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華 張愿愿
衡水市鄉土景觀元素的保護與利用——以環衡水湖地區村莊規劃為例
王志華張愿愿
(衡水學院河北衡水053000)
文章以環衡水湖地區村莊規劃為例,從村落建筑聚落、民居建筑空間、公共空間設施以及民俗文化元素等角度,分析了衡水市的鄉土景觀元素的利用、保護和傳承的策略,為提升衡水市鄉村環境品質,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新農村提供新的思路。
自然景觀;鄉土景觀;人文景觀;景觀元素;保護;利用
鄉土景觀是地域背景下人們的生存、生活方式與自然相適應的產物,是所在地域自然和人文景觀特色的根源。在衡水市的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在村莊的規劃設計中應該將村莊原生的聚落與建筑景觀、公共空間、自然景觀、歷史文化與民俗景觀,生活景觀等進行充分利用,實現鄉村景觀特色的挖掘,鄉村生活環境的優化,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及鄉村旅游環境的開發。
在環衡水湖地區村莊的規劃中,要尊重和保護原村落的聚落形態,圍繞“湖光秀色、詩意鄉村”的定位來展開。環衡水湖地區的大部分村莊位于衡水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內部,這些村莊總體來說地勢比較平坦,但由于歷史中黃河多次流經該區域留下了很多古河道遺跡,也形成了明顯的緩崗、微坡、低洼地等不同地貌類型。該地區村莊聚落基本以獨立合院式建筑為基本單元體,依據自然環境條件、家族群體關系等布局,主街與次街垂直交織形成較規整的網狀格局,形成棋盤式村落布局形態。
村落原始的聚落格局,它蘊含著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們與當地自然環境之間相互適應的深層關系,反映著當地人們的生存的方式和智慧,如傳統的風水觀念、生態觀念、宗教信仰、倫理觀念、民俗文化等等,所以在規劃中首先需要保護村落原生聚落形態,在此基礎之上可結合自身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挖掘其獨特的鄉土意象,形成獨特的設計概念和目標的定位,可重點通過對一些村莊的公共空間、街巷空間進行等進行系統整體規劃和有機更新,提升村莊的整體形象。
鄉土建筑作為村落景觀的最基本構成元素,它的外觀形態、結構、裝飾細節與材料等,與當地的歷史發展、地域文化、生活需求、技術發展等息息相關,是在漫長的生產和生活實踐過程中慢慢形成的。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應該尊重其本身的建筑特點,可結合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以及當今的工藝技術材料等,進行保護和完善,保持當地民居建筑的整體風貌特征,要避免“一刀切”式的改造方式,避免粗暴的在圍墻外立面,直接涂抹灰色的或者白色的涂料的“美化工程”,營造虛假的“白墻灰瓦”,亦或是對沿街墻面進行缺乏整體景觀形象規劃的墻繪裝飾。這樣的處理方式會對村莊的整體建筑風貌造成嚴重的破壞。
該地區的民居為典型的北方合院院式住宅,多為單進院落,正房坐北朝南,居于正中,東西兩側可以加蓋配房,布局較為緊湊,主次分明,建筑以紅色燒結磚為主要材料,部分使用了青磚、水泥砂漿等材料,這一材料也促成了當地以紅色為主,鄉土氣息濃厚的的建筑色彩體系。建筑結構為硬山坡頂,覆紅色陶土瓦,主要的建筑裝飾集中在建筑檐口、門樓、柱礎、影壁、山墻等,主要包括紅磚砌成裝飾結構、雕刻的吉祥紋樣、水磨石飾面和彩色瓷磚飾面等,此外有的民居在門口放置石獅子,在墻面上鑲嵌鏤空磚雕。這些建筑裝飾還具備著趨吉避兇的作用。總體來說,當地民居建筑形成一種質樸敦厚的視覺感受。
對于當地的民居建筑而言,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修繕,充分利用本土的材料,從整體建筑外觀形態,以及局部細節裝飾進行完善,保持建筑群落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如對對于民居門口的處理中,在保持原本形態特征的基礎上,對其裝飾進行局部調整,充分發揮材料的造型能力,適當的美化外觀效果。對建筑室內空間和院落可進行相對大膽的設計,在保持原汁原味的農村生活特征的同時,使用新材料,新技術,提升空間的藝術品味,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質。在內部庭院景觀設計中,依據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的研究,在居住者的共同參與下,打造輕松宜人、美觀大方的農家院落環境。
村落的公共空間環境的好壞對提升人們生活質量,彰顯村落環境特色的重要意義。在規劃設計過程中,應該充分調研當地人們的休閑方式、村落歷史人文背景等,打造獨特又能充分體現村落自身風貌的公共空間與小品設施,為人們提供舒適的休閑、交流環境。
