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梓浩 劉慶慶 楊紅秀 梅子言 曹若桐 王瑩
雄安新區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就業問題調研及精準幫扶
羅梓浩劉慶慶楊紅秀梅子言曹若桐王瑩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隨著國家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各行政區經濟發展迸發出新的活力。但受到城市用地面積擴張的影響,農業用地逐漸流失,農民無法依靠耕種換取收益,生活失去了保障,至此,加快農村人口再就業,改善農民就業現狀已是迫在眉睫。文章立足于雄安新區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就業問題,結合國家政策,提出了精準幫扶策略,以期為雄安新區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雄安新區;城市化;農民;就業;土地;精準;幫扶
雄安新區位于我國河北省保定市,是以安新、雄縣、容城在內的國家級新經濟規劃區。2017年,國務院與中共中央通過決議,將雄安新區設為國家城市化建設新區域,并將在未來幾年對其進行合理布局與優化開發。雄安新區的設立,在我國城市化建設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但在計劃實施過程中也引發了諸多問題,諸如耕地面積減少,失地農民數量增多等,為了實現統籌兼顧,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雄安新區開始加大對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研究,加快政策優化,拓寬農民就業與創業渠道等,以激發農民的再就業熱情。
在走訪過程中筆者發現,該區失地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生活環境相對閉塞,對于政府政策缺乏認知,就業意識不強。與此同時,該區農民對子女的教育意識薄弱,普遍信奉“讀書無用論”,對子女學習情況漠不關心,與教師缺乏溝通,子女耳濡目染下,自然而然的擺脫學習氛圍,致使該區的升學率十分低。意識上的短板使得農民故步自封,郁于現狀,一味的依賴政府安排,長期無法走出被動懶散的怪圈[1]。
目前,雄安新區產業規劃主要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互聯網與大數據等為主導,這些高端產業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對于員工有很高的素質要求。而該區農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都無法達到企業規定的硬性學歷標準。與此同時,農民長期以耕作與開小作坊為謀生手段,對于市場環境缺乏認知,時常抱著盲目的心態找工作,“錢給的多就行”,對于工作安全,企業正規與否都沒有考量,使得自身的合法權益得不到良好保障。
由于耕地流失,農村青壯年大都選擇到城鎮務工,只有兒童與老年人留守于村中。數據調查顯示,雄安新區在村可就業人口平均年齡在40 歲左右,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身體機能下降,對工作缺乏熱情,更無法參與勞動強度高的工作,想要謀生,還需要學習新的技能。與此同時,一些企業為了長遠利益的打算,大都愿意招聘青壯年員工,這也極大的限制了農村留守人口的再就業。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科技產業的投入,大量新型企業崛起,大、中、小型企業并存,使市場經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前景,但對于農民而言,就業問題仍然未得到實質性的解決。本著公平性與開放性原則想,許多企業對失地農民開放崗位,但工作內容卻存在難度大、操作難等問題,最終使大批農民望而卻步。產業結構調整治標不治本,企業崗位設置也是換湯不換藥,最終使農民產生畏難情緒,嚴重影響到雄安新區的持續性發展。
目前,我國針對農民的技能培訓仍處于起步階段,培訓內容通常圍繞農業、勞動等展開,項目單一,且培訓效果差強人意。與此同時,受到精力與資金方面的影響,農民技能培訓的規模相對較小,缺乏系統性與正規性,部分培訓機構甚至向學員索要高價學費,致使大部分待就業農民都沒有參與熱情。此外,培訓配套設施不健全,城市與農村的生活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農民在來到城市后產生明顯的心理落差,培訓機構未及時對學員進行心理干預,也使得學員產生患得患失等心理,對于城市工作缺少信心。
教育問題是導致雄安新區農民就業惡性循環的主要因素,為了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該區再就業問題,改觀農民意識形態,有關部門應當以基礎教育為基礎的點,加大對該區基礎教育的投入力度,做好農村家庭思想工作,讓農民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2]。
