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靜雯
農業產業升級轉型中農業綜合體發展問題分析——以XX山莊為例
汪靜雯
(云南農業大學云南昆明650200)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速度不斷加快,而農業綜合體作為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中最為典型的一種模式,近年來成為了農業發展的新形態。農業綜合體即為“政府+企業+基地+農民”結合發展,是現代化農業產業轉型方向,是農業園區發展的高級形態和升級版, 是后工業化時代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態, 是探索發達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載體。
農業產業;升級轉型;農業綜合體;問題;分析
自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以來[1],農業產業一直是學界乃至社會各界關心關注的重點領域,尤其是隨著產業升級轉型的速度加快,經濟新常態的持續發展對于工業化、城市化的需求愈加迫切,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已經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需求,是解決我國農村問題的關鍵舉措[2],更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方式[3]。而在農業產業升級中,最為典型的發展方式之一就是農業綜合體。農業綜合體是“政府+企業+基地+農民”的一種發展模式,發展方向是典型的三產融合發展,自農業綜合體出現以來,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取得較大進展,但隨著人們對農副產品的要求升級,如何實現政策、科技、投入、市場等多方面的平衡成為了制約農業綜合體發展的瓶頸。因此,現代農業綜合體作為探索發達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載體應運而生。
目前農業綜合體發展多為“企業+基地+農民”或“企業+合作社+農民”等模式。以農業為主導,結合旅游、創意、文化、房地產、商圈、文化、娛樂等等相關產業、形成的多功能的產業綜合體。
以XX山莊為例,該山莊是一家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打造的以“新文化+新農業+新健康”為主的復合運營模式的現代化農業綜合體,集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研發、銷售、觀光旅游為一體。通過采取“公司+基地+種養合作社+農戶”方式,有力轉變了農村經濟發展方式,一方面大力發展企業規模,利用四年時間建設了占地5 600 畝的大別山農特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產業園等,并跨縣區建設31 個果蔬家庭農場、大型物流配送中心、萬畝種養基地等,形成了環山十公里休閑農業觀光帶及萬畝種養基地,同時為當地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積極帶動農民脫貧。2017年全年,山莊共接待游客35 萬人次,實現產值6億元。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專業村,通過推行推行公司股51 %、村自強互助脫貧合作社占股49 %方式加盟山莊的模式建設了31 個專業村,實現村內人均年增收1.8 萬元,同時針對土地流轉后的農民提供生活、收入、增收、致富四重保障,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綜合體的發展。經統計,截至2017年,山莊為2 000 名新型職業農民提供就業機會,幫助2 652 個家庭擺脫貧困。
以xx山莊為例,目前該山莊的農業生產呈現以農業綜合體為中心、向周圍縣鎮發散的形態,雖然占地面積較廣,但生產基地較為分散,共涉及兩縣8個鄉鎮31 個村、流轉土地4 553 畝,距山莊距離為10~100 km不等,不利于整體管理。同時,該山莊的產品銷售多為松散型合作,帶動作用不明顯,合作組織管理松散,實施過程中出現標準不一問題,如在山莊與農戶進行的豬養殖合作中,由山莊給農戶提供種豬,制定的相應標準并進行成豬回購,雖制度較好,但受農村老齡化、技術支持不足、風險承擔能力差等多種因素影響,成豬標準出現松動。此外,目前來看,該山莊主要消費者來源于周邊城市,周邊縣區,消費者來源較為單一,不利于下一步發展。
目前,在農業綜合體的主體建設方面,主要由龍頭企業或農民合作組織組成,其中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則尚不顯著,而農民合作組織則多是因為沒有農民領袖式的領導者,故服務功能較弱、缺少內部約束機制及抵御風險能力、缺乏活力。同時,農業科技服務農村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的技術需求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總體的創新力度相對較低。
以xx山莊為例,雖然其有自營物流運輸系統,但由于農產品物流的社會化和市場化程度較低,農資和農產品銷售具有分散性和盲目性,且農戶居住相對分散,溝通渠道不暢,呈無組織分散狀態進入市場,加之農產品物流流通過程損耗大、效益低,導致農產品物流市場設施技術均相對落后,服務能力嚴重不足。此外,由于農產品品牌化程度不高,且大部分農戶均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未形成整體品牌化營銷的氛圍,因此使得農產品品牌效應不強,致使綜合體內農產品的擴大化經營發展收到阻礙。
一方面,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完善經營管理措施,通過科學合理規劃促進專業化農業綜合體的建設,使得綜合體內農業產業進一步標準化,實現規模化生產。進一步整合各項特色資源,打造特有特色農業綜合體,形成特色化優勢。另一方面,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加強產學研結合,推動新型農民服務的專業化和普及化,通過專業的培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綜合體的后續發展提供人才動力。
在當前農業綜合體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主體建設,突出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確定發展方向和規劃項目,并進一步落實扶持政策,確保財政資金投入力度,通過進一步固化主體建設,不斷引進先進技術、創新經營管理機制,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打造現代農業綜合體示范基地。與此同時,在運作過程中,始終堅持把農民擺在受益的主體位置,堅持以人文本,并融入文化思想,打造綜合體特有文化。
在加強主體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如確保綜合體內供水供電及通信網絡正常,并按照適度超前原則加快道路、物流網絡等配套建設,為綜合體下一步擴大化發展提供便利。同時,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扶持等加強部門間協作,達成共建現代農業綜合體的一致方向,為綜合體的發展鋪路架橋,積極配合綜合體的發展規劃需求,形成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確保綜合體順利發展。此外,主動分析和研究當地特點,開發特色小鎮和品牌農業主導作用。
[1]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R].2018-02.
[2]湯丹.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區域差異[J].經濟問題探索,2016(02):180-184.
[3]韓曙平,郭軍盈.江蘇省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現狀及程度分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46-52.
汪靜雯(1995- ),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方向:農村發展。
F327
C
2095-1205(2019)07-143-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