環衡水湖地區四季分明,溫濕度差異大,有著典型的北方溫帶自然景觀特點,因處于衡水湖濕地保護區,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和材料非常豐富。該地區的村莊中,居住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他們有著相對規律的生活方式與農事活動,休閑方式也比較單純,如聊天、休息、打牌、跳廣場舞等。很多村莊的街道、門口及閑置的空間中,留下了很多與他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如很多閑置的石磨放置在民居的大門口,水缸、破舊的機器部件、小木船、漁網、剩余的建筑材料(如瓦片、磚塊)等等被廢棄街角,一些荒廢了的小作坊、小工廠等,依然訴說著這里曾經的歷史,也提供了豐富的景觀設計資源。
一般村落建筑群落周邊會有排雨洪的坑塘,而這些坑塘一般會成為垃圾堆放地,雜草叢生,雨季時過多積水更使之成為人們避之不及的危險場地,成為破壞村落整體環境的重要場地。針對這樣的情況,可以在優化傳統坑塘泄洪能力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其地勢、水和豐富的植物進行重新設計,把這片閑置的場地打造成一個環境優美的的休閑空間。村莊的入口區域,作為村落景觀展示的起點,切不可以簡單將與村落建筑風貌不和諧的牌坊或者現代風格的指示牌直接搬過來用,應該充分考慮該區域的環境特征,充分利用鄉土景觀資源來進行創新設計,將它與村落的主街以及其他功能空間中的景觀元素相串聯,形成一個完整的景觀敘事體系。
對于街巷旁側的公共空間而言,依據規劃主題、人文資源等,從人們日常的生活方式、交流習慣需求出發進行設計。如很多民居大門口放置的石磨、磚堆充當著人們曬太陽、聊天時的座椅,大門口及院墻旁的空間,常常成為人們聊家常的主要場所,同時作為街道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街道景觀的視覺感受。在這小塊區域的景觀設計中,可充分利用這些閑置的石碾木材、水缸、紅磚瓦片、蔬菜果木、沙石、水體、植物等鄉土素材,還可以結合一些其他材料和新工藝,因地制宜,形成以休閑座位為中心的景觀節點,在保持原始的鄉土風貌的基礎之上,營造自然淳樸又不失美感的街道景觀環境,為村民和孩子提供更優良的休閑場地。而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將周圍的居住者發動起來參與到設計之中,這樣更能夠激發這些使用者對鄉村環境的改善與維護的主動性,實現景觀的共治,并在人們的不斷參與中,使場地獲得更長久的生命力。
環衡水湖地區的民俗民風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除春節、中秋、端午,元宵等等,以及一些鄉土的節慶:廟會集市等慶賀方式,祭神、祭祖,民俗表演、購物娛樂、品特色美食等,展現了鄉村生活中的自然淳樸,富有生機的鄉土氣息。農耕生活依然還是留守在村落的人們的主要生活內容。井然有序、生機盎然的農田、寧靜的村落,播種、收獲的農忙時節,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此外還有一些村莊歷史文化悠久,特色鮮明,如彭杜鄉侯店村有著悠久的制作毛筆的歷史,制筆工藝精湛獨特,擁有“毛筆圣地”“北國筆鄉”的美譽。
民俗文化是鄉村景觀中最富有活力,最生動的內容。在規劃過程中,應該尊重當地人們的傳統信仰,挖掘、保護和傳承當地的民俗文化,充分發揮其獨特的魅力,打造特色化的景觀環境。如在候店村的規劃中,可以將其遠近聞名的傳統的制筆技藝歷史作為核心,對村落的整體景觀環境進行設計,從景觀小品及設施的造型設計、室外公共空間的文化展示,制筆博物館建筑與室內展覽環境設計等等,形成可以休閑、娛樂、體驗制筆工藝和產品的場所,并因此形成鮮明獨特、有深度旅游價值的景觀環境。
衡水市鄉土景觀元素要在尊重鄉土自然、人文環境的基礎上進行保護和利用,并能在新時代文化與旅游業不斷的發展和沖擊下,與新的工藝、材料相結合,秉持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自然樸素的設計觀,使鄉土景觀元素得到有機的發展和傳承,并充分讓村民參與到村落景觀環境的設計中,實現景觀的共治,打造集生態、人文、休閑、娛樂的特色鄉村環境,營造“田園生態、特色鮮明、舒適宜居”的美麗鄉村。
[1]俞孔堅.生存的藝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張松.作為人居形式的傳統村落及其整體性保護[J].城市規劃學刊,2017(2).
[3]田奔.鄉土元素在鄉村景觀營造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8.
2019年度衡水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衡水市鄉土景觀元素的保護與利用——以環衡水湖地區村莊規劃為例》,NO:2019082。
TU986
C
2095-1205(2019)07-155-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