一方面,雄安新區應加快基礎教育師資力量建設,實現農民再就業問題在教材中的滲透,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幫助學生樹立起終身學習理念,幫助農民走出閉塞的環境,使基礎教育真正的發揮作用。
農民再就業是一段系統且漫長的過程,只有針對不同就業意愿的農民、不同崗位需求,開展專項培訓課程,才能使崗位配置與農民專業技能做好銜接,確保農民快速融入新區域,提升農民整體收入水平。
首先,有關部門可就當前熱門的崗位對農民進行培訓,充分利用社會力量,聘請企業優秀員工進行培訓講解,并賦予其相應報酬,以此來吸引更多優秀員工的參與,使培訓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其次,培訓中應當增設新區建設形勢與政策等內容,幫助農民更好的了解新區發展前景;再次,加強宣傳,加大扶持力度,通過稅收優惠等策略,鼓勵企業招納農民工,使農民就業培訓向著系統化方向發展。
過去,由于針對農民就業的法律法規不完善在,致使農民合法權益得不到良好保障,“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農民工工傷得不到賠償”等問題屢見不鮮,久而久之,農民對于再就業望而卻步,甚至對企業產生仇恨心理,影響社會安全與秩序。對此,政府應充分利用自身職能,加強對農民再就業的監管力度[3]。
一方面,加快法律法規的填充與修訂,明確企業應承擔責任,一旦發生安全問題,需強制征收企業罰款,并處以相應懲罰。另一方面,加大勞動合同的管制,對于合同內容不盡不實的,則需要將內容填充完整,農民工也可就此向企業追討賠償。此外,還應完善農民就業創業保障制度,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
與大中型企業相比,小微企業在我國資本市場的比重更大,且經營模式更加靈活,工作內容相對簡單,更能滿足農民就業需求。政府可通過稅收優惠等方式,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扶持,或為小微企業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小微企業開放農民工作崗位,通過政企合作,帶動經濟穩步增長。
與此同時,旅游業也可作為扶持農民就業創業的主要產業。雄安新區擁有大量自然景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依托于自然環境開設旅游服務業,不但可以解決大批農民的就業問題,還能夠為“農家樂”、“農副產品批發”等農民創業創造機遇。部分旅游服務業具有明顯的勞動密集型特征,對于崗位學歷要求相對寬松,十分適用于雄安新區的就業現狀。
雄安新區的建設步伐不斷加快,面對陌生的城市環境,以及快速的生活節奏,農民時常會感到壓力巨大,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對此,政府在加強經濟建設的同時,也應從精神文明角度出發,加強對農民再就業人員的心理干預,構建人性化公共服務體系。
一方面,技能培訓應當與心理輔導同時進行,實時掌握學員心理動態,及時為其排憂解難,幫助農民更好更快的適應城市生活,積極的面對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在網站上或街道開設心理咨詢室,激發農民自我派遣的意愿,通過一對一溝通,幫助農民紓解心結,使其盡快從失去土地的不適中走出來,盡快的恢復積極樂觀的心態。
雄安新區城市化背景下,農民再就業問題亟待解決,對此,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從根本出發,加快農村教育投入,增設農民就業崗位,加強經濟與政策扶持等,使農民生就業現狀得到改善,共同參與到新區建設當中。
[1]劉玉娟,孫睿,王刊.城鎮化進程中影響農民創業的因素分析——以雄安新區為例[J].中國商論,2019(13):200-201.
[2]梁艷.城鎮化背景下雄安新區失地農民的就業破解機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9(01):25-30.
[3]張曦文.雄安新區失地農民創業就業保障對策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07):144-145.
2017年度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校級研究項目《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專項項目》,NO:XY201704,項目負責人:羅梓浩,項目成員:劉慶慶、楊紅秀、梅子言、曹若桐、王瑩。
F299.27
C
2095-1205(2019)07-141-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