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國智慧法院的建設的人工智能背景下,人工智能在司法審判中肩負著提升審判效率和提升審判質量的任務。人工智能發展存在理論瓶頸。人工智能與倫理性的沖突、司法創新的沖突和司法多樣性的沖突,是我們未來在應用人工智能于司法審判領域不可回避的問題。
關鍵詞:人工智能;智慧法院;功能;沖突
智慧法院的建設在全國各地方法院都進行得如火如荼,人工智能取代法律職業人的討論在法律人心中留下了問號。中國法律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充滿危機感。人工智能取代法官,成為司法審判的主角究竟還有多遠,當中存在難以克服的阻礙嗎?
1 人工智能在司法審判中的任務
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在法院的非審判實務方面的幫助非常顯著,按需提供精準智能服務,支持辦案人員最大限度減輕非審判性事務負擔,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智能的訴訟和普法服務。
1.1 提升審判效率
1)文書的閱讀和整理。利用OCR識別技術①將掃描生成的圖片格式的訴訟材料轉換為文檔格式,并結合語詞分析技術和民事起訴書等文書進行智能分析,自動排列、歸檔法律文書,有效提升案件信息錄入的準確度和方便日后引用。
2)法條、司法解釋的檢索。通過關鍵詞的設置,自動從數據庫中檢索相關的法條和司法解釋,確保法官正確適用法律,減少司法裁判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主觀性。人的記憶力有限,浩如煙海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沒有誰能完全記得,人工智能憑借大數據庫,可以大幅度降低查詢、檢索和研究這些基礎工作的成本,代替法官單一的甚至是有遺漏的檢索工作。
3)初步法律文書的生成。計算機自動引用、排列、歸檔和分析的全要素案件數據,生成應訴通知書等制式文書。采用語詞分析、文書檢索引擎等技術對起訴書、庭審筆錄等文書信息進行智能分析、提取,可自動按照文書模板生成文書初稿,節省法官在制作法律文書耗費的大量時間。
1.2 提升審判質量
1)文書糾錯。裁判文書糾錯系統應可以發現人工評查不易發現的邏輯缺陷,遺漏的訴訟請求等,提醒法官甄別修正。如果無視這些瑕疵選擇通過,那么追責的時候法官就無處遁形了。
2)證據審查。公開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全國法院糾正重大冤假錯案合計34件,受理國家賠償案近1.7萬件,賠償總額近7億元。縱觀這些錯案,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非法證據的存在;二是對證據的審查不全面、不嚴謹;三是辦案人員個人判斷存在差異性、局限性和主觀性。
人工智能對證據證明力進行意義甄別,排除有瑕疵的證據,對證據進行權重比較,合理合法地采信證據,避免錯案產生。
3)利用大數據防止冤假錯案。根據大數據分析案件裁判的要件,當法官的判決在缺失部分裁判必備的要件時,觸發警戒線,防止冤假錯案。例如“張艷訴貴州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貴陽供電局消除危險糾紛”②及其余15個類似的系列案,判決結果明顯超越原告訴訟請求,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判決,就應該使用大數據防止冤假錯案系統進行攔截。
2 人工智能在司法審判中的挑戰
人工智能由于語義關聯理解、推理與決策等關鍵技術的限制,當前的人工智能不能獨立完成工作,即使有所涉及,也需要人工的檢查和選擇性使用。即使在國家的戰略布局下,完成了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與關鍵共性技術的攻克,筆者認為,依然存在以下沖突難以解決。
2.1 倫理性沖突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理解倫理,當倫理與倫理之間發生沖突,倫理與法律之間發生沖突,人工智能會作出怎樣的決定呢?換句話,我們是否能夠賦予人工智能的道德決策能力。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法律實踐不能缺少情理的考慮。“于歡案”二審裁判結果就實現了法理情的有機融合。二審判決運用嚴密精致的法理,輔之以恰到好處的情理,闡述了全面清晰的事理,裁判結果在不損害法律統一性、權威性的前提下,充分考慮了天理、人情等倫理道德因素,體現了法院判決遵循“國法”、不違“天理”、合乎“人情”的要求,獲得社會廣泛認可。
