮傳播民族文化、促進民族文化溝通與理解的積極作用。近年來,全國文聯組織的少數民族文藝人才專題培訓工作成效較好。
四、嘗試在一定范圍內設立、開展“多彩民族文化藝術節”活動,鼓勵開展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互相學習、互相體驗和互相欣賞。進一步辦好五年一次的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展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