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楠 梁雙陸 劉林龍
摘 要演運用貿易強度指數模型研究了2010年以來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的貿易聯系強度及動態變化。研究表明:總體上,近10年來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貿易關系日趨增強,貿易集中化趨勢明顯。2010年以來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取得較大進展,但中國優勢商品的出口貿易仍然以特定國家偏好為主,中國對各區域的出口優勢產業相對集中。相比之下,進口貿易進展緩慢,但與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進口貿易有較強的互補性,其中貿易聯系以資源性產品為主。基于此,文章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演六大經濟走廊;貿易聯系;貿易互補性
[中圖分類號]F712.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0461(2019)03-0045-08
一、問題提出
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經濟緩慢復蘇,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規則深刻調整,各國經濟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中國出于經濟發展、地緣政治等多方面考慮,適時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使沿線國家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深化經濟合作,共同發展繁榮。為提升 “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同度并配合其在各國的深入推進,國家劃分出六大經濟走廊①,有針對性地發展區域投資和貿易,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和六大經濟走廊的發展繁榮,學術界也積極跟進對相關問題的研究。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聯系方面,楊立卓等(2015)分析了中國與中亞三國的總體貿易互補性、產業間和產業內貿易互補性,發現中國與中亞三國的產業間和產業內貿易互補性都較強,貿易潛力巨大[1]。桑百川、楊立卓(2015)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成不同區域,采用修正的 CS 指數和 CC 指數分別測算了中國與沿線不同區域國家的貿易關系[2]。孔慶峰、董虹蔚(2015)將引力模型進行拓展,測算了“一帶一路”沿線69個國家的貿易便利化水平,發現沿線亞歐國家間的貿易潛力巨大,貿易便利化將進一步促進各國間的貿易往來[3]。鄒嘉齡等(2015)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依賴關系進行研究,指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貿易依賴程度加深,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對其GDP的增長貢獻較大[4]。鄒嘉齡、劉衛東(2016)采用社會網絡方法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網絡的基本特征、網絡組團的結構變化、核心邊緣及其演化情況進行研究,發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網絡密度增強,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網絡中的核心度在逐漸提高,并且中國已經成為了與東南亞構成子網絡中的核心國家[5]。種照輝、覃成林(2017)運用網絡分析方法對“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貿易網絡結構和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發現“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各國間貿易聯系顯著提升,國家間的空間距離、文化差異、貿易協定、貿易結構和制度差異對貿易網絡產生顯著影響[6]。張會清、唐海燕(2017)采用貿易強度指數模型,從進出口貿易兩方面分析中國與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貿易聯系問題,發現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出口貿易聯系強于進口貿易,中國在優勢工業品的出口和資源性產品的進口與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有較強的互補性[7]。李敬等(2017)采用網絡分析方法研究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的競爭性互補性關系,研究發現,近十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網絡密度增加,貿易聯系在增強,但互補性仍大于競爭性[8];在經濟走廊貿易發展與聯系方面,學者分別以六大經濟走廊為目標進行研究。關于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相關研究主要是經濟走廊的前景與對策(陳利君,2014)、經濟走廊機制建設(鄒春萌,等,2016)、貿易投資戰略意義和可行性分析(李艷芳,2016)、經濟走廊線路研究(殷永林,2016)、經濟走廊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措施;關于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在cnki中只搜索到2篇文獻,分別研究互聯互通的實踐構想(張建平,2017)和通道建設(盛葉,等,2017);關于中巴經濟走廊的研究較多,主要有風險分析(姚蕓,2015)、貿易潛力與效率研究(高志剛,等,2015)、經濟走廊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定位(陳繼東,等,2016)、經濟走廊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趙捷,等,2017)、產能合作(陳利君,等,2017)、生態研究(丁思洋,等,2017);關于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在cnki中僅搜索到3篇文獻,分別研究經濟走廊面臨的問題和對策(王頌吉,等,2016)、戰略內涵和推進思路(何文彬,2017)、推進的基礎與障礙(何文彬,2017);關于中蒙俄經濟走廊,主要研究有貿易現狀和貿易潛力分析(丁廣偉,2016)、經濟走廊的SWOT分析(李曦輝,等,2016)、貿易基礎和發展建議(吳兆麗,等,2016)、次區域合作水平(希仁塔娜,2017);關于新亞歐大陸橋的研究較多,其中貿易方面的研究有運輸對中國貿易的影響(吳向陽,2012)、市場開發策略(宋德斌,等,2016)、沿線農產品貿易特征(丁存振,等,2017)等。
