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
適合話題:研究;積累;利用時間
1980年,季羨林完成了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全卷的翻譯,填補了這一世界著名典籍在我國譯介中的空白。
優美的語言,精準的翻譯,使《羅摩衍那》一出版就得到了極大的關注。一次,一個記者來到季羨林家中采訪,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兩人的采訪被各種邀請和拜訪打斷了許多次。記者忍不住好奇地問:“季老,您這么忙,是如何完成這么多著作的呢?能談談您的秘訣嗎?”
聽了記者的提問,季羨林笑了笑,說:“我習慣在書桌上擺個鬧鐘,每當我抬頭看到秒針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動,我覺得這是時間在給我提醒,讓我知道時間的價值。正是因為如此,從年輕起,我就有早起的習慣。我每天四點半左右起床,吃完飯就開始看書寫作直到七點。除此之外,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甚至在騎自行車和步行的時候,我的大腦都在不停地思考。”
對研究學問的人來說,時間尤其珍貴,要爭分奪秒。但是各人的處境不同,既然沒有完整的時間,就要挖空心思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久而久之,將結出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