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偉
農村居民普及理財觀念的可行性分析
李偉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商務大數據學院重慶402160)
隨著 “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扶持政策的出臺,我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如何守住財富成為了農村居民的現實需求。文章通過對農村理財觀念的分析,探討了理財觀念普及的必要性,從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加金融機構數量、加強風險意識培育等方面提出了在農村地區普及理財觀念的建議。
農村居民;理財觀念;普及;建議
隨著“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扶持政策的出臺,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11 421 元提升至2018年的14 617 元,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是當前農村居民的收入依舊主要依靠工資收入和經營所得,增加財產性收入的意識比較薄弱,缺乏理財投資觀念。農村居民在創造和積累財富的同時,忽視了如何避免財富縮水等問題。黨的十八大也明確指出,要多渠道增加農村居民的財產性收入。在此背景下,探究如何在農村地區普及理財觀念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有的研究基本是從農村居民理財現狀和理財業務發展兩方面進行探討。一部分從農村居民的理財現狀出發,探討農村地區理財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相應的可行性對策。如毋雅楠等[1]指出農村地區現階段的理財存在重視度不夠、服務門檻過高、市場較為混亂等問題。鄭雪[4]以遼寧省朝陽市農村居民為研究對象,將居民理財存在的問題歸結于收入水平偏低、受教育程度低、居民年齡制約、市場不完善。戴舜英等[3]將農村金融理財存在的問題概括為知識匱乏、缺乏理財渠道、收入差距。另一部分從金融機構業務發展的角度出發,探討農村理財業務發展存在的問題。呂鷹飛[2]將農村理財業務發展存在的問題歸納為農村居民的投資意愿較低、金融市場欠發達、區域發展不均衡三個方面。趙紅兵等[5]在肯定互聯網金融發展對個人理財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強調農村居民風險意識不足、金融機構對農村市場的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
總的來說目前研究的角度主要集中在理財現狀和理財業務的發展兩方面,缺乏如何在農村地區普及理財觀念等問題的研究。
“理財”的全稱為“理財規劃”,理財產品僅僅是理財規劃中的一個工具。理財規劃的核心是通過合理安排負債和盈余資金來調整生命周期中各個時期的收入和支出的差額,從而達到終生消費的最大效用,具體包括家庭的教育規劃、養老規劃、現金規劃、消費規劃等,所運用的理財工具包括儲蓄、保險、基金、貸款等各類金融產品。
由于受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發展的影響,我們農村地區經濟相對落后,信息相對閉塞,農村居民受到傳統觀念及其固有認知的局限,偏好于將閑置資金存定期以獲取利息。農村居民往往將“理財”簡單地理解為“理財產品”,而且認為理財產品都具有風險,這也就導致了農村居民偏好儲蓄而不愿意去理財。
農村居民將“風險”等同于“損失”,所以在提到某產品可能具有一定風險的時候,大部分農村居民都會義正言辭地拒絕該產品。其實,“風險”在經濟學的范疇里是一個中性詞,強調的是一種未來的不確定性,可能帶來損失、盈利或者無損失也無盈利,同時風險是可以采用有效的方法進行度量和控制。農村居民客戶由于信息不對稱以及受教育的局限性等原因,導致其對風險缺乏全面的認識。
在農村地區,基本上只有中國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設有網點,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數量有限,缺乏競爭意識,理財產品創新較少,現存理財產品種類單一。同時,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理財推廣力度不足,缺乏理財投資咨詢業務,影響了農村金融理財產品的普及。
農村地區正處于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多渠道增加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固然重要,但是如何守住現有財富也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一方面,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深入,鄉村振興等政策的落實,“三農”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8.5 %,農村居民的財富逐漸積累,那么在農村地區普及理財觀念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2014年11月22日人民銀行公布的一年期基準存款利率為2.75 %,到目前市場執行的一年期基準存款利率僅為1.5 %,同時考慮到通貨膨脹率和利率市場化等因素,存定期帶來的真實收益已經為負數,如何更好地安排目前的消費和盈余資金以達到財富增值的目的就具有了現實的緊迫性。
雖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是工資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占比接近80 %,需要進一步拓寬收入來源渠道,增加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
另一方面,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農村居民擔心自己老無所養、病無所醫,會更偏好定期存款,但是考慮到通貨膨脹等因素,農村居民的資產實際是越來越貶值。因此,在扶貧攻堅的同時,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農村居民也才能更安心地接受理財觀念的普及。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雖然理財業務已經突破了實體網點的束縛,但是由于農村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互聯網理財業務在農村的發展舉步維艱,所以農村地區理財觀念的普及以及理財業務的發展還需要實體網點推進,需要加強農村金融市場的投資力度和設施建設。再者,產品的設計應該要考慮到農村居民收入的周期性與季節性,同時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產品創新,有針對性地降低理財準入門檻,提高農村居民的理財積極性。
加強風險意識培育需要從兩方面著力。一方面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農村居民對風險形成正確的認識。另一方面需要金融機構加大風險的宣傳力度,理財經理可以借助專業的工具對客戶進行風險意識培育。隨著農村金融環境的不斷改善,農村的理財市場價值終將被發掘,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通過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促進農村理財市場的長遠發展,從而也能更好地普及理財觀念。
[1] 毋雅楠,張金曉.新形勢下我國農村地區理財問題研究[J].財經縱覽,2016(9):190-191.
[2] 呂鷹飛.我國農村金融理財業務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J].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1):72-76.
[3] 戴舜英,傅正光,叢琳潔,等.農村金融理財的發展現狀與可行路徑研究[J].南方農機,2018,49(6):7-8.
[4] 鄭雪.農村居民理財現狀及對策建議[J].農家參謀,2018(3):8-9.
[5] 張紅兵,趙碩.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農村個人理財現狀及發展策略探析[J].管理研究,2018(11):74-77.
F323.6
C
2095-1205(2019)07-49-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