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對魯迅的經典小說《風箏》的內容進行簡單概括,然后探討了魯迅的經歷以及以前相關的作品,最后從對弟弟“精神虐殺”一幕的解讀、從《風箏》中顯現的封建教育和兄弟失和的影響這三個方面對魯迅小說風箏進行的精神進行分析,從而探討該作品的精神意義。
關鍵詞:魯迅小說 《風箏》 兄弟
中圖分類號:I2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2-0-01
引言
在整個中國文壇上,魯迅小說都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魯迅作為我國現代的教育家、文學家,其有很多作品被納入國家的教科書之中,因為其作品的中基本都可以反映時代的發展,帶有一定的精神意義,可以對人的內心帶來啟發,下面本文就以魯迅著名小說《風箏》為例,談一談該小說的精神意義。
一、魯迅小說《風箏》的簡述
魯迅的《風箏》屬于一篇回憶性的散文,創作于1925年,主要講述了魯迅與弟弟發生的故事。文章的一開始,描述“我”在北京冬季中看到了天空中的風箏,從而回憶起故鄉的往事。在“我”的回憶中,弟弟非常喜愛放風箏,而“我”認為風箏屬于沒出息孩子所做的東西,并不喜歡,但是,有一天弟弟背著“我”做了一個風箏,結果被“我”發現,“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沒出息的行為,所以就給弟弟一定的懲罰,將他的風箏破壞掉。結果到多年以后,“我”發現自己的行為非常愚蠢,這不僅扼殺了兒童的天性,也破壞了和弟弟間的情感,所以感到十分愧疚,但是弟弟已將此事淡忘,“我”已經無法彌補遺憾,所以心中感覺沉痛。
二、魯迅的經歷以及相關作品
其實該作品的創作和魯迅的生平有關,魯迅在1923年和自己的親兄弟失和,這對魯迅的一生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痛,所以之后的一兩年里,魯迅就創作出兩篇文章關于兄弟感情的作品,一篇是《弟兄》,而一篇就是《風箏》。作者就是在這樣兄弟失和的情感中完成了作品,從而表達自己痛苦的感受。魯迅其他的作品中也出現了對兄弟關系的描述,《狂人日記》里的大哥是代表著具有封建思想的家長群體,而《風箏》以及《采薇》中的哥哥基本都是帶有威嚴的高高在上的形象,這些兄長形象其實都是來源于魯迅自身。魯迅十三歲的時候家道中落之后,其因為長子的身份挑起了家中的重擔,所以魯迅和他筆下的兄長一樣,都具有承擔責任的養家意識,這就表現了魯迅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1]。在魯迅的現實生活中,他的責任基本已經超過了兄長的職責,更像父親一樣,承擔家庭的義務。所以在魯迅作品中較少出現父親的角色,而更多描繪的是母親和兄弟情誼,即便是需要有承擔責任的這些形象也通常是由兄長來代替,可見魯迅的作品都受到其成長經歷的影響。
三、魯迅小說《風箏》的精神分析
1.對弟弟“精神虐殺”一幕的解讀
在《風箏》這部作品中,其中最受關注的部分就是“我”對弟弟的精神虐殺的一幕,“我”之所以這樣做,原因之一是擔心弟弟因為風箏而玩物喪志,不想讓弟弟繼續沒出息,就產生了憤怒,毀壞弟弟的風箏。這與作者的個人情感有關,這就讓人聯想到魯迅在真實世界,其中兄弟失和這件事情的發生,對魯迅無疑是一種刺激,對其造成了一定的精神創傷。然而魯迅經歷這種感受,使其處在痛苦的矛盾之中,所以魯迅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自責也反映出他現實生活中對自己的拷問和指責。在魯迅面臨了打擊的情況下,他希望沉醉于兒童時期,在絕望彷徨中,用兒時的記憶尋找一絲感人親情,添補兄弟失和的傷痛,所以就回憶起關于自己和兄弟的童年往事。《風箏》回憶的是多年前的事情,帶給讀者一種夢一樣的感覺,可是這對作者來講確實現實深刻的。但是究竟“我”因為真正愛弟弟怕弟弟玩物喪志,還是因為權威受到侵犯而產生了報復心理這都是有待商討的問題。
2.從《風箏》中顯現的封建教育
在《風箏》這篇文章中,“我”破壞風箏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傳統的教育方式,帶有我國封建的傳統思想,體現了中國專制文化的本質,尤其反映出封建家庭中長輩的權威地位。在封建家族中長輩的權威是不可違背的,小輩一定要絕對服從長輩的教導。其實這種倫理道德并不是作者所贊揚的,所以將這種批判心理體現在作品之中。兄長自己不喜風箏,于是將這種意識強加給弟弟,不許弟弟放風箏,并嫌棄他做風箏的種種行為。而弟弟面對兄長的態度,只能張著小嘴發呆,在偷偷做風箏被發現以后,弟弟像受到驚恐一樣蜷縮在角落中,這也意味著弟弟在潛意識中也覺得自己的行為是不正確的,是應該受到懲罰的,其實就是封建思想對于兒童心理壓迫帶來的效果[2]。所以風箏這篇文章也體現出作者對于封建傳統思想的批判。
3.兄弟失和的影響
在文章中,風箏事件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以至于在多年以后還會時常想起,久久不能釋懷。其實作者在潛意識里希望能夠得到諒解,但是卻沒有機會,這說明作者已經形成了潛意識的罪惡感,然而弟弟的忘卻無法使“我”得到釋然,這都會使作者的自我譴責永遠的持續下去。這其實也體現出在現實生活中兄弟失和對魯迅帶來的影響,表達出魯迅一種深深的痛楚和悲哀。作者是通過這種回憶,不斷地拷問自己的靈魂,挖掘自己潛在的思想意識。文中的我對自己犯下的錯誤感到懺悔,尤其認為自己不該用蠻橫的態度,踏遍風箏并折斷了風箏的翅骨,這里都深刻的體現出魯迅的自責,可見兄弟失和對于魯迅的心靈以及創作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風箏》這一部作品之中,作者通過回憶娓娓道來到來自己與弟弟的童年往事,其中有作者的痛苦與自責,這都與魯迅自身經歷息息相關,一方面體現了作者對于封建思想的批判,一方面也體現出自己對兄弟失和事件的難過與痛楚。這就是這部作品體現出的精神意義,讓讀者也體會到了那份沉痛無力的感覺。
參考文獻
[1]金鑫.中學語文教學中魯迅作品的選編與接受[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18(03):89-92.
[2]梁爽.《鑄劍》:魯迅“復仇”樣式的集合[J].紅河學院學報,2015,13(03):51-53.
作者簡介:薛漠涵(2002.7.-),男,漢族,通遼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