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龍
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探究
楊樹龍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湖北武漢430000)
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無論是農民的數量,還是農業產業的實際影響力,都決定了我們必須立足農業產業的發展需要,探究適合本地區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策略與模式。文章從生態農業經濟的特點與發展價值分析出發,結合當前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究了優化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路徑。
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社會價值;現實需要
在當前生態文明的影響下,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時,要從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出發,需充分注重生態資源的公共性,融入必要的生態環保意識,有效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經濟。同時,有效解決當前農業產業發展進程中所存在的生態問題和短板,就成為新的時代訴求。
生態農業經濟是當前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基于我國生態環境現狀的必然抉擇。客觀認識生態農業經濟的特點和局限性,并對其發展價值進行分析,有助于當前全面推進生態農業發展。
生態農業經濟是傳統農業融入生態理念的全新發展形態,在這一過程中,其不僅確保農業資源的有序開發,同時也有效維護了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因此,生態農業經濟正是生態理念在農業產業發展進程中的生動體現,該經濟形態也是生態性與經濟效益有效“平衡”的一種理想狀態。因此,想要有效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就需要根據生態農業的綜合要求,在穩定生態環境的同時,滿足整體生態系統的具體要求。但是,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受到“追逐利益”的思維影響,多數農戶很難自覺將生態理念融入到具體的農業經濟發展之中。
完善系統化的生態農業經濟是以優化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產業資源應用價值最大化的表現。在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發展進程中,農業領域已經從傳統的粗放經營向新的生態經營轉型。生態農業經濟的重點和前提是維護生態,因此,該經濟發展形態有效維護了生態環境。生態農業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其有效改變了傳統農業發展理念,突出強調自然生態的重要性,對當前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有著積極指導意義。生態農業經濟是以維護生態良性發展為前提的經濟形態,通過減少環境污染,減少農藥、化肥使用,發展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也為大眾提供了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
生態環境是大眾健康生活的基礎,更是直接影響大眾權益和健康的因素。傳統農業發展過程中,未能有效認識到產業發展的基礎前提在于維護生態平衡。因此,存在不同程度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影響了生態平衡,甚至危及大眾的食品安全。從目前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狀況看,其中存在以下問題:
從我國當前農業產業發展狀況看,多數地區依舊采用“小農經濟”的發展形態,大多農民仍然將追求農業效益的最大化作為產業經營目標。在農機設備和農業科技應用方面,存在較大“短板”。同時,受農業推廣機制不完善因素的影響,多數先進的農業科技和設備未能及時轉化為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生產資料。在農業生產與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因為使用化肥、農藥而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現象。
生態農業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農業經濟形態,如何發展和發展的重點等等,都需要系統化探索。從該經濟的投入回報比例和時間看,都不具有較大優勢,尤其是該經濟的最大效益在于其維護生態平衡的社會效益,因此,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資本和人才等發展資源的流動積極性。從參與生態農業經濟的主體看,目前僅有少量規模參與其中,多數農民個體和企業尚且未能轉化發展思維。從人才狀況看,無論是專業的理論研究力量,還是職業化的技術人才都相對缺失。
在生態文明理念影響下,推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已經成為當前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結合當前生態農業發展狀況看,受理念認識、產業機制等多種因素限制,其中存在一些問題,亟待優化。綜合來看,在優化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時,需要注重以下3點。
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是以維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確保整個農業生態系統穩定運行的重要舉措。因此,想要真正實現農業經濟的生態、持續發展,就要在遵循生態規律的前提下,推進農業產業發展。第一,要匯總、分析本地區生態環境的實際承載力,確保整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不打破這一生態平衡。通過遵循生態農業發展規律,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從而真正實現資源應用與生態維護之間的“深度融合”。第二,要從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出發,通過優化農業經濟發展模式,遵循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深度”融合的發展理念,從而確保農業生態經濟的穩定、有序發展。
在傳統發展認知中,片面認為整個環保活動更多局限于城市中來開展,因此,普遍未能將廣大鄉村納入到整個環境維護體系之中,影響了農村自然生態的平衡。在當前優化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時,要注重將環保、環境整治等工作全面引入農村生態維護之中,通過為生態農業經濟提供綠色的生態環境,從而才能實現生態農業的長期、持續性發展。比如設置專門的環境維護機構,如禁燒、環境整治等機構,統一開展農村生態環境維護工作。要認識到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主體是廣大農民,通過提高大眾的生態意識,從而真正有效做好農業生態建設。
對于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來說,其需要有良好的服務系統作支撐,特別是通過發揮社會服務體系的監督、約束和引導作用,構建生態服務體系的“完善鏈條”。第一,政府部門要及時出臺和完善生態農業法律機制,通過對污染和破壞農村生態的行為進行法律制裁,進而有效保障生態農業發展。同時也發揮政策優勢,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到生態農業的建設與發展之中,通過強有力的支撐,營造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良好環境。針對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則發揮稅收、財政和保險等多種市場化手段,持續性投入發展資金。第二,在產業發展形式上,要注重探索適合本區域發展的農業形式,要適當調整農業產品結構。通過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等多種形態,為維護農業生態環境探索不同方向。
當前,我國正處于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階段。在現代農業經濟發展進程中,以生態、綠色的思維來開發,極為重要。因此,立足生態農業的特征及優勢,探索生態、綠色的農業經濟路徑,發揮先進技術優勢,積極推廣節能環保設備,充分利用現代生物資源,盡可能減少農業產業中的污染排放,通過大力推進綠色農業、循環農業,從而筑牢生態農業經濟。
[1]銀永安,宋曉玲,李蘭海,等.完善重大生態農業工程,建成新型現代農業體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現代農業發展芻議[J].作物研究,2019(01):47-51.
[2]段海霞,羅崇亮,MinhaNaseer,等.優化作物根系構型,發展生態農業——2017年作物根系與根際互作國際研討會綜述[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9(02):1-9+51.
[3]劉鵬凌,黃春,畢桂林,等.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安徽省農業生態效率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8.
[4]李興榮,李建標,馬燦芬,等.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是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治本之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05):2+4.
校級課題,認知行為療法(CBT技術)在高職學生心理輔導中的應用探討,NO:2016YJ024。
楊樹龍(1978- ),法學碩士,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法經濟學和比較經濟法學。
F323.22
C
2095-1205(2019)07-50-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