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農村金融發展的困境及策略
李丹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重慶402160)
我國屬于農業大國,一直以來新農村的發展和建設屬于國家發展的重要部分,今天的新農村建設意在解決單一生產模式,農民收入低下的問題。隨著新農村口號的提出,黨和國家對新農村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對農村的生產方式、經濟模式都作出了部分調整,使農村建設更加合理。
農村金融;困境;應對策略
我國的農業發展歷史悠久,為世界農業發展貢獻了許多力量。改革開放后,我們意識到不能單一的發展農業經濟,應當工業、商業、農業等齊頭并進,共同發展,近些年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趨勢都很迅速,但是農業經濟卻得不到好的發展。許多農耕作業手段落后、人口分散、農作不集中、缺乏銷售渠道等現象都制約著農村金融的發展,影響農村經濟狀況。
我國的農村金融體系中主要是以農村信用社為依托,其次是民間自主借貸,由于農民意識問題,他們很難自主拓寬金融渠道。就我國的國情來講,農業發展始終占據重要的地位,只有足夠關注農村金融,努力發展農村經濟,才能更好地發展我國的經濟。現如今我國著力開發農村市場,出臺各項惠民政策,鼓勵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開放相應的農村金融業務,推動農村金融的發展。政策的惠民在實際執行中阻力比較大,農作物的收成不穩定性使得金融機構并不愿意介入農村金融服務,并且農村金融帶給他們的效益并不明顯。使得新農村建設工作阻力巨大,不利于農村金融和經濟發展。
農業發展雖不夠迅速,但仍在不斷地進步,一些新型機械設備不斷地出現,生產方式也有所改變。這些轉變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的支持,需要農戶投入資金購入先進設備,學習先進農耕技術,開拓農作物銷售渠道,這些都不是農民的積累資金可以解決的,需要相應的金融機構給予支持。但是現今的政策并不足以支撐農村信貸的進行,農村信貸提供的資金匱乏,申請難度大,無法滿足新時代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農戶為了滿足正常農業生產,只能通過民間借貸的方式獲取資金,通常情況民間借貸受法律約束力小、利息較高、無還款保障,進一步增大了經濟壓力,影響農村金融的良性發展。
商業銀行一般都是以盈利為目的,通常都是自負盈虧,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經濟效益,通過對資金的整合借貸等獲取經濟利益,而農村金融很難實現商業銀行的這一目的,被商業銀行忽略甚至是撤銷網點,減少不必要的成本投入。這種網點的裁撤對農村金融發展影響比較大,使農村金融發展無法順利發展。另外,農村與外界接觸較少,思想和生產都滯后,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時農作物極易受到天災影響,風險較大,容易給銀行造成壞賬,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索性商業銀行不受理農村金融。農村信貸申請過于繁瑣,使農戶不愿接觸,也增加了銀行的人力成本,影響新農村的建設活動。
國家對于農村金融的設定是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農村信用社為依托,民間借貸作備用,但是農村金融的風險卻在不斷增加。造成這一現狀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
2.3.1 法律機制不完善
針對農村金融的法律條款較少缺乏明確的條文規定,由于其引入的困難性,使其門檻較低,使得不法分子利用該漏洞,走中間灰色地帶,組建非法農業金融機構,利用相應手段,為其謀取經濟利益,這些現象使得農村金融的市場混亂,不利于監管,更嚴重影響了農民的信任度,不利于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和發展。
2.3.2 工作人員水平不高
商業銀行對于農村金融的重視度比較低,通常從事農村金融業務的業務人員能力有限,業務水平比較差,缺乏創新理念。農民大多對于農村金融的理解就是借貸款,并不了解其他金融產品。工作人員匱乏的金融知識無法給予農戶更多的講解和宣傳,再則,工作人員的不穩定性,更是使他們缺乏工作積極性,不主動學習和了解其他金融產品,缺乏管理組織性和紀律性,農戶也無處獲得相關信息。
2.3.3 監管力度不夠
這是金融機構降低成本的一項措施,通常農村金融并沒有完善的內部監管系統,個人分工和責任不明確,對工作人員缺乏制約,這種現象使得借貸手續更加繁瑣,放款速度慢,互相推諉責任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農戶無法獲得相對應的貸款;同時這也給違規操作提供了空間,增加了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降低了金融機構與農戶間的互動和信任。
一個良好的金融環境是農村金融市場良性發展的前提。農村金融的進駐需要提前對當地經濟現狀進了解并做出有效判斷,依據所得信息建立合理的金融機構,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避免不必要投入,甄別各地區的不同需求,將資源合理分配。另外政府需要大力扶持,給予相關金融機構進駐農村金融的福利,同時督促落實惠民政策;加大宣傳力度,向農戶說明金融產品的具體情況,使他們信任政策,高效利用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農業,增加經濟收入。再者,需要提高信貸額度,簡化申請手續,增加抵押物品,幫助需要農業貸款的農戶取得貸款,同時給予利息補助,減小貸款壓力。
現如今的農村金融市場缺乏監督管理,需要相關機構提高監管意識。政府部門作為首要部門,需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并督促地方部門有效落實,了解當地實際發展現狀,因地制宜,制定符合當地情況的監管政策,從根源阻斷非專業金融機構對市場秩序的影響。監督管理部門需要敢說敢做,一旦發現問題需要及時提出,追究當事人的責任,使農村金融機構擁有良好的秩序。另外督促金融機構在內部設置監管部門,建立完善的監管制度,落實責任制,提高工作人員技術水平,將金融機構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徹底提升。
在雙方缺乏了解和溝通的情況下,金融機構需要聘請專業高水平金融人才,向農戶普及金融產品,考慮選擇當地工作人員,減少人員流動,建立穩定隊伍。另一方面鼓勵工作人員定期學習、培訓,增強自身業務水平,與時俱進學習當代知識,將其融入到實際工作中。責任需要分清,并落實到具體部門和人員,獎勵先進,懲罰錯誤,形成激勵制度,調動工作人員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努力建設新農村。
我國的農業發展對社會整體發展影響比較大,對我國的國際地位也有一定的影響。新農村建設是農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農業的發展關系到國家的命脈,而農村金融對農村的發展影響較大,因此只有一個可靠的農村金融市場,才能帶動新農村的發展。新農村目前的發展并不樂觀,其中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尋求可靠的解決方案,將農村金融發展的更好,為新農村建設做出不懈努力。
[1] 張榮.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2003-2014年數據的實證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02):122-126.
[2] 劉麗.經濟新常態下促進我國縣域金融組織發展的對策研究[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16(04):49-51.
F832.35
C
2095-1205(2019)07-46-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