現有研究對六大經濟走廊發展方向和“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貿易聯系進行了多樣化、多角度探討,但仍有欠缺之處:一是關于經濟走廊的研究對象單一。大多數文獻只研究某一條經濟走廊,針對性較強,但由于經濟走廊規劃的系統性特征,這種研究方法缺少整體性分析和比較分析,弱化政策參考價值。二是關于經濟走廊的研究內容欠缺。現有研究大多關注發展方向、制度設計、風險防范等方面,對于經濟走廊的貿易聯系問題少有涉及。三是在“一帶一路”沿線貿易聯系問題上,就商品而論商品,沒有對商品進行分類,弱化了進出口貿易中的產業發展因素。本文試圖彌補上述研究不足,對六大經濟走廊貿易聯系的進行比較分析并透過商品分析進出口貿易中的產業發展重點。本文與現有文獻有兩點不同:一是采用貿易強度指數模型系統的研究六大經濟走廊的貿易聯系問題及并進行比較分析;二是研究對象盡可能覆蓋六大經濟走廊沿線的所有國家,通過區域、商品、產業的多層面比較分析,找到進出口貿易的產業方向。
二、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貨物貿易聯系格局
從貿易總量來看,2005~2016年間,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②進出口總值不斷上升。2005年,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貨物進出口總值達到3 230.9億美元,占中國進出口總值的22.7%;2016年,進出口值增長至10 548.3億美元,占中國進出口總值的28.6%,進出口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2.9%。
從變動趨勢來看,2005~2016年間,中國與各經濟走廊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增長趨勢相近,都經歷了從高峰到谷底再到停滯的過程。由圖1可以看出,2006~2007年,中國與各經濟走廊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實現了高速增長,年均增長速度均超過20%。2008年,除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外,中國與其他五條經濟走廊的貨物貿易總值增速均出現迅速下降,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增速繼續下降,出現 “斷崖式下跌”。不過,2010 年和2011 年又實現超過20%的反彈式增長。2012 年再次下降,進出口增速降到5%以下,其中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總值增速下降為-7.6%。2013年總體緩慢上升,2015年,除中巴經濟走廊外,增速均迅速下降為負值,但下降幅度小于2009年。2016年,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貨物貿易處于增長停滯狀態。
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提供的數據,本文統計出2005~2016年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各主要經濟體的進出口貿易值占比(見表1),發現:①各經濟走廊貿易出現了較明顯的集中化趨勢。無論是2005年還是2016年,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中前三名占貿易總值的90%以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排名第一的印度占比高達70%以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前四名占貿易總值的50%以上,中蒙俄經濟走廊中的中俄貿易值高達90%以上,新亞歐大陸橋前三名的德國、俄羅斯和荷蘭占整中國與條經濟走廊貿易值的80%以上。②除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外,其余經濟走廊中主要經濟體排名穩定。12年以來,中國與經濟走廊中的東亞、南亞、中亞、西亞和歐洲主要經濟體保持穩定的貨物貿易聯系,但與東南亞的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貿易聯系卻有巨大改變。2005年,中越貨物貿易值為13.1%,排名第三位,到2016年,中越貿易值上升到35.1%,排名第一位。中馬貿易值降為第二位,中泰貿易值則排名第三位。
三、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進出口貿易聯系
(一)貿易強度指數模型構建與說明
貿易強度指數模型 ( trade intensity index model,簡記 TII 模型)側重于分析國際間實際貿易流與引力模型所估計的理論貿易流之間的偏差,進而衡量國別之間貿易聯系的緊密程度。本文參考Kalirajan (2000)[9]、Kim (2013)[10]等人的研究和張會清、唐海燕(2017)以及楊立卓(2015)等已有文獻的做法,應用 TII 模型深入研究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雙邊貿易聯系。
雙邊貿易強度指數③:
(1)式中i是出口國,j是進口國,X是i對j的出口額,X是i國的總出口額,X是j國的總進口額,X是世界總進口額,本文不考慮國際貿易成本,認為i對j的出口額等于j從i的進口額,世界總出口等于世界總進口。在簡化的引力模型中,I的數值總是等于1,而實際雙邊貿易額大于簡化模型的估計值時,I的數值就會大于1,反之小于1。貿易強度指數越高,說明促進雙邊貿易發展的積極因素作用更顯著。
比較優勢理論所預期的貿易強度指數:
(2)式中是i 國對j國的預期出口規模,用于衡量貿易雙方在專業化結構上的互補性程度,反映了雙邊貿易互補性特征。對于一種同質商品 h,理論上,國家 i 對j 出口商品 h 的預期規模為:
(3)式中X是j國進口商品h的規模,是i國出口商品h的規模占世界出口h總規模的比例。擴展到所有商品的情形,可知i國對j國的預期出口規模為:
(4)式中S,表示出口國i在商品h上的顯示比較優勢指數,R,表示進口國j在商品h上的顯示比較劣勢指數。S的數值越大說明i國在h商品的生產中具有專業化優勢,比較優勢強;R的數值越大說明j國在h商品的生產中進口專業化程度較高,有明顯的比較劣勢。
雙邊貿易的特定國家偏向指數:B=(5)
