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瑞 廖寒雪 甘敏思 陳 鵬 黃苑航
那坡縣桑蠶產業生產現狀及發展建議
胡國瑞廖寒雪甘敏思陳鵬黃苑航
(廣西大學農學院廣西南寧530007)
桑蠶產業是鄉村振興戰略及“十三五”精準扶貧政策在那坡縣實施的主導產業之一。文章根據那坡縣桑蠶產業的生產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對蠶桑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那坡縣;桑蠶產業;現狀;問題;對策
那坡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邊陲,一直以來都是國家重點開發的貧困山區縣,其自然條件相對惡劣,典型的多山林少平地的“老、少、邊、山、窮”地區[1]。自國家實施 “十三五”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扶持農村特色種植產業以來,那坡縣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執行國家的方針政策,依托其特有的自然環境優勢,發展了以桑蠶、水果、牲畜養殖、中藥材、油茶等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2]。其中桑蠶產業作為那坡縣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近年來在那坡正在快速發展,同時也在努力把該產業培育成為高品質、高產量、高收益的三高產業。結合實際情況打造出屬于那坡縣的區域特色品牌,以期實現那坡縣蠶桑產業品牌走出去的目標。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那坡縣積極響應國家扶貧政策結合自身實際選擇發展種桑養蠶產業,自那坡縣發展桑蠶產業以來,據該縣農業局統計信息得知2015年的桑園面積為5.32 萬畝;2016年增加到6.51 萬畝;2017年在計劃新種桑園1.381 7 萬畝的基礎上,追加發展1 500 畝,擴建的桑園共15 675.8 畝,新老桑園面積達8.07 萬畝。在那坡縣“十三五”規劃中預計新擴建桑園4.45 萬畝,到2020年全縣標準化桑園面積預計將達到10 萬畝。
桑蠶養殖作為那坡縣的支柱產業,其產值在那坡縣各個產業收益中排行都是十分可觀的。那坡縣早在2015年創造的桑蠶產值就達到了1.68 億元;2016年增加到1.97 億元;2017年國家幫扶累計發放蠶種13 批11.6 萬張,經過農民的細心養殖該年鮮繭產量達465.5 萬kg,產值高達2.32 億元。桑蠶產值逐年呈現出穩步提升趨勢,對于那坡縣打好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
那坡縣2015年種桑養蠶貧困戶為5 765 戶共計24 248 人,其中脫貧人數為2 572 人,桑蠶脫貧貢獻率為12 %;2016年種桑養蠶貧困戶為6 523 戶共計26 706 人,其中脫貧人數為2 787 人,桑蠶脫貧貢獻率為27 %;2017年種桑養蠶貧困戶為7 511 戶共計30 045 人,其中脫貧人數為3 241 人,桑蠶脫貧貢獻率為41 %;2018年增加的種桑養蠶貧困農戶為988 戶共計3 339 人。在桑蠶產業的引領下那坡縣脫貧績效逐年提升。
首先桑田種植與采收機械化水平較低,因其本屬于貧困地區資金匱乏的原因致使農戶在工具和人力方面的投資都十分少,農戶更傾向于自給自足以節約生產成本。所以現階段那坡縣的桑田多為人工種植,桑葉也基本是人工采摘且采摘工具較為簡易;其次蠶房以農戶自家居民住房為主,布局分散,缺少大型規模化蠶房。最后,多數農戶因擔心風險過大,不愿將良田改做桑園,桑園種植地依舊還有很多人選擇山地種植,沒有對桑園給予合適的生長條件,后期桑葉的采收效率低。上述原因綜合致使種桑養蠶效率低下。
農戶在接受政府宣傳及鼓勵之后,基本上都是選擇自己種桑養蠶,政府負責扶持建設基礎設施和免費發放一些物資,例如:發放蠶苗、桑園種植肥料、給予一定的種植資金補貼和挖通桑園排水渠道等。各家各戶獨立發展,自主售賣,缺乏規模化管理,導致整體調控蠶絲銷售十分不便。
盡管那坡縣種桑養蠶的人數呈現上升趨勢,但趨勢緩慢。農村普遍接受教育程度較低,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弱,且農戶經濟基礎較差,無法承擔過多投入帶來的風險。對于新的惠民政策較快較好接受的往往是接受過一定教育并待業家中的勞動力,而現階段農村人口年齡層兩級分化嚴重,青壯年多外出務工,只留老幼在家中,老幼基本不具備耕作能力。因其身體條件不允許或教育程度低,若沒有足夠的積極引導,他們多是不愿意冒險從事新的行業,依靠一家有收益帶動另一家的發展這種情況看來速度太過緩慢。
