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晚,浙江樂清一位11歲男孩的家長報警稱孩子在放學回家途中失聯,并懸賞重金尋子。12月5日,警方通報孩子已找到,失蹤系其母親報假警,此次“失聯”事件是男孩母親故意所為。
【素材分析】
用大眾的善心作為自己考驗他人的工具,這種行為令人寒心不已。而浪費公眾力量去為自己的任性埋單,也終將受到法律的制裁,為自己的魯莽行為埋單。
【適用話題】
公眾力量;善心;反轉;法律意識
時文選讀
樂清男孩“失蹤”事件:某些巨嬰該醒醒了
孫建民
此次事件,很多人在知道結果后先是松了一口氣,然后便會覺得氣憤不已。這位母親的做法太不負責,既浪費了社會資源,又消費了公眾愛心,還擾亂了社會秩序。作為成年人的陳某絲毫沒有規則意識、沒有法律概念、沒有道德約束,把大眾的善心視為可以配合她考驗他人的工具,讓社會公眾都圍著她轉,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用于尋找本不應找不到的孩子。陳某明明可以提前說出真相,制止這場鬧劇,但她并沒有。從警方的通報中我們還可以推斷,如果不是警方最終發現了“失蹤”的孩子,陳某或許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肯說出真相。
道德之外,我們再談談法律。陳某的行為已涉嫌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構成刑事犯罪,公安機關將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規定: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將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陳某蓄意藏匿其兒子黃某,并到公安機關虛假報警,且在各方查找期間,繼續假裝配合搜尋,其行為已嚴重透支了社會誠信和良知,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資源,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她的行為符合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的構罪要件,等待她的將是法律的制裁。
話題拓展
樂清“失蹤”男孩是假,公眾也別丟了愛心
王軍榮
一個孩子的走失,牽動了太多人的心。可孩子所謂的“走失”卻是假的,是孩子的某個家屬故意制造的虛假警情。網友將此事和“狼來了”聯系起來,認為此事消費了社會的愛心,讓社會誠信再次受到了動搖。但我們不必過于悲觀,要相信社會的愛心不會被丟棄。
對“壞人”的懲罰是對社會愛心的最好回報。其實,在這起事件中,孩子的家庭成員都是受害者。孩子很無辜,被自己的家人當作“消費工具”;孩子的父親很可憐,為了找孩子幾天沒合眼,心力交瘁;即便是將孩子當作工具的“家人”,同樣也好不了,現在更是受到輿論譴責,以后的生活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樂清“失蹤”男孩真相讓人憤恨,這憤恨也掩蓋了找到人的欣喜。但我們不必對此感到悲觀,一方面一些人的法律意識不強,而一些人做事不計后果,這都是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消費愛心的事不會從此斷絕,類似這起樂清“失蹤”男孩的事情也不會是最后一起。但是,只要我們心存善心,該幫忙的還是要伸出熱情之手,相信愛心永不消失,同時,也不要灰心,因為好人永遠都不會缺少。
勿因“狼來了”的故事變得冷漠
梅堂
針對樂清男孩失聯事件,事實已經足夠清楚,陳某將會為她的行為付出應有代價。不少人雖然憤怒,但還是表示,以后再遇到類似的事情,還是會關注、轉發,“不過得多點辨別與提醒”。就此來說,樂清男孩“失聯”事件對公眾也是一種訓練,當再次遇到類似事情表達關切時,能更好地提高辨別力。
實際上,在社交媒體當道的眼下,個人見解與情緒釋放成為最不稀缺的資源。爆料常常與反轉齊飛,謹慎“吃瓜”“讓子彈多飛一會兒”已然成為這屆網友成熟的表現。對于這起失蹤男孩反轉的劇情,網友從揪心、祈禱祝福,到如今的譴責、反思,雖然很多人認為公眾的善良被消費、警力被浪費,但是,讓人欣慰的是,更多的人還是表示“孩子平安就好”。這是生而為人應該堅守的善良底線,而這種善良理應成為社會不褪的底色。
網絡時代,信息蕪雜,我們自然需要思辨力來對信息進行甄別。但是,從另一個維度來說,我們當然不能因為“劇情反轉”“善良被消費”就大喊“狼來了”繼而變得冷漠,更不能因為“隨手一轉”的輕易性,就讓愛心被貶低。
失蹤的男孩已經回家,孩子母親被刑拘,但是公眾的善良和對公義的追求,永遠都應是世間最硬實的奠基石——不因反轉而消沉,不因虛擲而自棄。
【小編說】
愛心被消費,理應感到憤怒,但事件背后的真相也值得我們深思。其一,如果做事過于任性完全不考慮后果,人們終將會為自己的行為埋單;其二,雖然善良應該避免被消費,我們做每個決定前要謹慎“吃瓜”,讓愛心真正被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但是總的來說,人們的善意行為仍然值得被頌揚。無論遭受怎樣的“狼來了”,面對別人的困難,我們依舊應“該出手時就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