法律實踐遠不止法律理論和法律條文,還包含難以預測的人性。倫理難題在理論和實踐中都是客觀存在的,倫理難題并未得到解決,更不用說找到處理的規律,寫入算法賦予人工智能的道德決策能力了。如果在遭遇倫理難題時,人工智能必須給出答案,那么這個答案的根據本身是不能被確證的。就像婚姻法連同相關司法解釋不過數百條,但婚姻案中最基本的“感情破裂”就包含了人工智能根本不能理解的復雜性。③情理因素的考慮、社會效果的衡量是難以通過算法賦予人工智能的。
2.2 司法創新的沖突
在當前強調社會創新的氛圍中,創新在司法實踐中也是被鼓勵的。在最高人民法院舉行的“2017年推動法治進程十大案件”評選活動中,“任潤厚違法所得沒收申請案”“投資沉香送房產系列案”“上市公司重大擔保、訴訟事項未披露擔責案”“”“全國首例‘毒跑道公益訴訟案”“華東跨界傾倒生活垃圾案”此5個備選案件均因創新而被推薦,占總數的25%。
作為管理社會的重要手段,法律需要不斷發展完善。在處理個案時,司法審判人員對于個案的非正義感受是最直接的,對于法律的新的理解或修改建議經常在案件處理中被首先提出。人工智能依托大數據,根據以往的司法經驗的積累參與司法審判,這就意味著人工智能無法擺脫司法經驗的桎梏,無法進行司法創新,這就與創新要求產生了沖突。
2.3 司法多樣性的沖突
當前司法政策對執法效果最佳狀態的界定是法律效果、社會效果與政治效果的統一。在制度上,我們對于自由裁量權的態度是保守的,但通常,我們又允許司法人員以追求司法的“社會效果”或“政治效果”的名義,以政策、民意、社會穩定等為導向,行使實際意義上的自由裁量權。
人工智能所追求的司法統一,可以減少同案不同處理的非議,但社會效果與政治效果的實現更多源于對案件個別性體察的基礎上的多樣性處理,如民事調解、刑事和解等較能徹底化解矛盾的處理方式都是著眼于案件的個別化因素。維護“個案正義”以達到較好的社會效果,就需要裁判者根據案件的特俗情況,進行多樣化處理。人工智能強調對類案大數據的遵循,壓制了“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對司法多樣性的需求,人工智能與司法多樣性之間似乎南轅北轍。
3 總結
人工智能在審判業務中,即使完成了完善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與人工智能關鍵共性技術的重要任務,依然需要解決人工智能與倫理性的沖突、司法創新的沖突和司法多樣性的沖突。
基于這些沖突的存在,人工智能不應被允許獨自擔任審判工作。在未來討論中,找到了緩解或解決沖突的辦法,是我們未來應用人工智能于司法審判領域的必要條件。人工智能與倫理性的沖突、司法創新的沖突和司法多樣性的沖突,是法學理論界科學技術哲學不可忽視的挑戰。
注釋
①郭爍.司法過程的信息化應對——互聯網時代法院建設的初步研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0):25-32.
②貴州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貴陽供電局、張艷消除危險糾紛二審民事裁定,書,2017-05-31,http://wenshu.court.gov.cn/content/content?DocID=e3d29be4-6006-4567-9bf3-a77b00a74e40.
③徐駿.智慧法院的法理審思[J].法學,2017(03):55-64.
參考文獻
[1][美]Patrick Henry Winston:《人工智能(第3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朱福喜、朱三元、伍春香:《人工智能基礎教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潘庸魯.人工智能介入司法領域的價值與定位[J].探索與爭鳴,2017(10):101-106.
[4]Pamela S.Katz,鄧桐,劉鑫.專家機器人:利用人工智能協助法官采納科學性專家證言[J].證據科學,2017,25(04):48
[5]趙立榮.國內法律人工智能前沿產品[J].方圓,2017(14):17.
[6]袁博.人工智能技術在法院信息化建設中的應用[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7(02):131+133.
[7]何帆.我們離“阿爾法法官”還有多遠[J].方圓,2017(02):58-61.
作者簡介
張熒(1995-),女,研究生在讀,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法學理論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