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2-0-01
我們只要提到國家一統,必定會聯想到滅掉六國、統一四海的古代帝王秦始皇。這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叱詫風云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他在李斯等一批文臣武將的輔佐下,不失時機的拉開了橫掃六國、統一中國的偉大戰爭,歷經10年血雨腥風的殘酷爭斗,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
春秋戰國時期,在一個群雄逐鹿的年代,秦國為何能夠在眾多諸侯國之中脫穎而出?我們不得不談一個關鍵的人物——商鞅,秦國變強大離不開“商鞅變法”。歷史書上的“商鞅變法”是這樣介紹的,說商鞅通過變法,在法律上承認了土地私有,這在當時是一項非常有利于農業發展的制度,這一制度在當時極大的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另外鼓勵人們參軍,我們都知道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高低少不了經濟和軍事條件,通過獎勵耕織和獎勵軍功這兩方面,激起了老百姓的從事農業勞動的熱情,也讓參軍入伍的人有了動力。商鞅是一個激情滿滿的人,也是一個十分有理想抱負的人,所以在的國君的支持下,就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經過他的一番折騰,很快秦國的實力就位居戰國七雄首位。商鞅變法在歷史上一直爭議不斷,商鞅本人在歷史上同樣毀譽參半。可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商鞅變法將一個扶弱積貧的秦國一步步的從泥潭中拖出,夯實統一天下的堅實基礎。
秦國通過商鞅的變法,像百米沖刺一樣變得富強了,筆者一直很好奇商鞅其人到底是如何使得變法如此快捷的實施的呢?這個暑假,筆者偶然在央視大型文博節目《國家寶藏》里看到了“商鞅方升”,走進國寶,看到了文物背后的文化價值,感受到了歷史的魅力,既體味到了文學之美,又被壯烈的中國故事打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天下疆域雖已一統,但社會矛盾凸顯,律法、制度,甚至普通的量器都混亂不一。自荊軻起,六國殘羽刺殺行動也從未停歇。秦國面臨著兩項巨大的考驗,一是在全國范圍內統一法度、文字、度量衡,二是要應對接踵而至的刺殺行動。
有關商鞅方升的故事就從歷史上那次著名的刺殺講起。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下令將所有與荊軻有關聯的人全部殺掉。高漸離既是荊軻友人,又是燕國門客,謀臣李斯數次進諫秦王殺高漸離而斬除后患。但因高漸離琴藝超群擅長擊筑,被秦始皇召進宮里,讓他每天對面而奏。為了以防萬一,秦始皇熏瞎了高漸離的眼睛。秦始皇沒想到,這熏煙遮掩得住眼睛,卻不能遮掩心靈。
一日,李斯命高漸離演奏《易水歌》,高漸離擊筑堂前,秦始皇拍掌而和。此時丞相隗狀、王綰被召至堂前,秦王向其宣告商鞅方升為大秦國器,自商鞅變法時持續到如今天下一統。秦始皇說道:“世人說秦國富強皆靠衛鞅立法,但朕以為立法易,執法守法難。若不是百年間大秦子民齊心協力執法守法,不會有今日?!彪S后命隗狀、王綰即日起以此方升為標準發放全國郡縣,統一大秦量器,切勿有分毫之差。隗狀、王綰想借此奚落一番大殿上的琴師高漸離,于是向秦始皇提議此事從琴師故里燕地開始實行。
在秦官挑釁的語氣和藐視的眼神里,高漸離心中再次涌起國破家亡的悲憤,耳邊響起當年荊軻在易水河邊與燕太子丹告別時口中吟唱的曲調“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自己為荊軻擊筑伴奏之景歷歷在目,對秦王的暴虐恨之入骨。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憤怒,舉起懷中灌滿鉛的筑向秦王砸去,卻因眼瞎之痛,最終失手。失敗的高漸離雖未了卻心頭之恨,但也盡到了燕國門客之義、荊軻之誼,寧愿一死,也不愿做“秦國奴”。史太公稱“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高漸離實現了他的志向,遵從了他的內心,他不僅僅是個技術高超的技術家,更是個敢恨敢為的真男人!
