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超
淺析綠色農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薛超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綠色農業是一種兼具“綠色生態”和“農業發展”理念的現代農業形態,在推進綠色農業發展時,生態發展理念、農業產業化建設和人才隊伍,以及先進的農業科技是推進其有序發展的核心要素。從社會視角看,要在全社會范圍內積極推進綠色農業建設,加大綠色農業多元化投入,真正有效推進綠色農業發展。文章從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現狀出發,分析了我國綠色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
我國綠色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綠色農業已經成為破解“三農”問題,推進農業化、產業化建設的重要方向和有效路徑。在生態中國建設進程中,在全國范圍內,積極推進綠色農業建設,極具現實意義。
綠色農業(GreenAgriculture)是融合了生態、環保等理念所形成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是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下提高農業發展質量的核心舉措。
自全面踐行綠色農業發展理念以來,我國綠色農業產業實現了較大規模發展。從綠色農產品所涉及的品種數量到整體產業規模,都形成了較大提升。根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數量、有機農業示范基地數量等等,都得到了持續擴大。同時,在“產業化”理念影響下,我國綠色農業發展模式不斷成熟。
目前我國綠色農業企業發展迅猛,全國出現了數千家發展綠色農業的龍頭企業。無論是生態環境良好地區,還是經濟貧困地區,都將綠色農業作為本地區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點。通過開發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等,充實了綠色農業發展內涵。憑借綠色、生態、無公害等多種理念,綠色農產品的口感、質量都與其他農產品不同,尤其在大眾聚焦綠色健康的消費環境下,綠色農業企業獲得了更高的經濟效益和市場口碑。
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國就開始推進綠色農業建設。隨后,我國相繼出臺了扶持綠色農業發展的政策、專門組織,在全國范圍內推動綠色農業建設。在稅收政策方面,也特意出臺了各種優惠方案。此外,我國按照國際有機食品的認證標準,積極完善我國綠色農業政策法規,推進國際認證,獲得國際認可。除了政府力量外,企業、公民大眾等對綠色農業的認可度不斷提升,初步形成了全社會參與的綠色農業發展格局。
推進綠色農業發展,已經成為生態環境下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在我國綠色農業近三十年建設中,既形成了一定規模和成就,也存在一些問題。
什么是“綠色農業”?在日常,又有哪些表現?大眾關于這些問題的具體認知,仍然存在滯后現象,大致上看,主要表現為:第一,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經營者對綠色農業的認識仍然不足。為了盲目增加農作物產量、解決病蟲害問題,仍然存在使用農藥、化肥的現象。同時其對綠色農業的生態價值明顯認識不足。第二,從消費者角度看,大眾對綠色農業是一種籠統概念,加上尚未普遍樹立“綠色農產品消費”的理念,影響了綠色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想要真正有效推進綠色農業建設,就需要制定標準化、規范化的行業準則和認證機制。現階段,我國所實施的綠色農業標準體系,大多參考國際標準來制定,在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等方面也缺乏健全的認證機制。在綠色農業監管方面,缺乏對綠色食品生產、加工過程的全程序監管,在整個認證市場上,形成了多種方法、多家機構的“混雜”認證現象。
綠色農業是以充足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為基礎的現代產業,資金既是綠色農業產業發展的根源,也是積極踐行綠色生態理念的核心。其一,綠色農業發展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撐。與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不同,綠色農業作為一種現代產業理念,從農作物育種到栽培,再到生產加工等多個環節都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作為發展支撐,同時綠色農業的經營風險較大,投入回報的周期較長,以至于綠色農業發展缺乏充足的“資金”支撐。其二,綠色農業發展缺乏充足的科技支撐。目前在科技領域,技術應用與綠色農業生產缺乏有效銜接。多數科技成果未能及時轉化為綠色農業所需要的技術。
在推進綠色農業時,對生產環境、農業加工、運輸和存儲等各個環節,都有較高要求。因此,在有效解決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時,需要從以下角度出發:
發展綠色農業是一項具有社會影響力和公共性的活動,其核心主導是政府。因此,在解決綠色農業發展問題時,政府主動履責,做到以下工作:第一,要結合本地區實際,科學解析國際綠色農業標準,制定符合本地區實際、可執行性強的綠色農業標準。第二,要注重完善政策,尤其要針對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所涉及的生態環保、稅收和市場營銷等多個方面制定合理的政策,為綠色農業發展提供導向支持。第三,要注重充實市場監管力量,完善監管流程,針對“虛假綠色農業”、堅決查處危害環境的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確保綠色農業的有序建設。
參與綠色農業經營的有關企業、合作社和農場等,要將履行社會責任和追求經濟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要意識到綠色農業建設的長遠價值。第一,各有關企業,要注重將綠色農業的各項要求全面融入企業發展的各個環節之中,要嚴格自律,真正按照綠色農業的生態、環保要求開展生產、加工與運輸等活動。第二,相關企業要注重加大綠色農業生產的科技研發力度,尤其要注重利用現代生物技術等新科技,來解決農作物種植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病蟲害”現象。第三,相關企業要積極參與相關院校、研究單位的“農業成果轉化”活動,通過及時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技術,助力綠色農業建設。
綠色農業是一項關系大眾民生的長期事業,實際上大眾是實現綠色農業建設的推動力量。第一,大眾要及時了解、宣傳有關綠色農業發展的資料、技術等,全面提高綠色農業的社會知曉度。尤其是要營造全社會積極認同綠色農業發展價值的良好氛圍。第二,大眾要提高社會責任心態,對農業產業中有關綠色農業的產品進行監督,通過發揮社會監督力量,維護綠色農業產品市場的有序經營。
綠色農業作為一種合理開發、高效利用農業資源的產業形態,在生產、發展過程中,通過維護生態環境、聚焦食品安全,既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也為農業科學升級與轉型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因此,有效解決綠色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將為我國農業持續化發展奠定重要動力。
[1]李紅兵,周新,曾潔,等.基于DEA模型的綠色農業生態補償績效評價研究——以西安市藍田縣某村落整治項目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04):532-537+543.
[2]王飛,石祖梁,王久臣,等.生態文明建設視角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思考[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08):17-22.
[3]湯小明,潘靈,吳瓊,等.做大做強綠色有機產業加速農業結構轉型升級——基于宜春市綠色有機產業發展的調研與思考[J].江西農業,2019(06):70+73.
[4]中國人民銀行嫩江縣支行課題組,劉志偉,史景豐.綠色農業發展中的幾個轉變及存在問題研究——以黑河市嫩江縣為例[J].黑龍江金融,2019(04):75-77.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以U-learning為資源共享平臺的高職學生英語碎片化學習研究》,NO:2018YJ024。
薛超(1980- ),女,吉林樺甸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F320
C
2095-1205(2019)07-129-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