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巍
摘 要:2017年11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并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這部立法就公共圖書館的基本職能、根本遵循、基礎建設、社會服務和機制運行方面進行了基本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是我國首部文化類法律,在公共圖書館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 相關條例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2-00-01
公共圖書館具有兩大特點:一是由國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資助和支持,二是免費為社會公眾服務。公共圖書館通過收集、整理和保存文字期刊,滿足公眾對知識和信息需求,從而達到開展社會教育、實現和保障公眾基本文化權益的目的。劉國鈞在《什么是圖書館學》一文中提出“圖書館事業”主要包含“讀者、圖書、領導與干部、工作方法、建筑與設備”幾個要素,吳慰慈與董焱在《圖書館學概論》一書中提出“圖書館事業這個概念代表的是一個體系,即社會公共使用文獻的體系。”
為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充分發揮社會職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傳承人類文明,堅定文化自信。于2018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施行,我國首部文化類法律,在公共圖書館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
一、《公共圖書館法》立法的必要性
由于政策的缺失,導致許多圖書館缺乏經費、缺乏專業人員、缺乏必要的設施設備、缺乏文獻信息資源,不能充分發揮圖書館職能,進而影響公共圖書館體系的服務效益及建設發展。因此,要在已有政策的基礎上,針對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需求,完善圖書館事業政策,達到進一步深入推進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目的,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
圖書館公共資源建設較為復雜,其內容并非一個地區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能夠協調、部署的。目前,已經出臺的關于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總體政策文件多由當地市委、市政府頒布,但這些政策僅限于區域內有較好基礎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不具有普遍性。因此需要在國家層面對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相關經費投入、管理體制、服務體系運作機制等進行統一要求,確保上述核心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不會因行政管理職責和區域受到限制。
綜上,在2017年11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證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并宣布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部立法是在建國以來全國各級公共圖書館改革發展成果進行總結和肯定的基礎上建立的,從法治視角對公共圖書館事業這一社會制度進行最終確認。
二、淺析《公共圖書館法》相關條例
《公共圖書館法》開篇便明確定義了“公共圖書館”這一概念,即“指向社會公眾免費,開展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設施”,該定義充分體現了我國公共圖書館平等性、公益性、公共性、開放性和專業性的基本特征。《公共圖書館法》明確規定公共圖書館的基本工作職能為“開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獻信息并提供查詢、借閱及相關服務”。《公共圖書館法》的核心理念為以人為本,并明確規定了當代公共圖書館的重要任務是“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與前期黨的報告中多次提及的“全民閱讀”相呼應。
《公共圖書館法》中指出“應當將公共圖書館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將公共圖書館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大政府對公共圖書館的經費投入”,強調了政府在公共圖書館事業中的重要責任,同時也“鼓勵公民和其他組織自籌資金設立公共圖書館”,使公共圖書館的建設范圍更加寬泛。《公共圖書館法》還鼓勵讀者與公共圖書館之間進行良性互動,倡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捐贈方式參與境內公共圖書館建設”,進而推動公共圖書館基礎建設和館藏建設。
《公共圖書館法》對公共圖書館分布密度進行了說明,明確提出“因地制宜確定公共圖書館的數量、規模、結構和分布”,根據各行政區具體情況在館舍面積、基礎設施、館藏規模、工作人員、經費運行等方面對公共圖書館進行建設。同時指出“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滿足大數據時代給公共圖書館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信息技術的發展決定了信息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信息時代的到來則為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信息環境,帶來了提升數據的處理和分析能力、創新知識管理和知識服務模式、提升業務服務水平的契機,使公共圖書館具有更廣闊、更具活力的發展空間。為了與大數據時代共存互補發展,公共圖書館應加強基礎建設、提高數據存儲能力,為圖書館迎接大數據帶來的挑戰打下堅實的基礎。
《公共圖書館法》提出“鼓勵和支持發揮科技在公共圖書館建設、管理和服務中的作用,推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提高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效能”和“加強數字資源建設、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相關條例,強調大數據在圖書館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同時還“鼓勵和支持公共圖書館領域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和“加強館際交流與合作”,實現各地區資源最大化共享,打破傳統公共圖書館存在的地域性、局限性。
《公共圖書館法》中根據社會民眾對專業數據庫檢索知識知之甚少的現實情況,提出“建立覆蓋城鄉、便捷實用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和“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圖書館數字服務網絡,支持數字閱讀產品開發和數字資源保存技術研究,推動公共圖書館利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向社會公眾提供便捷服務”的相關條款,并強調“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這一條款有利于增加公共圖書館的普及性、政府政策的督導性和民眾閱讀的積極性。
結語
作為新中國第一部全國性圖書館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建立了未來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基礎法制框架,對當前時代背景下人民群眾關于公共圖書館服務的需求和期待給予了積極回應,為保障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科學可持續發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制度設計。
參考文獻
[1]劉國鈞.什么是圖書館學[J].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通訊,1957(1):1-5.
[2]吳慰茲,董炎編著.圖書館學概論(修訂本)[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134-135
[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EB/OL].[201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