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對未成年違法犯罪以“教育、感化、挽救”為方針,在“寬嚴相濟”的宏觀刑事政策的指導下以“寬”為主,采取“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刑事政策,但是立法上很少有體現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獨特的刑事政策,對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理規定很多是在參照成年人犯罪的基礎上再“寬”一些,實踐中司法機關不易把握“寬”與“嚴”的度,往往也會存在“該寬不寬”、“當嚴不嚴”的情形。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討我國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刑事政策的現狀、客觀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如何完善的建構思路。
關鍵詞:未成年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刑事政策
現階段,我國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刑事政策,給予未成年違法犯罪人一定程度的保護,但是未成年違法犯罪人仍然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在未成年犯罪的案件中,未成年犯罪人的權利在司法實踐并未得到真正的保障,指導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刑事政策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1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刑事政策的概述
我國未成年違法犯罪刑事政策是在“寬嚴相濟”的宏觀刑事政策的指導下以“寬”為主,采取“教育為主、懲罰為輔”。懲罰只是一種手段,而對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責任的目的主要是改造、感化、挽救未成年人,使其能夠健康成長,最后能夠正常回歸社會。而對未成年違法犯罪所采取的這種刑事政策,也在指導我國的關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司法和執行活動。
2 我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刑事政策的現狀
2.1 在立法方面的現狀
2.1.1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刑事責任年齡
根據《刑法》第17條、最高檢出臺的關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批復及最高法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解釋之規定,十四周歲以下的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只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負刑事責任,體現了“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嚴”的一方面,但立法對已滿十四周歲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只對這八種犯罪承擔刑事責任,這也體現了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寬”的一面。
2.1.2 未成年違法犯罪的量刑制度
1)對未成年違法犯罪從輕或減輕處罰。《刑法》第17條第3款規定了“對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里從輕或減輕處罰是必須“應當”而不是有選擇的“可以”。
2)未成年犯罪不適用死刑。根據《刑法》第49條第1款的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這里的死刑,包括不準判處死刑宣告緩期兩年執行。對未成年不適用死刑的規定,也體現了我國對未成年人刑事政策以“教育、感化、挽救”為原則。
3)累犯消滅制度。《刑法修正案(八)》對一般累犯修改,將不滿十八周歲的犯罪人排除在外,無形中給未成年犯罪人以從輕處罰。未成年人犯罪累犯消滅制度對未成年犯罪人的“寬”,之所以能得到廣泛支持,主要也是因為符合情理,且充分體現了人道主義的精神。
4)特定條件下適用緩刑。對未成年人的適當寬容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緩刑制度無疑給犯罪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而《刑法修正案(八)》也明確規定了對未滿是十八周歲的犯罪人在符合緩刑條件的情形下應當宣告緩刑①,一方面明確了法官必須對符合條件的未成年犯罪人適用緩刑的規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造、教育未成年人,體現了國家對他們的關愛。
2.2 在司法領域的現狀
2.2.1 對未成年違法犯罪附條件不起訴制度
針對未成年違法犯罪活動,最高檢出臺的關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審查起訴指引中規定,“對于既可以相對不起訴也可以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優先適用相對不起訴。但是,如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等需要矯正,確有必要接受一定時期的監督考察的,可以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對未成年違法犯罪附條件不起訴制度,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未成年犯“寬”的一面。
2.2.2 建立了專門的少年法庭
在司法領域,針對未成年違法犯罪案件,司法機關建立專門的審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少年法庭。其次,在成年人與未成年共同犯罪的案件中,一般以分案處理為原則,但在分案處理不利于未成年人的,也可一同處理。這些規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考慮到未成年犯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維護未成年犯罪人的權利。
2.2.3 審判中的原則保障
我國對于未成年違法犯罪案件以不公開審判為原則,以公開審判為例外,在庭審中不允許公民旁聽、不準記者報道、禁止各類媒體披露有關未成年被告人重要信息資料的方式進行審理,以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避免可能在公開審理時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造成精神壓力。同時,在庭審中如果未成年人沒有辯護人,由人民法院依職權制定辯護人。
2.3 在執行中分管分押制度
我國在刑罰執行中以分管分押為原則,堅持以大教育觀出發主張對監所內的未成年人實行改造,例如:對未成年犯以思想教育為主,實施小學、初中教育②。此外,讓未成年犯適當參加勞動,學習一技之長,以勞動的手段來改造未成年犯,通過勞動讓未成年犯體會勞動的辛苦,享受勞動所得的快樂,從而摒棄犯罪的邪念、樹立勞動光榮的思想。
3 我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刑事政策的存在的問題
