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隋佳
農業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
李隋佳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重慶402160)
我國農業中小企業發展勢頭良好,傳統貸款模式不能滿足農業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為其提供授信額度較穩定且授信價格較低的貸款。根據農業中小企業議價能力較低、銀行不接受農業抵押物、核心企業失信引發連鎖效應的風險特點,文章提出了農業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的策略;商業銀行應加強農業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風險管理和風控識別;農業核心企業應適度進行信用捆綁,避免自身負債超過承受極限;農業中小企業應運用新型農業技術提升自身議價能力,并開辟多種融資渠道滿足資金需求。
中小企業;農業中小企業;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
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從“高速”向“高質量”轉變,為進一步發揮農業中小企業“造福民生”的作用,國家政策不斷向農業中小企業傾斜,社會資本逐漸向農業中小企業聚集。另外,我國國民高等教育普及率逐年攀升,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號召下,國內外一批“高精尖”農業技術人才選擇自主創業成立農業中小企業,高等學校農業技術教育更為農業中小企業補足一線技術技能人才。農業中小企業發展勢頭良好。
農業中小企業大多以市場為導向,從事種植、養殖、采集、漁獵等生產經營。現代農業還涉及新型農業技術培育、嫁接新品種農產品、采用網絡電商平臺等促進農業產品附加值提升,現代農業更需要穩定現金流支撐。來自股東的“自籌資金、自愿組合”投資,來自社會資本(風險投資、私募基金等)的投資,都不能完全滿足農業中小企業的經營性現金流短缺問題。除國家扶農政策、新型農業技術支持、人才保障外,農業中小企業屬于較低附加值行業,利潤率有限,其穩步發展離不開商業銀行的支持,需要商業銀行為其提供授信額度較穩定且授信價格較低的貸款。
2010年前,我國農業中小企業與商業銀行間的授信模式較單一,多為一年內的流動型資金貸款模式,或者一年至三年的固定資產貸款用于修建農場,并沒有因為農業類企業、低利潤率等特征受到商業銀行政策優待。許多農業中小企業由于無法提供適合且足值的抵押物給商業銀行,受限于經營規模較小、企業成立年限不夠等原因,無法在商業銀行獲得授信貸款。2010年后,農業網絡化發展迅速,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占據主導地位,核心企業運用供應鏈管理來整合資源、降低財務成本的需求迫切,為迅速占領農業核心企業供應鏈管理市場,商業銀行農業供應鏈金融新型貸款模式應運而生。
供應鏈金融模式為農業中小企業帶來新的銀行融資機遇,為處于資金支持弱勢、降低成本能力弱勢、風險管理弱勢的農業中小型企業提供了較低成本的融資平臺和高效率的運營平臺。同時,供應鏈金融保障農業中小企業應收賬款的賬期控制在合理期限內,保障其具有較穩定的籌資性現金流流入,不再受限于傳統貸款模式中的抵押物和主營業務規模等。基于多方共贏的認可,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在農業中小企業中接受程度越來越高,為使農業中小企業持續獲得風險可控的銀行融資渠道,促進我國農業中小企業發展,加強對我國農業中小企業在商業銀行中的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研究有著積極的意義。
我國商業銀行農業供應鏈金融有三方參與主體,核心企業、上下游融資企業、商業銀行。核心企業掌握上下游融資企業交易數據,掌握供應鏈上的所有應收及應付賬款,對上下游有絕對的掌控能力,有強勢的行業話語權。甚至核心企業在與商業銀行“分利”談判中,擁有一定的定價權。與此對應,農業中小企業由于處于供應鏈弱勢方,議價能力較低。貿易交易過程中,核心企業向上游供應商農業中小企業購買農產品要求賒銷,由于核心企業的強勢地位,農業中小企業被迫同意賒銷形成應收賬款,且農業中小企業在備貨過程中需要直接支付現金給農戶,來自上下游兩方面的資金壓力,讓農業中小企業的經營性現金流吃緊。在經營性現金流吃緊的情況下得不到及時的籌資現金流的補給,或者供應鏈融資成本過高,就會造成較大的財務風險。農業中小企業議價能力較低,銀行不接受農業抵押物是我國農業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風險的首因。
核心企業是供應鏈金融風險的核心變量。核心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直接決定上下游農業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決定商業銀行是否能接受核心企業成為供應鏈金融中的“1+N”中的核心“1”。實際經營中,核心企業可能因信用捆綁過度或自身負債超過承受極限,使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出現整體兌付危機。另一方面,當核心企業發生重大不利時,核心企業可能變相隱瞞交易各方的經營信息,甚至出現有計劃的串謀融資,利用其強勢地位要求上下游農業中小企業向商業銀行取得融資。
一旦核心企業信用出現問題,必然會隨著供應鏈條擴散到上下游企業,影響供應鏈金融的整體經營安全。商業銀行會立刻“收貸”,要求供應鏈上下游農業中小企業立刻歸還貸款。同時,由于核心企業是供應鏈上下游中小企業開展生產活動和貿易活動的依托,核心企業的信用問題,還會導致應收賬款的無法回收及存貨價值變現能力下降等風險。
供應鏈金融是商業銀行依靠核心企業的信用,給整條供應鏈提供金融服務方案,實質是把核心企業的融資能力轉變成為上下游農業中小企業的融資實力,提升農業中小企業信用級別。因此,抓住核心企業信用管理在我國農業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中最關鍵。具體來說,商業銀行應建立核心企業信用評級體系,從行業地位、財務數據、征信情況、發展前景等方面,給核心企業信用從高到低打分,并盡量細化打分,比如信用評級分數從1A-1D開始一直到12 A-12 D。每自然年度,重新對存量貸款的核心企業打分,及時識別風險,對出現重大信用風險,致使信用評級下降較多的核心企業予以高度關注增加打分頻次為一季度一次,信用惡化嚴重時甚至退出授信。對新增異地核心企業,要指派專人定期前往異地調查核心企業經營情況,避免出現異地核心企業瞞報虛報財務數據連同上下游企業造假騙貸情況發生。
核心企業內部應成立專門的供應鏈管理部門,珍惜自身信用,與商業銀行適度合作,善用供應鏈金融為其創造營業外收入。做好產品質量建設,積極開拓銷售市場,加強自身負債管理,在實際主營業務收入上適度控制與上下游農業中小企業的信用捆綁額度。
農業中小企業應重視農業技術開發,為核心企業提供短期內較難替代的農業技術產品,提升自身議價能力,盡量縮短應收賬款賬期,獲得成本較低的供應鏈金融貸款,持續進行農業生產技術創新。同時不可過分依賴供應鏈金融模式,對核心企業提供的應收賬款數據要反復核實,善用國家扶農政策,吸收風險投資等社會資本作為備選籌資措施。
[1] 張玉嬋.農業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風險規避研究[J].天津經濟,2018(08).
[2] 姚王信,夏娟,孫婷婷.供應鏈金融視角下農業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及其緩解研究[J].農業進步與對策,2017,34(4):105-110.
[3] 張偉斌,劉可.供應鏈金融發展能降低中小企業融資約束嗎?一基于中小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12(03):110-120.
李隋佳(1989- ),女,重慶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金融市場及公司投融資。
F326.6
C
2095-1205(2019)07-67-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