秦始皇又一次逃脫刺殺。此時,他憤而怒道:“秦國雖無名士,但山東六國名士皆在大秦爭鳴,穆公重用楚國百里奚、宋國蹇叔、晉國丕豹、公孫支兼并二十國稱霸西戎,孝公重用衛國商鞅實施變法國富民強大敗楚魏擴地千里,惠文王重用衛國張儀拆散六國合縱轉為連橫,昭王重用魏國范雎遠交近政蠶食諸侯,如今楚國李斯更是助朕破六合成帝業。大秦法度量衡盡以富民為本六國百姓憑何不答應。百年前,六國皆言變法,卻只有秦國真正將人治變為法治,并將變法進行到底。方升雖小,但它的背后是大秦延續百年的強國之計。更重要的是,百年間大秦子民,上到八十老嫗,下到三歲孩童,盡遵統一法度,國君與人民有著同樣的目標,如此秦國必然富強。山東六國縱然人才輩出,但絕無大秦子民執法守法,乃至強國的決心。世人盡可以殺秦始皇,但就算秦始皇亡、秦亡,統一強國的改革也將進行下去,影響千秋萬代?!秉S磊扮演的秦始皇妝容濃重霸氣,從高高的臺階上走下來,沒有多余的動作。他的眼睛直視蒼空,語調時而省,時而降,帶著亢奮、憤怒、決絕等多重情感,營造出一種雷霆萬鈞的氣勢。那是一種發自心底的自信,是一種不怒自威的領導者的氣場,令人血脈噴張。
故事中提到的方升,就是商鞅變法目前流傳至今的唯一實物例證。
商鞅變法中,有一點尤為重要,就是把土地從國有變為私有,統一稅賦,即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古代交稅其實就是上交糧食,這就需要量器的存在,且要標準統一,商鞅方升便是這一時期留下的精準量器。
商鞅方升出土于晚清時期,現藏于上海博物館內,是國家一級文物,被視為鎮館之寶。作為國家重量級文物,其考古價值及歷史研究價值可想而知。古代量器流傳至今者為數不多,像商鞅方升這樣刻銘詳盡、且又與重大歷史改革相關聯的標準量器實屬罕見。商鞅方升,其制作工藝并不復雜,既沒有奇麗的紋飾,也沒有神秘的圖案,而是一個由幾何直線組成的近長方形物體,高2.32厘米,通長18.7厘米,容積202.15毫升,容積約16.2立方寸(約合今200毫升),直壁,后有長方形柄。
商鞅方升初置于“重泉”,后轉發至“臨地”。此容器是戰國時期商鞅任“大良造”時所頒發的標準量器,方升上共有兩段銘文,側壁銘文是秦國商鞅變法時所刻,據銘文記載,商鞅在變法時,將此器容量定為一升,并以此為標準,統一了秦國的量器。最令人震驚的是,這個小小的方升成為了秦國的傳國之寶,一直沿用到了秦始皇時期。
方升底部銘文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的詔書:“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召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薄G爻忠源似鳛闃藴?,統一了全國的量器。意味著方升從一國的標準轉變為天下的標準,一國之變法,轉變為天下的制度。至此,中華民族實現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始皇帝的詔書與商鞅變法時刻下的文字,距離不超過兩厘米,時間卻相隔123年。它標志了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有了統一的法度;它喚醒了生活在遼闊土地上的華夏先民,對一個泱泱大國有了統一的認識;它見證了兩千年前那個不肯屈服于命運的青年改國運、興秦邦的故事。
商鞅方升前后經歷了120多年的實際使用時間,從秦孝公變法時商鞅統一秦國度量衡到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天下盡用秦制最有力的物證,是商鞅在秦國變法的繼續和發展。說明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以度審容”的科學方法已被運用,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數字運算和器械制造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是戰國至秦漢容量、長度單位量值賴以比較的標準。
很難想象兩千多年前秦國,從混亂邁入標準,要經歷多少艱難坎坷。商鞅方升不屬于一個人,而是屬于一個國家。時至今日,在商鞅死后兩千多年,其變法的政策任然影響著中國人的方方面面,身雖死而政不熄。方升的背后藏著秦國崛起的秘密,更藏著中國一統的強大力量。
秦始皇千百年來給人們大多留下了暴君的印象,慘絕人寰、不通人性,依靠商鞅變法等外界力量登上始皇帝大位,這一切大大掩蓋了其對于中國歷史封建君主專制所作出的奠基貢獻。大到都江堰、鄭國渠等大型水利設施以及商鞅領導下的法律變革與改動,小到商鞅方升這樣為征賦稅而定的精確計量容器,大秦帝國堅實挺立地占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秦始皇所開啟的是中國一千多年歷史的繁榮壯闊。
我們從“布手知尺”、“掬手成升”、“邁步定畝”的計量歷史走來,幾千年前的秦國,商鞅方升所代表度量衡的統一,開啟了中華民族一統的時代。給“民以食為天”的時代構建了一套穩定公平的經濟秩序。隨著時代的轉變和技術的發展,從古代的計量儀器商鞅方升到現代多種儀器的發展,計量技術也變得越來越成熟,覆蓋的領域也越來越廣。
在現代,計量儀器的研究已經在幾何量、熱工、力學、電磁、無線電、時間頻率、聲學、光學、化學和電離輻射十個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今天,更加精準的量子計量打開了標準領跑者的新紀元。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職責就是建立、保存、維護,并且持續改進國家的計量基準和最高的國家測量標準,這一群人仍在延續著延續著求精準、衡公平的神圣使命,度萬物、量天地。這是一件與文化有關,似微小但很有價值的一件事,令筆者肅然起敬。
從歷史到現在,計量方法與儀器在不斷演變與推進,無數計量人前仆后繼為計量事業貢獻一生。大秦帝國,通過商鞅變法以及君主百姓的共同努力,使得中華民族正式從奴隸制社會走向封建制社會。從現在到未來,隨著多顆衛星的上天對新領域的探索和新科技的不斷發展,尤其是萬物互聯的發展趨勢下,計量技術會變得更加智能化和自動化,一個國家,只要有標準可測、公平可測,百姓自會心齊,延續千年的改革強國步伐自然會進行到底。
參考文獻
[1]《國家寶藏》第二期 商鞅方升部分講解
[2]“戰國商鞅方升”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王庭舒(2002.1—),女,漢族,北京市,北京市十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