3.1 在立法方面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專門針對未成年違法犯罪的刑事立法規范。在未成年違法犯罪刑事政策的指導下,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雖然這兩部法律是專門針對未成年人頒布的,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未成年人的權利,是未成年人立法的進步和突破。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有關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刑事法規僅散見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部分條文中。
2)對未成年犯罪定罪量刑的標準不明確。在對未成年犯罪的定罪方面,《刑法》未作出與成年人犯罪不同的規定。只是相關解釋對強奸、搶劫、盜竊三種犯罪的定罪作了特殊規定。在刑罰的適用上,《刑法》只在第49條規定了未成年犯罪不適用死刑,此外再無其他與成年人區別的刑罰種類。相關解釋雖然對未成年罪犯適用刑罰作出了一些適用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財產刑的限制性規定及適用緩刑、從寬處罰、減刑假釋的特殊規定,但是這些規定過于籠統,沒有明確的使用標準,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較大,在實踐操作中難度較大。
3.2 在司法領域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刑事法律規范沒有針對處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專門規定,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條款非常少,比如對未成年犯罪人的立案、偵查、起訴、強制措施、代理、審判等應該有別于成年人的很多方面都沒有做出特別的規定,僅僅是籠統的、原則性的說明,在現實中可操作性不強以致我國當今的未成年違法犯罪的刑事司法政策存在著一些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情形。
3.3 在執行中存在的問題
1)在執行中很難把握“寬”與“嚴”的度。在現實中人們受定向思維的影響有時會不自覺的陷入誤區,選擇兩種極端的做法。第一,偏重嚴。在處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時過分專注于犯罪行為本身的危害性,強調只有對其施以嚴厲的刑事法律制裁才能達到遏制犯罪的目的。第二,過于寬。也就是我們只看到對未成年人犯罪實行輕緩的刑事政策,只要是有關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律從輕處理。結果是該捕的不該捕的,該訴的不該訴的,該判的不該判的一鍋端。
2)非監禁刑的適用偏低。我國刑法明文規定的非監禁刑有管制、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而我國對未成年犯實施的非監禁刑主要通過緩刑和假釋來體現的。盡管相關的司法解釋也一再強調對未成年犯要寬大處理,包括可以比照成年犯放寬假釋的條件,但由于刑事立法未對未成年犯假釋做具體規定,實踐操作中基本等同于成年人緩刑的適用率偏低已成為我國刑事司法領域里很難突破的瓶頸。
4 我國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刑事政策的發展和完善
4.1 健全針對處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專門規定
針對未成年違法犯罪人,以成年犯罪人為樣本,設置一些專門適用于未成年人的制度,缺乏具體的標準,自由裁量權較大。鑒于此,應該健全和完善針對處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專門規定,在實體方面,應明確未成年違法犯罪人適用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財產刑及適用緩刑、從寬處罰、減刑假釋的具體條件和標準;在程序方面,應以立法或者司法解釋明確立案、偵查、起訴、強制措施、代理、審判等專門針對未成年違法犯罪人的實施細則。
4.2 建立前科消滅制度
我國應盡快建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滅制度,以法律明文規定的形式規定未成年人前科消滅的具體做法③。對僅適用于罪行較輕的未成年犯人,應在刑罰執行完畢后,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前科消滅,由人民法院對犯罪人在犯罪后的綜合表現進行全面考察,并規定一定的考察期。期滿后法官認為犯罪人確實能做到遵紀守法,沒有再犯罪的危險,且完全符合前科消滅規定的條件時應當出具《前科消滅證明書》。對于持有“證明書”的未成年人,視其未曾犯罪,之前相關部門出具的能表明其犯罪的法律文書不再記入戶籍和人事檔案。
4.3 完善緩刑、假釋的執行
在我國,刑法中雖然規定了關于緩刑、假釋的適用條件,由于沒有具體的科學標準,在實踐中只有靠司法人員的推測判斷,這樣容易導致濫用、少用的結果。我國應該以立法解釋的形式將適用緩刑、假釋的主體、內容作具體的規定,切實放寬對未成年犯實施緩刑、假釋的條件。充分發揮社區的優勢條件,由專門機構和人員執行緩刑、假釋的考察,對未成年犯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讓他們參加到社區的公益勞動中來。這樣既是給他們提供了將功補過的好機會也是對他們之前不法行為做出持續否定評價的一種方式。
5 結語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協作。我國一向奉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未成年人犯罪稍微偏重“寬”,這符合我國的國情也順應了國際潮流。然而在實踐中 “寬”或“嚴”的度不好把握,不利于未成年犯罪人的改造,因此我們要不斷的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在立法、司法、執行三方面政策中都要充分體現“當寬則寬、當嚴則嚴”、“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精髓,只有這樣才能把“寬嚴相濟”的精神落實到位,最終達到較好的矯正結果。
注釋
①《刑法修正案(八)》第11項將《刑法》第72條第1款修改為;“對于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一)犯罪情節較輕的:(二)有悔罪表現;(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的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39條規定:“國家、社會、家庭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為有違法犯罪行為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創造條件。
③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課題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實務研究》,2003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陳興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研究[J].法學雜志,2006,27(2):24-29.
[2]江海昌.刑事訴訟法律應用一本通[M].中國檢察出版社,2007.
[3]王志遠,杜延璽.我國違法未成年人刑事政策檢討——“教育”與“懲罰”之間的良性協調[J].中國青年研究,2016(2):37-41.
[4]胡云騰.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未成年人犯罪量刑[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7,28(1):50-58.
[5]楊帆.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4.
作者簡介
張朵,女,漢族,陜西省山陽縣,2016級,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碩士,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