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代
摘 要:快遞是物流業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此同時,由快遞單信息泄露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開始引起關注。本文將針對這一問題重點從法律層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快遞單 個人信息 泄露 法律
中圖分類號:F6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2-0-01
根據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2018年“雙11”當天我國主要電商企業共產生了快遞物流訂單13.52億件,同比增長25.12%;全天各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4.16億件,同比增長25.68%。[1]如此多的快遞訂單在方便了人們生活的同時,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致命快遞”,快遞單成為了公民信息泄露的重災區,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諸多隱患。
一、快遞單信息泄露的現狀分析
在我國早期的郵政業務中,信封上雖然也包含了諸如姓名、地址等客戶信息,但由于早期的郵遞主要是發生在親朋之間,因此沒有很大的商業價值。而隨著淘寶等購物網站的盛行,在這一基礎上發展出來的快遞業務,與早期的郵政相比,快遞單上包含了更多的個人信息,用戶的姓名、電話、地址、購買的物品都會在快遞單上有所顯現。
并且由于各行各業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加上快遞實名制的實行,快遞單上個人信息的商業價值也越來越大,例如,一些高端奢侈品的銷售人員就可以通過購買一些高端小區的用戶信息來針對性地推銷自己的商品,一些企業也能夠通過客戶購買商品的傾向來判斷客戶是否可能需要自己的商品和服務。因此,由快遞信息泄露帶來的問題也逐年增多。
針對上面這種情況,國家、企業、用戶個人都做出了一定努力。首先國家層面,除了在各種法規中增加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內容外,還出臺了《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專門針對快遞經營的法律法規;企業方面,快遞公司在管理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進,如很多小區和寫字樓下面設置了包裹代收點,一方面適應了一些上班族上班時間不方便接受包裹的特性,另一方面也防止了公民住址等個人信息的泄露,保護了公民的隱私;用戶個人方面,現在接受包裹后把外包裝上的快遞單隨意處理的人越來越少,很多人會選擇把快遞單上的個人電話和住址等內容劃掉或撕掉后再丟棄,以減少個人信息的泄露。雖然各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來謹防快遞單上個人信息的泄露,但這些措施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關于快遞單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與執法現狀依然不理想。
二、快遞行業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現狀
目前,關于快遞行業的立法雖然在不斷完善,但其可操作性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1.專門的法律法規缺乏
新郵政法將快遞業務納入了管理范圍,但實際上郵政企業與快遞企業存在很多的區別,讓快遞企業出現的一些特有的問題參考《郵政法》,顯然會有牽強之處。此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雖然非常重視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但由于快遞行業運送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出現信息泄露的風險,如何處理這一問題,消費者和快遞企業雙方所應承擔的責任都有待進一步明確。
2.法律的效力過低
我國目前快遞業已有的法律法規中,只有《郵政法》是全國人民代表大學審議通過的,其他的一些均是交通運輸部門下發的規章,這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執法難度的加大。很多時候會因為現有法律效力過低只能選擇一些兜底條款來適用,這樣不僅降低了法律的威懾力,而且容易引起相關部門互相推諉或行政復議、訴訟等問題。[2]
3.系統性缺乏
快遞行業是我國新興的服務行業,它的發展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國傳統的郵遞業務。很多原有的行業標準、法律法規已經不再適用,甚至與新的相關法規之間存在沖突和矛盾之處。如《民法通則》中關于快遞面單的保存問題規定訴訟時效為兩年,但在《快遞服務》國家標準中關于檔案保存的期限只有一年,明顯有沖突。
三、快遞行業個人信息保護策略
關于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需要企業、媒體、個人和國家共同作出努力,但最重要的還是法律的支持,以下將從法律層面對我國快遞行業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策略提出一些建議。
1.明確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概念和保護范圍
2014年出臺的新消法首次明確了消費者享有個人信息受到保護的權利,這是一種進步。但新消法卻沒有對個人信息的概念和范圍作出具體界定,在刑法中也沒有對什么是個人信息做出解釋,這導致很多情況下公民個人信息在現實中有法難依。[3]我們在郵遞物品時,必須向快遞公司提供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姓名、電話、住址、郵寄物品等信息,但由于立法的不完善,我們無法判斷這些信息是都屬于個人信息或者部分屬于個人信息,界定的模糊導致很多問題難以得到具體解決。因此,有必要盡快明確個人信息的內涵、范圍和使用權限,以切實保障公民個人信息的安全。
2.明確監管責任
工商、郵政、消協等部門都是快遞單信息泄露的相關部門。為了避免出現問題后互相推諉的情況,法律上明確各部門的監管職責非常必要。如明確工商部門負責快遞企業的注冊、加盟店的許可和企業財務的監管,郵政部門要對快遞的操作流程進行規范,避免有些快遞企業或個別從業人員違規操作,消協有義務對消費者因郵寄快遞而造成的個人信息泄露投訴做出回應并進行相關的責任認定,以此來盡可能減少給用戶造成的損失。
3.降低維權成本、增加違法成本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消費者會因為維權成本過高而放棄維權,很多時候維權的成本會高于維權帶來的收益。另一方面企業的違法成本也存在過低的問題,快遞企業侵犯公民的個人信息獲得的收益相對于其侵權所交的罰款而言只是九牛一毛。維權成本的過高和違法成本的過低形成一對矛盾體,降低了法律的效能。針對這種情況,建議對侵犯用戶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加大懲罰力度,考慮到常用的罰款和吊銷營業執照這些顯性處罰并沒能制止此類侵權行為,因此除了經濟、行政處罰外,還可以利用輿論的力量,通過加大宣傳降低用戶對違法企業的信任度,達到通過市場的優勝劣汰法自然處罰的目的。
小結
本文只是簡單的就快遞單造成的信息泄露做了一些論述,但現實生活中造成公民信息泄露的因素非常多且復雜,要真正做到個人信息的保護,仍需要更多的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且這一過程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劉萬里.快遞員雨中痛哭非包裹被盜,但雙十一配送壓力確實超負荷[N].新浪財經,2018.11.29.
[2]劉潔.我國快遞行業的個人信息保護策略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5.
[3]章芬.淺析新消法中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規則在快遞行業的法律適用問題[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4(11):106-107.