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芬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信息技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與教學工作的結合也更加密切。針對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結合,分析了信息技術的優(yōu)越性及其與小學語文教學緊密結合的應用方式,闡述了其在構建卓越課堂中的作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教學 有效整合 趨利避害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在教學工作之中,給教師和學生都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增強了教學的形象性,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老師所講授內容。但是,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也有一定的弊端,怎樣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進行科學有效的有機結合,使其發(fā)揮最大的作用,避免不良影響的產(chǎn)生,是我們需要在教學工作中深入探究的問題。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優(yōu)越性
(一)發(fā)揮視頻音頻等的優(yōu)越性,彌補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不足
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老師多以口頭講解和粉筆書寫作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對于一些較為抽象、不易理解的內容,教師很難形象生動、準確無誤地表述給學生,這主要是因為語言表達的歧義性和不夠直觀引起的,而基于信息技術的多媒體課堂講授方式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借助于多媒體課件,通過插入各種各樣的多媒體資料可以很方便地使學生看到或者感知到原本很難用語言描述的畫面。例如,在學習盤古開天辟地的時候,如果只是干巴巴地進行語言講解,并不能給學生帶來直觀震撼的景象,而通過多媒體課件,學生可以親眼看到開天辟地,那令人震撼的場景和宏大的場面,對其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理解,對于我們祖先的奇妙的想象力將會更加敬佩,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很好的傳承。
(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生由于其年齡特點和自身閱歷,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但是往往對很多事情只有三分鐘熱度,難以集中注意力,特別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傳統(tǒng)的口述也較為枯燥,小學生很難長期集中注意力在老師所講授的內容上,對于學習的興趣也會有所欠缺。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結合,改變了較為單調沉悶的教學環(huán)境,給課堂教學增添了活力,老師所講的內容通過課件,以類似于動畫片的形式展現(xiàn)給學生,對于他們更加富有吸引力,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在中間的課堂短暫時間內,適當安排三五分鐘的休息時間,讓他們在音樂和視頻中,獲得短暫的放松,從而更加有利于在整節(jié)課中集中精力,提升聽課效率。
二、借助信息技術,構建小學語文卓越課堂
(一)借助信息技術,幫助學生識字、認字
識字、認字,對于小學生而言,既容易犯錯,也比較枯燥,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注意力不夠集中,很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如何有效地激發(fā)小學生對學習漢字的興趣,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和多媒體課件,將識字的過程變得更加有趣生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的吸引力。例如老師可以將字的痕跡設計成各種有趣的形象和行為,如流星劃過、蝴蝶飛過的過程,使用多種切換方式,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此外,借助于課件可以對很多字進行更加形象的展示。例如,在學習“水”這個字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旁邊加上水上波紋的動畫,使學生形象地理解水字的由來。在學習“山”這個字的時候,可以加上多座山峰層疊的畫面,使學生們對于山字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借助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學習寫作
對于小學生而言,寫作往往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事情,這主要是有兩方面造成的。一是他們對于字詞的積累量還太少,不能夠靈活的運用。二是他們在腦中形成的寫作素材太少,特別是小學階段,以記敘文為主,小學生閱歷不夠豐富,缺乏寫作的故事根基,而信息技術可以在寫作教學中給予學生極大的幫助。教師可以通過動畫或者動漫的形式,幫助他們在大腦中建立起相關的故事畫面,如在進行“幫助他人”的寫作教學時,學生可能會聯(lián)系到公交車和地鐵上讓座、借給同學自己的玩具、幫助生病的同學打掃衛(wèi)生等行為,但很難通過語言有序地將事情表述出來。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現(xiàn)一些動畫,以此來幫助學生理清故事脈絡,完成寫作教學。
(三)借助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學習閱讀
信息技術在小學生閱讀教學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構建卓越課堂的有效工具。它可以通過更加靈活、更加生動的畫面展示,幫助學生們理解課文中的精彩內容和表述方式。例如,在學習荷葉圓圓時,教師可以制作多媒體課件,在其中插入許多美麗的荷葉照片,并將課文中所描述的蜻蜓、青蛙、露珠和魚兒,巧妙地插入荷塘里面,使學生能夠更加形象地感知到課文中所描述的美麗場景,了解作者的高超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并在寫作中為自己所用。
參考文獻:
[1]王艷.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整合[J].新課程,2015,(10)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