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
摘 要:目前市面上的空調,在對室內空氣進行調節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溫濕度不均衡的現象。我通過運用自己所學知識,結合老師指導,找出了一種可以改善傳統空調溫濕度不均衡現象的解決方案。本文是我基于對空調的溫濕度控制方面深入研究,設計出了一套空氣調節更優化的溫濕度均衡控制系統,來彌補傳統空調中在空氣溫濕度調節中存在的不足。以下是對室內溫度、濕度均衡系統控制的內容具體介紹,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其實用價值和操作原理。
關鍵詞:室內 空調溫濕度 均衡系統 研究
中圖分類號:TM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2-0-01
一、空調溫濕度均衡系統的發明背景
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溫度的要求到濕度的要求,人們對舒適的生活環境有著無限向往。科技的進步是人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的結果。研究空調溫濕度的均衡控制系統,是為了給人更加舒適的室內溫度、濕度環境。
一般空調溫濕度的系統設置中分幾大模塊。如控制模塊、無線傳輸模塊、溫濕度檢測模塊和中央空調模塊。這幾大模塊相互配合才能更理想的為人們提供良好的室內空氣環境。溫濕度均衡系統是空調設計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空調性能的重要體現。那么在空調的設計中不僅要考慮空調本身的運作,還要考慮安裝到用戶家庭或企業時的運用效果。那么,本次研究為達到更好的控制室內空氣的效果,需要在安裝空調的同時要隨著安裝多個排風口。安裝排風口的是需要考慮每個戶型的環境,然后設計排風口的安裝位置,方便對室內的溫度和濕度進行調控。下面將對溫濕度均衡控制系統在空調中的使用優勢以及溫濕度的調節原理等進行論述。
二、本空調研究的技術原理
中央空調系統可以制冷也可以制熱,但是也存在局限性,即與距離該類空調的位置有關,如果距離空調位置過遠,則其制冷、熱效果會更差,如果距離該空調過近,則其受熱、冷效果會更好。因此,空調位置這是一明顯的弊端,另外,如果場地過于大的話,則很難在每個地方都感受到空調的熱量或冷氣。這不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每個地方受熱或受冷存在不均勻現象。在空間較小的地方使用,則會感受到空調能量。所以,為避免資源浪費。需要根據場地范圍選擇合適的空調功率匹數,并根據懸掛擺放空間自由選擇掛式、立式、窗式空調等。這樣更利于空調發揮其效果,同時也節約了能源避免造成資源浪費。
為了改變中央空調這種局限性,設計研制出一種新的系統,即室內空調溫濕度均衡系統。這種新技術的出現,它改變了中央空調的局限性,更利于中央空調發揮協調作用,來調節室內空氣和熱、冷氣。因此,需要我們不斷研究運用新技術,改變弊端、提升最大優勢。在使用了新技術時,該中央空調不會受距離空調位置的影響因素而發生變化,同時也能調節室內溫度,避免過度干燥或潮濕,也可以調節室內空氣或溫差。這種新型系統由多個模塊和系統組成,每一部分都有其功能,多個部分整合起來更利于其發揮調節溫度的作用。將傳統的空調設計技術與和現有的技術相比較可以看出,先進的空調操作方法方便安全,用戶通過APP調節、控制每一個出風口的溫濕度,操作方法簡單、快捷,從而使溫濕度達到自身適合的最佳度數;其次避免了中央空調造成的室內溫度不均勻的情況發生,空調的使用減少大大節約了資源和能源;使人們對空調有了新的認識,空調不只是可以在固定的地方控制溫度,也可以多個排風口進行空間的空氣調節。
三、空調溫濕度的控制系統技術
研究中發現,空調溫濕度的均衡系統可以使空調更好的控制室內的溫濕度狀況,達到人體對空氣舒適度的要求,改善普通空調中控制室溫不均衡適度的現象。傳統空調雖然也能改善室內的溫度和濕度環境,但是與具備空調溫濕度均衡系統的空調來說,在整個室內的溫濕度分布不夠均衡。靠近空調的位置受到的控制力度較大,遠離空調的地方則與外界環境的溫度差別不大。加入了溫濕度均衡系統元素的空調,在控制室內溫濕度方面有著傳統空調不能比擬的優勢,它不只是在空調箱體的位置進行空氣調節,而是根據室內結構和活動區的格局進行安裝排風口。遙控設備也不只是使用空調配置的遙控器而是加入了手機的控制元素,根據空調的型號設計了專用的手機遙控APP,這樣用戶可遠程操作、更便捷。
室內安裝的排風口位置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設計出不同的風格,給房間起到裝飾的作用,而不是使出風口顯得過于突兀。同樣的,在空調排風管道的設計中可以考慮通風口和排風口的連接設計可以選擇模塊化的設計方式。運用不同外觀不同但連接部位規格相同的接口將管道進行合理連接,既滿足不同用戶對審美的需求,又可以使連接工作順利、操作便捷。室內環境中空調的溫濕度顯示數據可以顯示出不同排風口的溫濕度數據,是用戶了解室內的空氣狀況,根據自己舒適度的要求對室內的空氣進行調控。防治人們對室內空氣調節的過程中出現身體不適或者影響身體健康的現象發生。
四、總結
通過以上的設計論述表明,空調的溫濕度均衡設計是提高空調實用性能的重要措施。擁有該系統的空調能夠很大程度上改善傳統空調所不能滿足的空氣調控水平,但是每種技術都有著更高的發展空間,相信該技術在未來會發展得更加成熟。空調才能更好地為人們提供舒適的室內溫濕度空氣環境。
參考文獻
[1]王海峰,基于PIC單片機的溫濕度監控系統設計[J].現代電子技術,2011,34(23):209-211.
[2]葉宇程,趙旭輝.應用焓值分析的車間溫濕度分區控制[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5(4):64-67.
[3]付主木,高愛云,費樹岷等.集裝箱橋吊多模型參考切換雙閉環防搖控制[J].機械工程學報,2011,47(23):161-166.
[4]趙嘉慶,季福坤.基于STC12C5620AD單片機溫濕度控制系統設計[J].國外電子測量技術,2014,33(12):31-34.
[5]覃振,羅祖憲.涂裝車間噴房溫濕度控制[J].自動化博覽,2010(8):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