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
12月9日,2018年女排俱樂部錦標賽落下帷幕,朱婷領銜的瓦基弗銀行,直落三局橫掃巴西米納斯隊,史上第三次奪下世俱杯冠軍。朱婷在巔峰對決中憑借犀利進攻獨攬21分,榮膺最佳主攻、最有價值球員MVP。(人民網)
慈善
近日,在美國一場冰球比賽中,主隊赫爾希棕熊隊打入第一個進球后,觀眾紛紛將毛絨玩具扔進場內進行慶祝。這是一項起源于1993年的慈善活動,扔玩具慶祝主隊第一個進球,而玩具會捐給兒童慈善基金會。今年活動創下新紀錄,收集到3萬多只小熊。(新京報)
競技
12月7日晚,在2018年鋼架雪車歐洲杯德國國王湖站的比賽中,中國21歲鋼架雪車選手閆文港以兩次滑行1分42秒85的總成績奪得該站冠軍。閆文港創造了中國鋼架雪車選手在歐洲杯上的歷史最好成績,也是中國隊的歷史性突破。(人民網)
退伍
近日,西藏軍區駐墨脫某部老兵在退伍前夕,與戰友們再一次踏上熟悉的巡邏路,執行最后一次巡邏任務。他們卸下軍銜,告別守衛多年的雪域邊防。當天,駐地民眾站在道路兩側歡送老兵,戰友們與老兵緊緊相擁告別,少先隊員們行隊禮送別老兵。(中國新聞網)
火星探測
12月7日,美國“洞察”號無人探測器傳回幾段火星風聲,這是人類首次“聽到”火星上的聲音。這段聲音經過了100倍加速,科學家說火星大氣稀薄,如不經處理,風聲會小很多,未來他們會繼續研究火星風聲的規律。(新華網)
正能量
青島的一輛公交車上,67歲的郭阿姨因腿腳不便,三次彎腰都沒系上鞋帶。對面女孩發現后,主動上前幫忙,被網友贊為“最美彎腰女孩”。近日,老人終于見到了她,送上鮮花表示感謝,并希望這種正能量能傳遞下去。(中國之聲)
英雄
2018年9月12日,一輛貨車違規變道沖向武警隊員,王成龍用力推開戰友,卻遭貨車碾推。因傷勢過重,王成龍英勇犧牲,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3歲。我們會永遠記得,有這么一位年輕戰士,用他的熱血書寫了作為軍人的輝煌篇章。(新民晚報)
潛水器
12月8日,我國大洋調查利器“深海一號”在武漢下水。該船船長90.2米,設計排水量4500噸,續航力超12000海里,可在全球無限航區執行下潛作業。作為我國7000米級“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專用母船,建成后可充分發揮“蛟龍號”的技術性能。(環球時報)
網絡水軍
針對自媒體“網絡水軍”敲詐勒索等違法犯罪活動突出情況,今年來,公安部偵破自媒體“網絡水軍”團伙犯罪案件2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67名,關閉涉案網站31家,關閉各類網絡大V賬號1100余個,涉及被敲詐勒索的企事業單位80余家。(新浪網)
誠信饅頭
江蘇蘇州張家港市南豐鎮有一家饅頭店,因每天上午和下午接送孩子時無人看店,店主直接將裝著饅頭的泡沫箱放在門口,箱子前豎著字牌“送小孩上學,自己拿吧”。附近顧客早已習慣自己拿饅頭然后自己付錢,一年多來,店里收入和饅頭實際賣價從沒有過偏差。(蘇州日報)
善心行為
近日,河南鄭州氣溫驟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幾十名大學生,用賣報紙、廢品得來的錢購買毛線,親手織成300條圍巾送給環衛工人。一名環衛工說,這些學生與自己的孩子年齡相仿,能籌錢買毛線給他們織圍巾,非常感動。(大河報)
采冰節
12月7號是大雪節氣,一年一度的采冰節拉開帷幕。作為“冰城”哈爾濱冬季伊始最盛大的節日,采冰節還原了松花江百年前的采冰習俗。現場有經驗豐富的探冰人測繪探冰圖,“冰把頭”宣讀探冰圖,采冰漢子喝出征酒,還有精彩的祭祀江神表演。(中國新聞網)
創意批改
今年秋學期開始,江蘇常州武進區遙觀中心小學教育集團實行個性化作業批改方式。“作業略顯狂躁,與本人氣質不符!”“老師年紀大啦,要靠放大鏡啦!” ……各種表情包評語極具創意,網友驚呼:“我都想寫作業了!”(江西衛視)
趣味化學
說著流利的中文,制造出很多新穎有趣的化學實驗場景……北京化工大學特聘教授戴偉,憑借一個個奇妙的化學實驗走紅網絡。他來到中國已經22年,學術有成后愛上了網絡直播。他說:“希望能給孩子們科普化學知識,讓更多人愛上化學。”(環球時報)
主播考試
“不會做,難受!”近日,在常熟服裝城一場主播招聘考試中,開考10分鐘就有考生交白卷離場。據悉,此次考試是國內首場以閉卷考的形式招聘主播,主要考服裝搭配及直播知識,很多服裝店老板娘開豪車前來參加考試。網友:不好好讀書連主播都當不了!(法制日報)
衛星
12月7日12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沙特-5A/5B衛星發射升空,并搭載發射10顆小衛星,衛星均進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93次飛行。(人民日報)
文明
首屆CGTN《文明對話電視論壇》于12月7日在埃及、印度、中國、希臘四國電視臺同步播出。來自四大文明古國的電視主持人和嘉賓齊聚一堂,圍繞“文明對話:合作與沖突”的主題,共同探討人類古老文明對當代社會的啟迪等問題。(今日中國)
努力
今年35歲的楊云來是瑞安人,初中畢業后做過機械修理工,幾年前還獨自研發了刀削面機器人。有一次他從電視上知道了送餐機器人,不顧家人反對,用兩年時間花了十幾萬去鉆研,最終取得了成功。現在,他的機器人已經在北京上海的餐廳里送餐了。(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