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我國初中生教學課堂還存在很多問題,本研究旨在分析引起課堂教學問題的原因以及對策分析。
關鍵詞:初中課堂;課堂教學;傳統教學;現代教學
課堂教學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稱“班級上課制”。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活動,因此教師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筆者基于多年初中一線老師教學經驗,對現存的課堂教學問題作出以下歸納總結。
1 教師中心思想,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
教師中心教學法又稱直接教學法屬于高度組織化的教師中心教學法,其特點表現為教師指導和控制、對學生進步期盼值高、學生理論學習的有效時間最大化、以及教師竭盡全力最小化負面影響等方面。當代國際著名批判教育家保羅·費萊雷在《被壓迫者的教育學》中指出了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的種種弊端:1.教師教,學生被教。2.教師無所不知,學生一無所知。3.教師思考,學生被思考。4.教師講,學生聽——溫順地聽。5.教師講,訂紀律,學生遵守紀律。6.教師作出選擇并將選擇強加與學生,學生惟命是從。7.教師作出行動,學生則幻想通過教師的行動而行動。8.教師選擇學習內容,學生(沒有征求意見)適應學習內容。9.教師把自己作為學生自由的對立而建立起來的專業權威與知識權威混為一談。10.教師是學習過程的主體,而學生只純粹是客體。
2 填鴨式教學,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填鴨式教學比喻灌輸式教育,填鴨意思是指鴨子在飼養的過程中養鴨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狀飼料塞進鴨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因此在此教學方法下,教師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略學生的接受能力。由此導致的弊端可能有學生被動學習,所以學習意愿減少,情緒也難以被調動起來,學習效率會比較低,甚至可能會導致學生抵觸。強調記憶弱化學生自身的思考和理解,忽視獨立思考,創新和質疑,學生面對未知問題和挑戰無所適從。過份強調傳授知識和技能,強調知識的熟練程度,采取過度學習,強化訓練的手段,把學習局限在課本范圍內,致使學生無暇參與課堂以外的、各種對發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動,導致知識狹窄,高分低能。
3 形式主義,教師教學缺乏創新探究精神
教師教學僅僅為完成考核工作任務,缺乏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部分教師不思進取,放松了對自我能力和專業素質的提升,踐行新課標的能力較差,穿新鞋走老路,真正善于運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用知識去激活和喚醒學生心靈與個性發展潛能的不多。對探究式教學、合作學習等現代教學方式掌握的不夠深入。一些教師卻把學生當作加工的器件、填充的容器,劈頭蓋腦地強行灌輸,學生的創造能力被壓抑,甚至被抹煞。
基于上面三點問題,筆者總結以下三個原因:
原因一:傳統教學思想
傳統教學思想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記憶輕思考、重嚴格紀律、重知識灌輸。因此導致教師為課堂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的課堂現狀。
原因二:應試教育弊端
唯考試第一的教育方式使老師的教育目的在培養優質的考試選手,傳授的是考試經驗和應試技巧。學生本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變成課堂灌輸、課下輔導和周末休息時間補習式的過度學習。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會考試之外一無所知,高分低能現象頻現。幾乎抹殺學生其他興趣愛好,大部分學生被迫學習,而不是自主學習。
原因三:落后的教師評價機制
將老師評優晉級與學生分數掛鉤,評價方式方法單一、機械,對評價結果的運用也較為簡單化、膚淺化,致使廣大教師對評價工作不理解、不認同、不合作,進而產生了極為強烈的抵觸和不滿情緒。過多側重于對教師的外部強化與刺激,而沒有內在地考慮到教師的專業發展訴求以及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升,進而也就導致了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想的蔓延與泛濫,是對教師未來成長與發展空間的一種忽視和遺忘。
基于以上問題和原因,筆者提出以下方法策略,以期起到參考作用:
對策一:變教師中心為教師主導
改變教學思想,變傳統教育為現代教學,變傳統教師中心思想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思想。承認并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維,通過自己的活動達到生動活潑地發展。這是因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學生的發展歸根結底必須依賴其自身的主觀努力,一切外在的影響因素只有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引起學生強烈追求和主動進取時,才能發揮出其對學生身心素質的巨大塑造力。
對策二: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
當代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的內驅力是指學生學習的社會性需求。這種需求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里的反映。這種需求一旦引起,學生便對學習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興趣、主動積極的情感態度、良好的注意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努力,從而發動并維持學習行為的進行,使其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自覺主動學習的正確認識,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生活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多激勵學生,把大目標化為小目標。老師應該利用自己的教學、利用課堂,有效喚醒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對策三:轉換教師評價機制
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要”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2012年,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探索科學評價教學能力的辦法。”可見,在新時期,如何構建新型的、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體系,并以此為驅動力來規范教師教學行為,促進教師的不斷發展、提高和成長,也就成為了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大課題與使命。教師發展可分為作為知識與技能發展的教師發展;作為自我理解的教師發展以及作為生態轉變的教師發展三種不同的價值取向。這三種取向構成了一個連續的發展圖譜。在知識與技能取向中教師的任務是把客觀知識教授給學生;在自我理解取向中教師需要主動發現自己的專業力量與個人意義;在生態轉變取向中教師應在反思中致力于整個教育生態環境的合作性、自主性、開放性與統整性。形成個性化的教師評價標準。這樣,教師人人都有了一套”量身定制”的評價體系及標準,提升了評價工作的針對性、適切性和合理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常見的教學問題,鉆研教法,提升自身專業素質,把本該還給學生的時間真正還給學生,這樣學生思考的質量、學習的能力才會真正有提高。
參考文獻
[1]Henson,K..Methods and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in secondary and middle schools.[M]New York: Longman,1998.
[2]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的教育學》[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鄔秀娟,禹紅.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J].遼寧教育,2004(Z2):12.
[4]宋戈.關愛生命 關照心靈 關注成長——在新課程改革中的思考與實踐[J].吉林教育:2003(Z1).
作者簡介
彭楊俊(1982-),男,漢族,江蘇省淮安市人,本科,江蘇連云港市中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