(5)式是預期貿易規模與實際貿易規模之間的分歧,反映了i國出口貿易中偏向j國的程度,經濟含義在于衡量貿易雙方在經貿往來中的便利性程度,如地理距離、貿易協定等。
由比較優勢理論所預期的貿易強度指數和雙邊貿易的特定國家偏向指數計算公式可知:
本文利用 TII 模型對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雙邊貿易聯系進行分析。通過 2010~2016 年數據的動態比較,分區域、產業( SITC 兩位數編碼商品) 兩個維度,深入研究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貿易互補性特征。數據來源于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UN Comtrade)。
(二)出口貿易聯系分析
首先,從整體上,考察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聯系,表2的出口貿易聯系指標I、C、B測算結果(i代表中國,j代表經濟走廊)顯示,2010年以來,中國與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之間出口貿易聯系中的積極因素其主要作用,如互惠的貿易協定、適宜的經濟、地理距離等。而與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聯系有待加強,2010~2016年間,I的數值均小于1。結合本文研究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時考慮的國家,可知,其中包含歐盟成員國,其不利的貿易政策對雙邊的出口貿易造成了實質性的影響;在六大經濟走廊中,中國與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和中蒙俄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出口貿易在專業化結構中的互補性程度較強,C的數值大于1,而與另外四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互補性較弱,C的數值都小于1;除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外,B的數值均大于1且B的數值大于C的數值,說明出口貿易聯系的增強主要依托特定國家偏向指數B的貢獻,“一帶一路”倡議和經濟走廊建設的提出,促使中國與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政策具有特定的偏向,有效地彌補了出口貿易互補性的不足,并挖掘了出口貿易潛力。
然后,從經濟走廊來看,在貨物出口貿易中,與中國貿易聯系最為緊密的是中巴經濟走廊,貿易強度指數I最低是1.776,最高可達到2.729。次之是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貿易強度指數I最低是1.321,最高可達到1.751,2016年雖有所下降,但仍高達1.686;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蒙俄經濟走廊沿線國家,與中國的出口貿易聯系較為緊密,2016年,貿易強度指數I分別為1.443和1.537;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沿線國家與中國貿易強度指I在1附近波動,相比之下雙邊貿易強度一般;最值得注意的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沿線國家與中國的出口貿易聯系,貿易強度指數I小于1,C的數值大于B的數值,雙邊貿易互補性的貢獻強于特定國家偏向的貢獻,該區域應繼續尋找雙邊的比較優勢,充分發揮潛在的貿易優勢。
再從深入到商品層面,研究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出口貿易的互補性特征,并找出互補性強、貿易潛力相對大的出口商品。Kim(2013)研究認為S×R指標值大于1時,商品的貿易潛力較大,本文根據該研究成果,挑選出S×R大于1的商品(見表3)。對于與中國西南邊疆地理距離最近的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出口商品集中在第5類化學品、第6類制成品、第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第8類雜項制品中,第2類非食用原料中的紡織纖維和肥料也是重要的出口潛力商品;對于中國西北邊疆地理距離最近的中巴經濟走廊和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而言,第6類制成品、第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第8類雜項制品中的商品具有較強的貿易潛力,但在第5類化學品中也有幾種貿易潛力商品,第2類非食用原料中的紡織纖維貿易潛力較大;對于中國東北邊疆地理距離最近的中蒙俄經濟走廊和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而言,出口貿易商品集中在第5類化學品、第6類制成品、第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第8類雜項制品中。
由表3可以看出,中國對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具有出口優勢的產品十分豐富,為突出與中國西南邊疆緊鄰的東南亞、南亞地區的產業聯系、與中國西北邊疆緊鄰的中亞、西亞地區的產業聯系以及與中國北部邊疆緊鄰的東亞、歐洲地區的產業聯系,本文將這些貿易潛力商品與中國地區42部門投入產出表的行業進行一一對應,并將行業產品作為中間投入時流出價值和流入價值超過15%的行業挑選出來,以下列出部分代表性產業:
東南亞、南亞地區: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皮革、皮毛、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
中亞、西亞地區: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皮革、皮毛、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
東亞、歐洲地區: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皮革、皮毛、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
(三)進口貿易聯系分析