那坡縣在政府支持下的桑蠶生產雖然取得了小規模的發展,但大部分蠶農還是以自家養殖再由政府統一收購的方式為主。現有的村委會和蠶農共同建立的桑蠶生產合作規模小,同時由于產業處于起步階段,整體發展水平還處于較低的階段,因而還未形成完善的服務體系也未具備強有力的抵御自然災害及市場風險的能力。
目前,那坡縣種桑養蠶主要供給蠶繭的出售,并且大部分由政府統一收購后外銷。因而導致產業鏈僅處于較初級的環節未能得到后續的衍生和發展,衍生產業的后續發展還欠缺許多條件。主要表現為桑園除去桑葉外的其他部分利用程度較低,除蠶繭外養殖體系內的附屬品開發程度低,未見相關高端產品,且養殖過程中的蠶沙難收集,影響了對其二次的開發利用,這些都大大浪費了本地區可利用的優勢資源,沒有讓整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得到充分的利用。
首先需要認清桑蠶產業在那坡縣的定位,同時依照 “十三五”精準扶貧工作及鄉村振興戰略[3],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那坡縣現有資源,將精力和資金充分集中于蠶桑產業,并將其建造成為那坡縣特色產業,同時豐富衍生產業鏈中的配套產業,以此打造出屬于那坡的桑蠶產業的優質產品,創建特色品牌,發揮品牌優勢,創造一個良好的桑蠶產業發展氛圍。
結合那坡縣的生產實際,由政府制定合理的規劃與布局方案,使建設生產基地的引導和推進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以鞏固現有蠶繭生產基地為基礎,進一步加大基地建設,使生產基地的蠶繭產量、質量得到大幅提升。針對桑園的發展,需要劃定專屬種植區域形成規模,使蠶繭生產基地可以穩定長遠的發展。對現有條件適宜、發展前景較好且擁有基礎條件較好且面積較大桑園的鄉(鎮)、村實施重點發展,以通過輻射周邊帶動區域的經濟發展。
成熟的技術對于種桑養蠶成功十分重要,而蠶農從空白到入門的技術主要來自于政府給予的各種相關技術培訓。因此,政府應當重視對蠶農在技術方面的培訓工作,加大培訓力度與投入。通過各種方式開展各階段的技術培訓,以提升蠶農種桑養蠶技術及防治相關病蟲害能力,最終達到提高桑蠶產量,提高產業效益的目的。
根據走訪調查得知,桑蠶產業在那坡縣現今的生產模式依舊處于種植桑樹—養殖桑蠶—出售蠶繭的傳統模式中,產業鏈中相關的副產物還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例如蠶沙的回收利用,以增加蠶農收益、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為出發點,引進更多投資、技術,從而將那坡縣桑蠶產業打造成為那坡縣的可持續發展產業。對桑椹、蠶沙、桑枝、桑根等副產物進行充分的開發利用研究[5]。綜合開發桑地,提高桑園利用率,增加單位面積產值,豐富產業鏈,提高桑蠶產業綜合經濟效益。
將桑蠶養殖行業的保險機制進一步完善,以降低農戶種桑養蠶的風險,從而增強桑蠶產業抗風險的能力,讓更多農戶愿意自覺加入到桑蠶養殖行業中來,此外政府還應繼續加強對桑蠶產業發展的投入,促進產業發展,幫助村民脫貧致富。
那坡縣的蠶桑產業發展需要結合當地生產實際對其現狀進行合理分析,發現制約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根本問題,并有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指導意見。整個桑蠶產業的發展主要從政府幫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保證產后銷路,調控售賣價格波動;健全桑蠶產業管理體系,規范化整合、合理化管理,促進產業健康發展;提升科技水平,提高種桑養蠶科技占比;全面發展主產業鏈,主副兼顧,借以打造桑蠶產業優勢品牌;建立桑蠶生態文化園等方面加以改進。
[1]韋曼蝶.大化縣蠶桑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9(04):168-169.
[2]鄧佳.廣西那坡縣特色農業產業扶貧策略研究[D].廣西大學,2018.
[3]李如文.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J].學理論,2017(07):29-31.
[4]陳懷富.桑蠶產業發展探析[J].南方農業,2019(09):123-124.
[5]劉華平.桑蠶副產品資源綜合開發循環利用模式探討[J].絲綢,2006(05):40-43.
甘敏思
S88
C
2095-1205(2019)07-01-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