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后,就一直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便捷的信息傳遞性,并且能夠通過相關畫面的傳播,為人們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現場直播則是以完全紀實的方法進行采訪、報道、記錄等,將現場的圖像轉播成數字信號,傳播到千家萬戶,它突破了傳統報道所具有的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讓記者的報道新聞的播出具有實時性。將事件能夠在第一時間完整、真實、客觀的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能夠對世界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如何確保新聞的可讀性和吸引力,加快新聞標題建設就成為了工作的重點。基于此,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展開討論,使新聞標題更加切題且搶眼成為可能。
關鍵詞:新聞標題;切題;搶眼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快速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日益提速,對于文化信息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加,因此前景較為廣闊。就目前而看網絡媒體和新興自媒體的興起,使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不斷拓寬,同時也給傳統的平面媒體——電視節目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和阻礙,如何在如此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確保傳統紙質媒體的時效性,尋求新的突破和挑戰,并且準確把握觀眾的觀看欲望,吸引觀眾的眼球,成為了當下媒體發展的重要課題,同時本文筆者也將從新聞編輯入手,就如何確保新聞的可讀性展開必要的解讀,以求能夠為行業發展建言建策。
1 新聞標題切題搶眼的重要性
對于新聞而言,最重要的是進行廣泛的傳播,而新聞標題對于傳播的作用不言而喻。通過標題的完整表述能夠更快實現新聞傳播的效果,經過藝術加工創作的標題更有奪人眼球的作用,在實際的新聞傳播過程中,標題的創作能夠擴大新聞的宣傳效果,對于新聞媒體的曝光度十分重要,同時在創作過程中切題準確的表述能夠更加突出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2 新聞標題更加切題并搶眼的技巧與方法
1)新聞標題的構成更具有吸引力,通過簡短的語言表達內容。通過新聞標題的創新,能夠實現新聞可讀性,為新聞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渠道,并且通過簡短的標題能夠使新聞內容更加凝練,為新聞的傳播打破了傳統的方式和思維,拓寬了宣傳的途徑。對于基層的新聞來源來說,一方面主要是反映地區內的民風民俗,另一方面主要是身邊的的一些事情。因此在進行新聞傳播和彩排過程中,主要考慮富有民族傳統和特色的各項活動進行報道,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從而確保新聞節目的收視率,同時在新聞的標題選擇過程中,我們還要想方設法的與當地居民打成一片,利用這一優勢來進行相關政策和新聞的傳播。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使民族的文化和內容得到較為真實的反應,并且能夠積極引導他們參與到祖國的建設中來,并且使觀眾能夠養成看新聞的習慣。
2)在新聞標題中盡可能采用古詩詞或者成語替換的方式,突出新聞中心思想。對于傳統的電視新聞行業,提升標題的凝練程度是實現標題表達耳目一新的重要方式,如:“平語近人”就是利用了雙關的表達方式,最形象具體的實現內容的高度概括,并且也具備了新聞傳播的必要條件和可能。通過這樣藝術加工的方法最大化的發揮了新聞標題的作用,通過吸引眼球的方式增加了新聞的曝光度,同時對于其廣泛傳播的可能性也有一定的加強。通過藝術加工能夠實現新聞標題的脫胎換骨,并且也向世人展示了媒體創新的形象。對新聞觀看的民眾而言,觀看新聞是其獲取重要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在進行新聞采訪編排過程中除了要突出民族特色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對外部信息的傳播,起到了聯系外部世界與地區的作用,推動民眾更好的了解外界世界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規律,從而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技術的學習,推動自身技術的改革和科技的創新。我們不能一味的強調民族特色,而忽視了科技進步和社會文明的發展,因此在進行新聞標題的選擇和創作過程中,要結合地區的需求和實際,更有針對性的進行內容的概括。通過切身的宣講能夠使地區的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從而喚醒民眾的自省意識,不斷縮短內陸與沿海地區的差距,使接受新鮮事物的理念成為習慣,一定程度的解放人民的思想,從而更好的確保地區的經濟發展,使經濟效益和科學技術得到較好的增長,因此基于這一特點,我們要更加開放思想結合實際,以學習進步和知識儲備為根本,加強新聞媒體的宣傳,真正發揮傳統媒體的巨大優勢,不斷創新標題的創作方式,充分發揮媒體的宣傳特點,加強大數據融合媒體的發展思路,不斷提升其發展水平。
3)通過更具深意的表達技巧實現標題的創作。對于新聞標題的創作是基于對新聞內容的加工和抽象的表達,因此在進行標題內容的創作時應該以事實新聞為基礎的。例如通過成語詞匯的變化和經典劇情的引用,在符合新聞內容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實現標題創作的自由性,通過自由的創作方式能夠解放記者的思維,并且對于行業本身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例如:無妄之災,當人們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就被其深深的吸引了,但是其實際的內容反映的則是一起交通事故,但是通過這樣的表達技巧,能夠最快地抓住觀眾的好奇心理,增加了新聞的可讀性,但是所有的新聞都應該基于事實。因此,對于基層地區的新聞報道而言,更多的應該關注民生問題,減少對于政策宣傳和講解,或者設立專門的版塊加強政策宣傳的講解,一定程度的發揮輿論的監督示范作用,做老百姓愛看愛干的事,使觀看電視的民眾能夠更好的適應當今的社會發展,并且能夠有一定的媒體訴訟渠道,確保政務的通暢,在文化、生產、科技、教育等領域進行內容的宣講,所以作為新聞的創作單位首先要加強對于內容的精準把握,著力提升節目的品牌站位,通過細致的編排和耐心的疏導,使其發展能夠有更大的突破,真正成長為群眾的貼心人,使行業的工作能夠獲得老百姓的支持。對于新聞媒體單位而言,應該大膽創新,以民眾的訴求為節目編排的導向。為群眾的心聲表達提供良好的平臺,搭建起民眾與政府之間的交流渠道,拓寬言路,一定程度促進區域內經濟增長和政治發展,對于新聞媒體而言應該充分利用各平臺和各種形式,以傳統的傳播形式和優質的內容緊密集合,通過高效短時的內容傳播,大力推動電視新聞產業的快速增長,對于新聞媒體而言不斷突破當前發展瓶頸,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提供較豐富多彩的新聞內容,增強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真實性和可讀性,有針對性的進行節目編排。
3 小結
作為傳統傳媒產業,電視新聞成為我國新聞媒體傳播的重要發展板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媒體產業的發展速度良性循環,新聞產業也呈現出較為蓬勃的發展跡象,對于促進本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多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和融入,對于傳統的新聞創作行業來說也是全新的機遇和挑戰。
參考文獻
[1]劉江華.新聞標題中的諧音雙關[M].青年記者,2018年第18期.
[2]陳薇.新聞標題語辭的簡約美[M].新聞戰線,2018年第6期.
[3]董孝政,宋睿,洪宇,朱芬紅,朱巧明等.基于多模型的新聞標題分類[M].中文信息學報,2018年第32卷第10期.
[4]何睿敏,劉鵬飛等.微傳播時代如何做好新聞標題[M].青年記者,2018年第14期.
[5]習翼.網絡新聞標題與平面媒體新聞標題差異性研究[M].記者觀察,2018年第5期.
[6]董希驍;從新聞標題看羅馬尼亞媒體對“一帶一路”的態度[M].中國外語,2018年第3期.
作者簡介
朱海淵(1973-),男,河北博野,上海石化宣傳部(企業文化處),視頻采編科,助理政工師,電視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