首先,從整體上考察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間的進口貿易聯系,表4是2010~2016年間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的I、C、B指標測算結果(i代表代表經濟走廊,j代表中國)。從測算出的結果可以看出,除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外,中國與其他經濟走廊之間的進口貿易聯系趨于弱化,中國對沿線國家商品的進口需求趨于下降。與出口貿易聯系進行比較,進口貿易聯系有明顯的減弱;從C、B的數值來看,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的C的數值逐漸上升,說明雙邊的進口貿易互補性在逐漸提升,但沒有能夠阻止雙邊進口貿易聯系的弱化趨勢。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和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的C數值大于B的數值,表明雙邊進口貿易的互補性起著更重要的作用,但仍未有效改善雙邊進口貿易聯系。
具體從各大經濟走廊來看,發現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進口貿易聯系最為緊密,進口貿易強度指數最高可達1.248,最低也可達1.128。近年來,出于國際政治經濟關系、能源安全等方面的考慮,中國加大了與東南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力度,通過高層互動、基建投資等方式,中國對東南亞國家的進口額不斷增大,其中東南亞是中國能源主要來源地之一。中國與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和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進口貿易聯系呈現出逐漸提升的態勢,同時注意,進口貿易互補性指數高于特定國家偏向指數,說明在進口貿易聯系提升的過程中,互補性的貢獻更大,應進一步尋找雙邊貿易的積極因素和互補性特征,加強中國與其沿線國家的進口貿易聯系。相比之下,中國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沿線國家間的進口貿易聯系逐年弱化,雖然互補性貿易強度指數逐年上升,但仍未起到主要作用。
最后,從商品層面考察進口貿易的互補性特征,并找出貿易潛力較大的商品。按照尋找出口貿易潛力商品的標準,選擇S×R大于1的商品作為進口貿易潛力商品(見表5)。可以發現,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進口貿易具有潛力的商品主要集中于0、2、3三類初級產品和5、6兩類工業品,與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和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在第7類機械及運輸設備的互補性較高。中國從這些國家進口的商品技術含量低,可以滿足中國對于初級產品的需求但是對于中國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的帶動作用較弱。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第一,本文計算結果顯示,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貿易聯系在出口貿易方面取得突出進展,進口貿易方面的合作仍不足。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出口聯系強于進口聯系的事實,將導致區域間的貿易不平衡,對整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造成阻礙。因此,筆者建議,在出口貿易方面,通過對外投資減輕貿易失衡的 壓力,將中國出口多、競爭力弱的產業向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轉移,既減輕了貿易失衡的壓力,又可以扶持當地弱勢產業發展,提升工業化水平。這種“走出去”戰略有利于國內競爭力弱的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在進口貿易方面,通過達成雙邊貿易政策協議,加強與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在初級產品方面的進口聯系,繼續推進雙邊能源合作,平衡雙邊國際收支,提升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同感。
第二,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貿易聯系主要依賴于特定國家偏向指數的貢獻,這一特征在出口貿易中表現的極為明顯,說明 “一帶一路”倡議和經濟走廊建設的提出,促使中國與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政策具有特定的偏向,有效地彌補了貿易互補性的不足。建議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同度逐漸提升的背景下,針對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條件,增強互補性強的產業間聯系,使雙邊貿易聯系更加順暢,化貿易潛力為貿易數量,加速“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
第三,在產業層面上,中國與六大經濟走廊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聯系體現在商品上有細微的差別,但對應到中國的產業結構中,中國的出口產業相對集中,特別是在南亞、東南亞地區和東亞、歐洲地區,出口優勢產業十分相似,在中亞、西亞地區略有差別,體現在石油等資源性產業的聯系方面。進口優勢商品則以初級產品、少量的機電產品為主。建議根據計算出的各項貿易聯系指數,在出口貿易中,根據不同地區的產業需求,加強雙邊貿易聯系,突出雙邊產業發展的互補性。在進口貿易中,為了加強進口貿易聯系,平衡雙邊國際收支,建議中國繼續以石油等能源資源、其他初級產品和部分高端機電產品為主,以中國-中南半島的進口貿易聯系為示范,提升“一帶一路”倡議的貿易聯系高度。
收稿日期:2018-10-16
網絡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81113.0909.002.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8-11-14 ?14:10:5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帶一路”戰略與我國邊疆國土開發研究》(17BJL004)。
作者簡介:鄭麗楠(1993-),女,河北保定人,云南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梁雙陸(1970-), 男,云南昆明人,博士,云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研究員;劉林龍(1989-),男,河北唐山人,云南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